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讀書之外-近代學生課余生活管理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25547
- 條形碼:9787520325547 ; 978-7-5203-255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讀書之外-近代學生課余生活管理研究 本書特色
《讀書之外(近代學生課余生活管理研究)》正文共分五章,內容分別是臣民、國民與黨民:近代教育宗旨中人之形象變遷;“布景”的觀察:“精確化”的學校時間管理變遷;“形象”的管理:社會性別建構中的女學生服飾管理;“前臺”的表演:層次分離中的學校儀式轉變;“后臺”的自我:豐富自由的學生課外活動。
讀書之外-近代學生課余生活管理研究 內容簡介
《讀書之外(近代學生課余生活管理研究)》以西方中心觀與中國中心觀的互動與融合作為研究視角,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論作為發現問題的工具,以歷史文獻與社會分析相結合的方式作為研究問題的方法,從歐文·戈夫曼的擬劇理論出發,將學生的課余生活視為一場由國家、學校、社會與學生共同參與的精彩演出,分別探討了在近代國家教育宗旨映射下,作為“演出布景”存在的學生時間管理、作為“形象塑造”存在的女學生服飾管理、作為“前臺表演”存在的學生儀式管理以及作為“后臺自我”存在的具體學生課外活動,從而展現出在西方啟蒙與國家主義兩大時代主題下,近代學校力圖塑造“國民”與學生努力生成“自我”的艱難、多姿歷程。
讀書之外-近代學生課余生活管理研究 目錄
**節 研究緣起、研究意義與研究取向
一 研究緣起
二 研究意義
三 研究取向
第二節 文獻綜述
一 相遇在歷史與現實中:近代學生課余生活管理研究溯源
二 怎樣的課余生活?近代學生課余生活研究的對象與元素
三 如何書寫課余生活?近代學生課余生活研究的呈現
四 本書對前人研究的借鑒與突破
第三節 概念界定
一 近代
二 學生
三 課余生活
四 管理
第四節 研究視角:西方中心觀與中國中心觀的互動與融合
第五節 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
一 理論基礎
二 研究方法
第六節 創新點與不足
一 創新點
二 不足
**章 臣民、國民與黨民:近代教育宗旨中人之形象變遷
**節 晚清教育宗旨:“臣民”的挽歌
一 晚清時期教育宗旨流變
二 “臣民”的延續:晚清教育宗旨中的“人”
第二節 民國初年教育宗旨:“個人”的隱現與“國民”的形成
一 民國初年教育宗旨流變
二 “個人”的隱現與“國民”的形成:民初教育宗旨中的“人”
第三節 南京國民政府教育宗旨:“黨民”之初現與“臣民”之變形
一 南京國民政府教育宗旨流變
二 南京國民政府教育宗旨:“黨民”之初現與“臣民”之變形
第二章 “布景”的觀察:“精確化”的學校時間管理變遷
**節 作為布景的學校時間
一 什么是學校時間?
二 作為“布景”存在的學校時間
第二節 學期制度的推行:學校時間的初次分割
一 學期制度的初步引進
二 學期制度的官方推行
三 關于學期的論爭:“減少假期,縮短學年”
第三節 星期與鐘點:學校時間的再次細化
一 星期制度的出現
二 精準“鐘點”的二次分割
第四節 請假制度:學校時間的邊界控制
一 請假理由的約束
二 請假流程的管理
三 請假制度中的獎懲方式
第五節 鄉村學校的模糊時間:對于精細學校時間的抵制
一 鄉間學校對學期制度的抵制
二 鄉間學校對星期與鐘點的抵制
三 抵制的背后:農業時間與世界時間的距離
第三章 “形象”的管理:社會性別建構中的女學生服飾管理
**節 誰在塑造?近代女性角色期待之生成
一 男性塑造下的女性角色
二 國家權力塑造下的女性角色
三 自我塑造下的女性角色
第二節 傳統男性審美的破裂:清末女學生服飾風格的初步轉變
一 傳統男性視角下的女子服飾
二 清末女學生著裝風格轉變之一:貼身短衣的明快之風
三 清末女學生著裝風格轉變之二:黑白兩色的樸素之風
四 清末女學生著裝風格轉變之三:去除配飾的簡約之風
第三節 國家審美的言說:“國女”話語中的女學生服飾
一 教育界中之“國女”
二 女學生著裝中“國貨”之端倪
三 女學生著裝中“國貨”之制度化
四 女學生著裝中“國貨”之內在激發
第四節 女性自我的覺醒:女學生對“英雌”的極力模仿
一 “英雌”之出現
二 “英雌”之形象:女扮男裝的服飾風格
三 “英雌”之行動:為革命而獻身
第四章 “前臺”的表演:層次分離中的學校儀式轉變
**節 國家儀式的初現:萬壽圣節中的儀式操演
一 國家儀式的興起
二 萬壽圣節:國家儀式的初現
第二節 國家儀式黨派化:總理紀念周中的儀式操演
一 作為制度儀式的總理紀念周
二 儀式操演:學校場域內的總理紀念周
三 儀式背后:學生對于總理紀念周的反思
第三節 國家儀式外的學生解放:近代師生禮儀的變遷
一 師道尊嚴的式微:跪拜禮的廢除
二 平等關系的開始:鞠躬禮的興起
三 幼者的反哺:童子軍的禮儀及活動
第五章 “后臺”的自我:豐富自由的學生課外活動
**節 作為“讀書人”的學生課外學習活動
一 豐富多元:課外學習形式
二 舊知與新學:課外學習內容
第二節 作為“社會人”的學生課余服務生活
一 開展社會調查
二 推廣農業技術
三 進行掃盲與知識普及活動
四 組織衛生宣講隊和診療室
第三節 作為“國家人”的學生課余政治生活
一 學生政治運動之肇始:保滿鐵路與拒簽《二十一條》
二 學生政治運動之頂峰:五四運動
三 學生政治運動之余波:五卅運動與“一二·九”運動中的學生
第四節 作為“自由人”的學生課余休閑生活
一 體育活動
二 音樂活動
三 話劇
四 其他消遣活動
余論
參考文獻
致謝
讀書之外-近代學生課余生活管理研究 節選
