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人格的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14527
- 條形碼:9787520314527 ; 978-7-5203-1452-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完美主義人格的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是《21世紀中國地方公共治理現代化研究》叢書之一,通過往研究沒有探討完美主義形成的各相關因素間的關系;較少關注完美主義對個體心理與行為的積極影響;在完美主義與抑郁、焦慮、強迫,拖延等負面情緒的關系上缺少深入探討,無法有效幫助完美主義者調試適應不良的影響。因此,深入探討完美主義人格的成因和后果,進而對具備完美主義特質的個體提出相應的教育策略,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完美主義人格的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21世紀中國地方公共治理現代化研究》叢書之一,通過往研究沒有探討完美主義形成的各相關因素間的關系;較少關注完美主義對個體心理與行為的積極影響;在完美主義與抑郁、焦慮、強迫,拖延等負面情緒的關系上缺少深入探討,無法有效幫助完美主義者調試適應不良的影響。因此,深入探討完美主義人格的成因和后果,進而對具備完美主義特質的個體提出相應的教育策略,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完美主義人格的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 目錄
**章 緒論
**節 文獻綜述
一 完美主義概念界定
二 完美主義的維度與測量
三 完美主義的二分法
第二節 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一 選題緣起
二 研究意義
第三節 研究設計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內容
三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創新點
第二章 完美主義形成的影響因素
**節 父母教養方式與完美主義的關系
一 父母教養方式的概述
二 與父母教養方式相關的研究
三 父母教養方式與完美主義的關系
第二節 親子依戀與完美主義的關系
一 親子依戀的概述
二 親子依戀與完美主義的關系
第三節 父母完美主義與子女完美主義的關系
第四節 父母權威問卷的中文修訂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結果
三 研究討論
四 研究結論
第五節 完美主義人格形成的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結果
三 研究討論
四 研究結論
本章小結
附錄:Buri父母權威問卷(母親版)
第三章 適應性完美主義
**節 完美主義、成就目標取向與學業成績的關系概述
一 成就目標取向的概念與結構
二 成就目標取向與學業成績的關系
三 完美主義與學業成績的關系
四 完美主義、成就目標取向與學業成績的相關研究
第二節 完美主義與學業成績關系的實證研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結果
三 研究討論
四 研究結論
第三節 完美主義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
一 自我效能感的概述
二 完美主義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
三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簡介(GSES)
本章小結
附錄:GSES量表
第四章 適應不良完美主義
**節 完美主義與抑郁
一 抑郁的概述
二 完美主義與抑郁的關系研究
三 完美主義與抑郁關系的實證研究
四 相關案例
五 完美主義抑郁情緒的治療
六 抑郁自評量表(SDS)
第二節 完美主義與焦慮
一 焦慮概述
二 完美主義與焦慮的關系研究
三 相關案例
四 完美主義者焦慮癥狀的治療
五 焦慮自評量表
第三節 完美主義與強迫
一 強迫癥概述
二 完美主義與強迫癥關系的研究
三 相關案例
四 完美主義強迫癥的治療
五 癥狀自評量表——強迫分量表
第四節 完美主義與拖延
一 拖延癥概述
二 完美主義與拖延癥關系的研究
三 相關案例
四 完美主義拖延癥狀的治療
五 一般拖延量表
本章小結
附錄:放松療法的步驟
第五章 完美主義者與不完美主義者的比較
**節 完美主義者與不完美主義者的劃分
一 完美主義者的概述
二 完美主義與不完美主義的劃分
第二節 對完美主義者的不同理解
一 色彩心理學對完美主義者的理解
二 哈佛“幸福課”對完美主義者的理解
三 《九型人格》對完美主義者的理解
第三節 完美主義者與不完美主義者比較的實證研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結果
三 研究討論
四 研究結論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完美主義者的教育策略
**節 完美主義者成長的根源
一 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論
二 影響完美主義人格形成的相關因素
第二節 完美主義者優劣勢的不同表現
一 適應性完美主義的特點
二 適應不良完美主義的特點
第三節 完美主義者的教育策略
一 完善整體社會環境
二 發揮學校主導作用
三 健全家庭教育功能
四 加強自我教育能力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節 研究結論
第二節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附錄: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訂版
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完美主義人格的成因及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簡介
周亞娟,貴州貴陽人,心理學博士、副教授,貴州財經大學專業教師。近年來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大家健康》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參與編書2部。主持省部級課題1項,參與多項國家級課題研究;獲科研獎勵多項。主要從事健康心理、咨詢心理,管理心理和教育心理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