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聚英國;心理學騙你沒商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1740827
- 條形碼:9787531740827 ; 978-7-5317-4082-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聚英國;心理學騙你沒商量 本書特色
趙小明著的《聚英國:心理學騙你沒商量》針對的是時下我們大家爭論*多的一些觀點、現象,進行心理學視角的討論。確切地說,針對的是那些相同的有失偏頗的觀點與論調,以及擁有相同套路的人的一些錯誤觀點,進行正確意義上的普及。當下,很多人借用“心理學”的科學稱號,卻無法接受系統性的科學法則,以及學科界的同行的意見。因此,用作者的話說,文化與科學既要有人堅守陣地,更要有人去普及常識。本書旨在對一些大眾應該熟知的心理學知識,卻被混淆的一種正確的解讀。
聚英國;心理學騙你沒商量 內容簡介
馬克斯·韋伯說:“一國之落后不在于民眾落后而是精英落后,精英落后的標志就是整天高嘁民眾落后。”所以,有些人跪久了,說中國人是“巨嬰”,未免好笑。試問,從20世紀初任人宰割,到現在能跟列強坐在一張談判桌上,這個地球上只有中國做到了。但殘酷的談判桌子上能容許一個“嬰兒”出現嗎?“巨嬰論”的本質是對自我的不認同,泛化為對自己所屬的家族、文化、國家的不認同。 《聚英國:心理學騙你沒商量》將對心理學學習中容易犯的錯誤——習慣把自己的說成是別人的,把自己家的問題說成是大家都有的,把自己的成長痛苦說成是全中國人的痛苦,把過去中國人的問題說成是現在中國人的問題,把人類共有的人性說成是中國人獨有的弊病,展開討論。
聚英國;心理學騙你沒商量 目錄
一、分裂之《巨嬰國》
二、不想被代表——90后發聲:我們不是“巨嬰”
第二章 《巨嬰國》究竟說了什么?
一、99.9%的中國人都是“巨嬰”?
二、專業胡扯用心科普是怎樣一種體驗
三、“巨嬰論”變身地圖炮
四、特朗普是“巨嬰”嗎
第三章 從“巨嬰”到“圣嬰”
一、當“巨嬰”被推上神壇以后
二、有一種心理網紅叫“圣嬰”
三、“圣嬰”的文字“販毒”
第四章 “巨嬰國”之爭議
一、原生家庭的罪——關于父母與子女的“愛恨情仇”
二、一碗水端不平,中國式大家族
三、中國應試教育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四、被玩壞了的國民性
五、吐槽中國文化是種戒不了的病
六、“巨嬰”*大的問題就是讀書太少
第五章 心理學入門的三堂必修課
一、**堂必修課:暗示
二、第二堂必修課:范式
三、第三堂必修課:心理倫理
第六章 番外篇——進階心理學
一、心理學騙你沒商量
二、什么樣的人不適合學心理學
三、反洗腦
結束語
附錄
關于“我是誰”的正確姿勢
聚英國;心理學騙你沒商量 節選
《聚英國:心理學騙你沒商量》: 二、專業胡扯用心科普是怎樣一種體驗 陷入循環論證的“巨嬰論”。 一個人之所以是“巨嬰”,是因為他具有某種特定的行為,比如媽寶;一個人之所以具有某種特定的行為,比如媽寶,是因為他是“巨嬰”。 這個觀點的解釋力完全基于自己的循環論證。 根據這個循環論證,我們還可以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某種行為,他大概就脫離了“巨嬰”狀態。 為什么這個人脫離了巨嬰狀態呢?因為他沒有了某種行為。 ——沒毛病! 因為全是循環論證。 循環論證總是聽起來很有道理,因為每條推理邏輯都是成立的。 說到底,“巨嬰論”其實就是個中介,也就是說,先要解釋是什么導致了中國人的“巨嬰癥”,然后又用“巨嬰癥”的特征去解釋這些社會現象。 下面,舉一個與“巨嬰論”一樣受到爭議的事例,大家隨意感受一下: 在美國奧普拉脫口秀一期節目的現場,邀請的嘉賓是俄狄浦斯人類潛能研究所的阿爾弗雷德·龐蒂菲科特博士。 這位博士新提出了一個有關出生次序的激進理論:個體的生命進程是被家庭互動所設定的,而家庭互動是由出生次序決定的。 