《讀書之外(近代學生課余生活管理研究)》: 蔡氏似乎對新時代教育宗旨情有獨鐘,他將具體的教育改革,如教育行政、學校管理、學制設定方面的工作交給蔣維喬、陸費逵、范源廉等人,自己則集中力量專攻此項,在徹底廢除清末十字教育宗旨的基礎上,初步提出“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與美育教育”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由此展現出與晚清教育宗旨完全不同的特性與風格。 在五育思想中,雖然蔡元培將世界觀教育與美育教育列于*后,但顯然對此兩者更為偏愛,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的思想與清末十字教育宗旨中“尚武”“尚實”“尚公”的思想頗為相似,故其創新不足,多有“老生常談”之嫌;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點,除了教育家的身份,蔡元培更不失為一位思想家,其著眼點不僅僅在于教育現實的解讀,更在于教育理想的構建。蔡氏曾明確表示,教育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歸屬于政治范疇或與政治相關的教育,如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另一類是超越于政治范疇或與政治無關的教育,如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隸屬于政治者雖為近代教育當務之急,卻大多“僅僅以現世幸福為鵠的”;世界觀教育與美感教育雖為縹緲的彼岸幸福,但卻多是個人精神的真正展現。因此,蔡氏本身對于此二者更為青睞。 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中,蔡元培詳述了其所推崇的教育宗旨,其中近一半內容均是關于世界觀教育的論述,由此也可見蔡元培對此問題關切頗深。蔡元培認為,現世的幸福是工具的、實用的、理性的,中國傳統教育中所倡導的“學而優則仕”雖為謀求現世幸福的途徑,但又使人苦惱,這是因為存在于現象世界中的現世幸福在根本上與存在于實體世界中的彼岸幸福間存在阻隔,這種阻隔產生于兩種不可避免的因素:“一為人我之差別,一為幸福之營求。”“人我之差別”產生于強弱貧富之別,人們或因血緣出身,或因能力不同而有貧有富,因此產生人我差別,導致本體交流的阻隔;而“營求”是一種實現幸福的愿望,營求未成則出痛苦,營求遂成則出欲望,在這樣失落與膨脹的往復中,營求也失去其原有的意義,使本體產生阻隔。所以,現世幸福的背后始終存有無奈的價值孤單,現世的幸福并非真正的幸福。那么,真正的幸福在哪里?真正的幸福存在于彼岸實體世界的本我之中,而要達到實體世界的幸福則要通過教育來達成。世界觀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們意識到這一點:除了相對的、因果的、時空的、經驗的現實世界外,還存在一個絕對的、超軼時空的、直覺的實體世界。實體世界雖是一個哲學概念,卻能達到本我的真正幸福,這種幸福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即建立起人類奮斗的勇氣與信仰、執著的前進與追求,“使對于實體世界,非常渴慕而漸進于領悟。循思想自由言論自由之公例,不以一流派之哲學一宗門之教義梏其心,而惟時時懸一無方體、無始終之世界觀以為鵠的”,①這樣的教育便是世界觀的教育。世界觀教育的提出是具有引領性與超越性的,正如一些學者的評價一樣,“對于中國這樣一個重修養論而乏宇宙觀,尊奉實用理性而忽略本體價值的國度,世界觀教育無疑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② 世界觀教育告訴我們彼岸世界與此岸世界的存在,那么,如何才能由此岸的世界通向彼岸的世界呢?這需要美感教育的渲染與教化。中國自古就有言傳身教的美育傳統,鴉片戰爭后,西方美育思想不斷涌人,一批教育家將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德育思想與西方美學觀念不斷整合,從而形成新的美育體系,王國維在1903年發表的《論教育之宗旨》一文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但卻并未引起廣泛的重視。其后,蔡元培明確將“美育”視為民初教育宗旨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給予了系統的探討。“美育”即“美感的教育”,何謂美感?即為連接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的通道與橋梁,“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象世界與本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③在《以美育代宗教說》中,蔡氏更對美感教育給予了專門性的說明:“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 ……
讀書之外-近代學生課余生活管理研究 作者簡介
王紅雨,女,1987年出生,漢族,河北省滄州市人,2015年畢業于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獲管理學博士學位,現為天津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學系講師。主要關注問題為“教育與人的現代化”,涉及教育學原理、高等教育學與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等多個方向。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全部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其中,1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2篇分別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來源期刊《教育學文摘》與《科學技術哲學》全文轉載。曾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構建大、中、小學相銜接的德育目標體系研究”(12BKS073)、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項目“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職業發展與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研究”(15ZJD043)等國家項目的研究。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