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育社會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108114
- 條形碼:9787303108114 ; 978-7-303-1081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育社會學 內容簡介
教育社會學是以社會學原理研究教育問題的一門年輕的邊緣學科。它介予教育學和社會學之間,是研究教育與社會之問的各種基本關系,探討如何促進個人健全發展和社會迅速進步的一門學科。《教育社會學(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介紹教育社會學學科發展的基本脈絡,教育社會學的基本理論,重點探討了教育,與社會的基本關系,提供了教育社會學的基礎知識。
教育社會學 目錄
**節 什么是教育社會學
一、教育社會學的兩種定義方式
二、教育社會學的概念界定
第二節 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性質與研究對象
一、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之爭
二、教育社會學學科性質界定
三、教育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第三節 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視角與學科意識
一、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視角
二、教育社會學的學科意識
三、教育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
第四節 教育社會學的學科功能和邊界
一、教育社會學的學科功能
二、教育社會學的學科邊界
第二章 教育社會學的歷史和發展
**節 國外教育社會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迪爾凱姆與教育社會學的創建
二、國外教育社會學的發展歷程
第二節 中國教育社會學的產生和發展
一、教育社會學的創建時期
二、教育社會學的停滯時期
三、教育社會學的恢復重建與發展時期
第三節 我國教育社會學的理論創新困境與突破
一、阻礙教育社會學理論創新的認識論困境
二、教育社會學理論創新的認識論突破
第三章 教育社會學的理論流派
**節 教育功能論
一、功能論與功能論教育社會學
二、教育的社會化功能
三、教育的社會選拔功能
四、教育功能論簡評
第二節 教育沖突論
一、沖突論與沖突論教育社會學
二、馬克思主義取向的教育沖突論
三、韋伯取向的教育沖突論
四、教育沖突論簡評
五、教育沖突論與教育功能論的區別與聯系
第三節 教育互動論
一、互動論與教育互動論
二、教育互動論的基本主張
三、教育互動論簡評
四、教育互動論與教育功能論、教育沖突論的區別與聯系
第四章 教育與個體社會化
**節 社會化的含義
一、社會化的概念
二、社會化的類型
三、個體社會化的理論
第二節 社會化的主要內容
一、個體社會化的基本內容
二、個體社會化的階段內容
第三節 教育在個體社會化中的作用
一、教育與個體社會化的關系
一、社會化的主要教育機構
第五章 教育與社會民主
第六章 教育與社區
第七章 教育與社會變遷
第八章 教育與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
第九章 學校的社會學分析
第十章 班級的社會學分析
第十一章 課程的社會學分析
第十二章 教學的社會學分析
附錄:教育社會學文獻索引
參考文獻
教育社會學 節選
《教育社會學(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自主獨立對羞怯多疑(童年早期):一到三歲的兒童開始嘗試通過獨立自主的活動去探索環境。這一階段相當于弗洛伊德提出的肛門期。兒童在這一時期抑制住他們的侵犯性沖動情緒,如此時父母給予鼓勵協助,化解他們由于行為受到控制所帶來的心理沖突,則有助于其獨立自主之人格發展;但是,當他們對于自己的侵犯性情緒失去控制時,則容易變得羞怯多疑。 主動對愧疚(童年后期):四五歲的兒童所面臨的認同危機是在主動首創與內疚退縮兩者之間去發展他的人格特質。這一階段的兒童已經能夠控制自己的身體,并開始了一些新的機體運動,語言能力得到發展。如果兒童的自主性和首創性活動得到父母的鼓勵和認可,他們的主動性將繼續發展;如果兒童的自動自發行為受到嘲笑或威脅,他們就可能產生一種強烈而持久的內疚感。 勤奮對自卑(學齡期):六至十一歲處于小學教育階段的兒童,其人格發展所面臨的認同危機主要表現在對學習是勤奮努力還是遇事逃避而心生自卑之間。如果成人對兒童的學習、手工制作以及各種團體活動給予積極的鼓勵、表揚和支持,就會增強兒童的勤奮感;如果父母對于兒童的學習和各種活動關心不夠,處處抑制和打擊兒童的積極性,對于兒童在學習和團體活動中所遭遇的失敗,不能及時給予安慰和鼓勵,甚至還會對其施以懲罰羞辱,則容易使他們灰心喪志、失去自我價值,養成自卑的性格。 自我認同對角色混亂(青春期):十二歲至青年期是個體從自我追尋到自我定向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青少年的社會角色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的角色除了兒童時期的子女、學生、朋友外,又增加了男友、女友、運動員等其他一些新的角色。新的角色與原有角色之間能否和諧地統一在一起,是這一時期青少年所面臨的重要的發展危機。如果青少年能夠將新的角色順利地與原有的角色統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和諧的角色叢,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自我認同感。相反,則容易產生角色混亂,出現自我認同危機。 親密對孤獨(青年期):二十至三十歲的青年處于這一階段。艾里克森所說的親密,指的是一個人在無須顧及自我認同喪失的情況下去愛另一個人的能力。如果一個人與他人建立良好的友情和愛情關系,甚至成家立業,在自我發展上就會產生親密感;如果一個人不能和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他就會生活在一種孤獨感之中,難免感到孤獨無依。 代際關懷對自我沉浸(中年期):代際關懷指的是處于中年期的人對于未來一代的成長的關心。艾里克森認為,如果中年人的關懷能夠超出自己的家庭,更加關心未來一代的成長,關心下一代將要生活其中的社會狀況,就會產生精力充沛感,賦予生活更多的意義。如果沒有形成代際關懷,則沉溺于自我,難免頹廢遲滯,感到生命缺少意義。 完美無缺對悲觀絕望(老年期):在老年期人有更多的時間用于反思自我的發展歷程與人生在世的意義。如果一個人經過深思熟慮接受了人生的意義,并對自己的一生發展感到滿足時,就會有一種完美無缺的感覺。如果一個人回首往事時認為失去了許多機會,或者走了許多錯路,則會感到晚景凄涼,對生活產生厭惡感,再加上對死亡的畏懼,容易陷入絕望之中。 (五)皮亞杰的理性自我理論 瑞士心理學家和哲學家讓·皮亞杰(JeanPiaget)并沒有對人格發展進行整體的研究,他只是關心人格發展的一個局部,即認識的發展。皮亞杰對社會化理論的主要貢獻在于他對兒童的認識發展階段進行了具體劃分,并對兒童在不同認識發展階段的思維特征進行了詳細描述。在皮亞杰看來,兒童并不是按照他人要求逐步成形的適應者,而是根據他們自己對世界的認識能動地安排世界的獨立行動者。他認為,模仿不是兒童的主要學習方式,兒童創造自己的行為的程度超過對他人行為的模仿。① 皮亞杰以智力“運算”(operation)類型作為思維發展的標志,將兒童的認知發展劃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感知運動階段:從出生到兩歲左右,兒童能運用某種、原初的格局來對待外部客體,能開始協調感知和動作間的活動。但其感知運動的智力還不具備操作性質,因為兒童的活動還沒有內化。這一階段的兒童完全是通過他們的感覺器官與外界環境的接觸來感知和了解世界的。 ……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巴金-再思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