主持人奧普拉鼓勵觀眾對此理論進行提問。討論無可避免地由*初的理論關注,轉向了為觀眾個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出解釋。這位博士也欣然應允。 有人問:“博士,我的哥哥是個不要命的工作狂。他對妻子和家庭完全不管不顧,并且把與工作有關的問題看得比什么都重。他有潰瘍和酗酒問題,但他拒不承認。他們家在近兩年內從沒過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假期。他的婚姻也快玩完了,但他似乎并不是特別在乎。他為什么要選擇這樣一種自我毀滅式的生活呢?” 博士反問道:“親愛的,他在家中排行第幾?” “哦,他是子女中的老大。” “這就對了,”博士說道,“這在生活中比較常見。我們在臨床上經常見到這種現象。這類現象出現的深層次原因是,父母將自身的愿望和挫折都轉移到他們**個出生的孩子身上。通過愿望的這種無意識的轉化過程,即使父母從未明確要求過孩子,孩子也在內化這些愿望和挫折。然后,通過這種我稱之為‘期望上旋’的動力過程,父母的抱負轉化為孩子對于成功的病態的渴求。” 然而,有一位熱切而直率的觀眾問出了一個截然相反的問題:“博士,我的哥哥也是家里的老大。我的父母把那個笨蛋送到哈佛,而讓我去了一個將來能夠成為一名牙醫的兩年制專科學校。但他們的‘神童’在一年之后就輟學了,跑到了科羅拉多州的山頂上。我們*后一次見到他時,他正在編籃子!我搞不懂你關于‘長子’的說法。” 這位觀眾使現場氣氛驟然緊張,但是博士總是能夠逢兇化吉:“哦,是的,我也曾經見過很多像你哥哥一樣的個案。我經常可以在我的從業過程中遇到這樣的人。他們的‘期望上旋’的動力過程發生中斷,生成潛意識的要求來抵抗父母轉化到他們身上的期望。這樣的話,個體的生活規劃會朝著與傳統成就標準相反的方向發展。” 一陣沉默之后,博士淡定地轉向討論下一個案例。 即便沒看節目現場,小明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位提問者的滿臉黑線。 當被迫出示證據時,博士搬出了他的個案研究。這個套路與“巨嬰論”的循環論證本質其實是一樣一樣的。 認同“巨嬰”的人可以很“巨嬰”;反對“巨嬰”的人本質很“巨嬰”——不敢承認,不正說明你心虛? 由于它是一個不能證偽的理論,搬出再多能證明它的證據也沒有意義,因為這個理論不能排除任何可能的情況。 于是,“巨嬰論”基本成了一個普世概念,原因是符合它的充分條件太多。隨便某個人、某個行為現象,基本都能套上去解釋一番,還覺得有道理。 但是推及極端情況——“巨嬰論”可以用來解釋罪犯的行為嗎?如果真的可以,那么罪犯和“媽寶男”“直男癌”之間,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呢? 有時候,給一個群體貼標簽是很容易的。但是,具體這個標簽能幫我們解決多少問題,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小明更傾向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貼一個大一統的標簽。因為一概而論很容易讓我們忽略真正的內在原因。換句話說,假定我們每個人都是“巨嬰”,但形成的原因肯定是不一樣的。 想要讓一個“巨嬰”成長,還是要抓住個體的關鍵點,而很難有普世的解決辦法。 ……
聚英國;心理學騙你沒商量 作者簡介
趙小明,心理學、管理學雙碩士,11年臨床精神分析受訓經歷,央視財經頻道特邀心理專家,今日頭條簽約心理作家,國內首位兒童邏輯學導師,心理游戲設計師,心理戰、態度勸服、談判專家,本土化音樂治療創始人,梅蘭竹菊主題音樂團體治療系列創始人,互聯網心理學創始人,出版《聚英國》《本土化音樂治療與技術實操》《互聯網心理學》《文化藝術符號治療技術》、心理學小說《尋寶圖之南紅教父》等書。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