-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身邊的心理故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讀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911276
- 條形碼:9787568911276 ; 978-7-5689-112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身邊的心理故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讀本 內容簡介
在《身邊的心理故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讀本(第2版)》**版成書時,編著者的內心是十分感激的。能有這樣一個契機將心理健康教育多年來的實踐經驗進行梳理,并且以案例故事的講述來闡釋心理健康的知識,給讀者呈現一個較為完整的心理健康知識體系,也算是一個小的創新。三年多來有幸收到一部分讀者的反饋,他們提到書中故事的可讀性強,同時能夠帶給人啟發,這讓筆者感到十分欣慰:在心理健康知識普及中所做的努力有了收獲。但也感覺肩上的責任更重,為了讓讀本的內容更嚴謹、體系更完整,便有了這一版的修訂。 在**版,我們講述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并圍繞大學生自我發展、學業、人際交往、戀愛、網絡依賴以及親子關系等方面常出現的問題做了解讀,同時嘗試對焦慮、抑郁、創傷等雖不常見卻值得關注的話題進行了探討和知識普及。隨著網絡信息的發達,我們似乎比以往更多聽到或看到一些人因言行異常而對社會秩序造成影響,甚至危及自身或他人生命的新聞,“精神疾病”的概念也開始走進我們的視野,究竟什么是“精神病”?通常,一名精神疾病患者本人和他的家庭會遭受巨大的損失,而社會上對精神病人貼上的“神經病”等污名化的標簽和歧視無疑又會給他們雪上加霜,更不利于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為一般的社會人,我們是否具備基本的有關精神疾病的知識?我們又可以為精神病患者提供什么樣的幫助? 《身邊的心理故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讀本(第2版)》的第二版特別新增加了一章內容——你應該知道的“精神病”(由冉紅瓊老師撰寫)。本章以校園里發現的個案為例,描述了“精神分裂癥”這一嚴重的精神疾病,教大家正確識別和對待此類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向大家傳遞消除對精神病人的歧視、幫助他們重回社會的積極理念。
身邊的心理故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讀本 目錄
什么是心理健康
什么是心理咨詢
第2章 “我”的大學
我是誰?誰是我?
與自我有關的情緒:自尊
可能自我與理想自我
第3章 我的情緒我做主
情緒ABC理論
解讀抑郁
第4章 奮斗
學習動機
自我價值理論
學習策略
第5章 愛與痛的邊緣
愛的前提——認識你自己
愛情是什么——斯滕伯格的愛情三角理論
親密關系中的成人依戀
失戀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戀愛與性安全
第6章 你們我們他們
需求層次理論
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
人際交往錦囊
第7章 虛擬的避風港
互聯網對青少年的影響
解惑“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的心理治療
第8章 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
人格的形成
依戀
留守兒童
第9章 烏云背后的陽光
壓力的發生機制——壓力認知評估
應對
心理彈性
第10章 美麗人生
你幸福嗎——幸福感的研究
解讀積極心理學
如何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第11章 你應該知道的“精神病”
精神障礙
精神分裂癥
自知力
臨床分型
參考文獻
身邊的心理故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讀本 節選
《身邊的心理故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讀本(第2版)》: 人際交往中的心理效應 人們每天都在與人交往,但是無一例外,在認知他人、形成有關他人印象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偏差,而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就是一些“效應”,對于人際交往中心理效應的學習和應用顯得尤為重要。 (1)首因效應,即**印象,指由先前接觸到的信息形成的*初印象對后來信息的影響,即我們常說的“先人為主”,常發生在交往生疏的階段。 初次見面時,對方的表情、體態、儀表、服裝、談吐、禮節等形成了我們對對方的**印象。現實生活中,首因效應作用下形成的**印象常常左右著我們對他人日后的看法。因為**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初次印象是長期交往的基礎,是取信于人的出發點。 因此,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應該注意留給他人好的**印象。如何做呢?首先,我們應該注重儀表,比如衣著要整潔、服飾搭配要和諧得體等;其次,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為此必須鍛煉和提高言談技能,掌握適當的社交禮儀。 (2)近因效應,指*后的印象對人們認知的影響。近因效應是相對于首因效應而言的,在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近、*新的認識容易占據主體地位,掩蓋以往的評價。隨著雙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應就開始發揮它的作用了。比如,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印象*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近因效應給了我們改變形象、彌補過錯、重新來過的機會。例如,兩個朋友因故“冷戰”一段時間后,一方主動向對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會出乎意料地博得對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3)暈輪效應,指我們在評價他人時,常常喜歡從某一點特征出發來得出或好或壞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環一樣,從一個中心點逐漸向外擴散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圓圈,因此有時也稱光環效應。暈輪效應對人際交往有很大的影響。多數情況下,暈輪效應常使人“以偏概全”或“愛屋及烏”,影響理性人際關系的確立。同樣,暈輪效應也可以增加個體的吸引力而助其獲得某種成功,這或許是有利的一面。 為了防止暈輪效應的不利影響,我們要善于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盡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評價他人,理性和人交往。如果想利用暈輪效應有利的一面,我們在與人交往時應采用先人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優點,盡量留給他人美好的印象。 ……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