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傳統文化教程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04951
- 條形碼:9787305204951 ; 978-7-305-2049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傳統文化教程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中國歷史發展為線, 以各個歷史階段文化特性和文化品類為面, 系統講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發展和呈現的思想、制度、物質、藝術等方面的精粹。并配有移動教學資源。全書共16章, 前有緒論, 包括: 中國文化產生的環境 ; 中國文化的主要源流: 儒、佛、道 ; 教育與科舉文化 ; 傳統中國官制、經濟、科技 ; 傳統語言、文學、藝術 ; 服飾、飲食、禮俗 ;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教程 目錄
**節 “文化”界說與“中國”的含義
第二節 中國歷史沿革與中國文化的分期
第三節 學習中國文化的目的、意義和方法
**章 中國文化生成與演進的環境
**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植根的經濟土壤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依托的社會結構
第二章 儒家文化
**節 孔子及其思想
第二節 孟子及其思想
第三節 荀子及其思想
第四節 董仲舒對先秦儒學的改造
第五節 宋明理學
第六節 儒學地位的下降
第三章 道家文化
**節 老子及其思想
第二節 莊子及其思想
第三節 黃老之學
第四節 魏晉玄學
第四章 道教文化
**節 東漢時期道教的創立
第二節 兩晉南北朝時的神仙道教
第三節 隋唐五代的道教活動
第四節 宋元及以后的道教活動
第五節 道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第五章 佛教文化
**節 東漢至西晉時期佛教的初傳與發展
第二節 東晉十六國時期佛教的興盛
第三節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
第四節 隋唐時期佛教宗派的創立和繁榮
第五節 佛教與中國文化
第六章 教育與科舉文化
**節 中國古代的學校
第二節 科舉考試
第七章 官制文化
**節 中央官制
第二節 地方官制
第八章 經濟文化
**節 土地制度
第二節 賦役制度
第三節 貨幣制度
第四節 度量衡制度
第九章 科技文化
**節 農學
第二節 手工業
第三節 天文歷法
第四節 中國醫藥學
第十章 語言文化
**節 漢字
第二節 漢語
第十一章 文學
**節 古典詩詞
第二節 古代散文與辭賦
第三節 古代戲曲
第四節 古典小說
第十二章 藝術文化(上)
**節 建筑藝術文化
第二節 園林文化
第三節 工藝文化
第十三章 藝術文化(下)
**節 書畫藝術文化
第二節 音樂舞蹈藝術文化
第十四章 服飾和飲食文化
**節 服飾文化
第二節 飲食文化
第十五章 禮俗文化
**節 古代稱謂
第二節 古代禮儀
第三節 婚姻禮俗
第四節 節日習俗
第十六章 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節 愛眾為公
第二節 自強不息
第三節 厚德載物
第四節 求是務實
后記
中國傳統文化教程 節選
《中國傳統文化教程/新時代大學通識教育教材》: 到了漢武帝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經歷了**次大的改造,它是由漢武帝主持,由董仲舒倡導的,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所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運動。漢代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封建宗法專制國家需要一套在意識形態上和它緊密配合的宗教、哲學體系。董仲舒適應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神學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從他開始,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的學說宗教化,把封建專制制度的理論系統化。一、天人感應的目的論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廣川(今屬河北景縣)人,是西漢*主要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其現存著作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董仲舒的唯心主義世界觀,是君權神授的天人感應的目的論。為了把漢王朝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制度說成是天授的永恒不變的神圣制度,他宣稱天是有人格、有意志、至高無上的神。自然界日月星辰的運行,寒暑四時的更替,國家的興衰治亂,都是神的意志的體現。董仲舒認為天是有意志的,提出了“天志”和“天意”的概念。他以春夏秋冬四時,論證天志的存在,把自然界的現象,一一按照目的論的要求給它加上封建社會的道德屬性。連寒暑變化、四時運行都說成了有目的、有道德意義的。他說:“春,愛志也;夏.樂志也;秋,嚴志也;冬,哀志也。故愛而有嚴,樂而有哀,四時之則也。”① 董仲舒認為天不但是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創造者,而且天給人類社會沒立了一個*高權力的“君主”,皇帝有代天實行賞罰的至上權威。他說,“王者承天意以從事”,“天以天下予堯舜,堯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②。這就是董仲舒的君權神授說,它完全是為封建統治制度的合法性提供依據的。二、唯心主義的道德觀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的目的論也表現在他的道德觀方面。他認為履行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是人性符合于天的意志的表現。他的人性論是他的唯心主義道德觀的基礎。首先,董仲舒認為人性乃是“天志”,是先天賦予人的,是不可更改的。天有陰陽的屬性,人也有貪和仁兩種品質。人的仁,即善的品質,體現了天的陽的方面;人的貪即惡的品質,體現了天的陰的方面;人的性體現了天的陽,人的情體現了天的陰。性可以產生善,情可以產生惡。他主張以性控制情,以達到“損其欲以輟其情以應天”①的目的。 董仲舒把人性分為j三類:一類是情欲很少,不教而能善的,這叫“圣人之性”;一類是情欲多,雖教也難能為善,只能為惡,這叫“斗筲之性”;一類是雖有情欲,但可以為善可以為惡的,這叫“中民之性”。只有具有“圣人之性”的統治者,才能充當“治人者”和教化的立法者。 董仲舒根據他的神學的人性論,建立起“三綱”、“五常”的道德觀念。先秦孔孟講君臣、父子、兄弟、夫婦和朋友五倫。董仲舒把它發展為“三綱”,利用神權論證它的絕對統治和服從的關系,而把“仁、義、禮、智、信”五常作為調整這種關系的基本原則。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妻”、“子”、“臣”完全是為了配合“夫”、“父”、“君”的存在而存在的。在他看來,這種封建社會的絕對統治和服從的秩序,就像天地的陰陽一樣不可改變,完全出于天意。所以他說,“王道之三綱,可求于天”②。這樣,董仲舒就把封建社會的統治秩序神圣化為宇宙的法則,整個宇宙都被說成具有封建統治的秩序。封建社會的四條束縛人民的繩索(即神權、皇權、父權和夫權),被董仲舒抬高到神的法則的絕對地位。 漢代儒家以讀經、說經、注經、爭論經書中的問題為主要任務,所以經學大盛。兩漢經學流弊很多,形式煩瑣,內容駁雜,及至魏晉,便趨衰落,代之而起的是玄學。對于玄學,一般看作為道家思想的復興,但并不排除儒家思想在玄學中的重要地位。這以后,佛教在隋唐時期達到鼎盛,儒家在思想界的地位受到沖擊。唐中葉韓愈以儒家思想的承傳者自詡,提出一個“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的所謂“道統”,同佛教的法統抗衡。柳宗元雖自幼好佛,但他“以興堯舜孔子之道”為務。北宋前期的范仲淹、歐陽修、胡瑗、孫復、石介等人繼續提倡儒家思想,終于使儒學得到了復興。復興儒家的代表人物旨在恢復儒家在思想界的權威地位,理論建樹不多,他們對儒家思想的主要貢獻是確立了“道統說”;突出了 ……
中國傳統文化教程 作者簡介
陳書祿,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研究領域為元明清文學及中國文學與文化。王青,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先唐時期的宗教、神話、小說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虎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