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濟南大學古典文學研究叢書韓孟詩派群體接受史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334345
- 條形碼:9787533334345 ; 978-7-5333-343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濟南大學古典文學研究叢書韓孟詩派群體接受史論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主要考察韓孟詩派作為一個文學群體在中唐至近代的接受狀況,大致從效果史、闡釋評論史、創作影響史等幾條線索入手,分析其群體意識、文學觀念、詩美特質的形成和流變過程,努力揭示深層的接受規律。
濟南大學古典文學研究叢書韓孟詩派群體接受史論 目錄
序
引言
一、韓孟詩派研究現狀和問題的提出
二、接受美學的引入與古典文學接受史研究的展開
三、從作品、作家接受史到群體接受史
四、本書的研究思路和說明
**章 韓孟詩派的群體認同和自我接受
**節 以韓愈、孟郊為中心的交游群體之形成
一、初識:長安應試時期
二、發展:以汴州為中心的交游時期
三、高峰:由長安至洛陽的聚會時期
第二節 韓孟詩派的自我接受
一、詩派成員間的作品傳播與創作互動
二、詩派成員間的互相推崇意識和詩歌理論主張的自覺
三、創作實踐中的詩歌風格自覺趨同
四、韓孟詩派與“韓門弟子”考辨
第三節 元和詩壇背景下的韓孟詩派群體接受
一、元和詩壇上與韓孟詩派相關的“并稱”現象
二、張籍:韓孟、元白兩大詩派的聯結者
三、韓孟詩派與“元和體”之關系
四、柳宗元、劉禹錫、王建與韓孟詩派
第二章 韓孟詩派的傳播和效果史述論
**節 韓孟詩派的歷代傳播接受背景和宏觀態勢
一、中晚唐五代時期
二、兩宋時期
三、金元時期
四、明清時期
五、近代以來
第二節 韓孟詩派主要別集的整理與傳播
一、韓愈詩集的整理與傳播
二、孟郊集的整理與傳播
三、李賀集的整理與傳播
四、賈島集的整理與傳播
第三節 歷代詩歌選本中的韓孟詩派
一、入選詩歌數量的分析
二、入選篇目的分析
三、韓孟詩派選本傳播接受的內在特征
四、合選與合集
第四節 韓孟詩派多元文化傳播接受管窺
一、由史實向傳奇小說、神話傳說的演變
二、以繪畫為主要載體的圖像傳播
三、聲名傳播的重要途徑——祭祀、崇拜和地方文化遺存
第三章 韓孟詩派作品接受史例析
**節 韓孟聯句接受史
一、晚唐皮陸聯句對韓孟聯句的效仿接受
二、宋金元時期對韓孟聯句的接受
三、明清時期韓孟聯句接受的游藝化傾向
第二節 《南山》與《北征》:比較過程中的闡釋史
一、《南山》的創作過程、觀念和動機
二、宋代的《南山》闡釋:提出問題
三、明清近代時期:為《南山》正名
第三節 孟郊《游子吟》接受史中的文化內涵
一、宋人對《游子吟》價值的發現
二、《游子吟》接受的文化延伸
三、《游子吟》成為名篇的原因規律
第四章 歷代重點讀者對韓孟詩派的闡釋評論(上)
**節 中晚唐五代時期對韓孟詩派的闡釋評論
一、孟詩韓筆
二、晚唐詩人對韓愈詩歌的闡釋
三、杜牧:長吉詩的“**讀者”
第二節 兩宋時期對韓孟詩派的群體闡釋
一、新、舊《唐書》接受韓孟詩派之比較
二、北宋前期的尊韓與論韓
三、詩歌接受主導下的韓、孟分論現象
四、南宋:韓、孟接受態勢的轉變
五、李賀在宋代遭受的冷遇
第三節 蘇軾對韓孟詩派的權威闡釋
一、詩格之變,自退之始
二、郊寒島瘦
第四節 兩宋之交的分化趨向與多層面闡釋
一、黃庭堅、陳師道的理論貢獻
二、“以文為詩”之爭的起源及其反映的詩壇動向
第五章 歷代重點讀者對韓孟詩派的闡釋評論(下)
**節 金元時期對韓孟詩派的闡釋評論
一、金元北方士人闡釋韓孟詩派的不同傾向
二、方回等元代南方士人對韓孟詩派的理論闡釋
第二節 明清時期從整體角度對韓孟詩派的
闡釋評論
一、對韓孟詩派交往關系和整體詩風的概括
二、詩史地位:中唐詩變*重要的代表
第三節 明清時期對韓孟詩派詩人個體的闡釋評論
一、對韓愈詩歌特色的細密闡發和宏觀歷史定位
二、挖掘孟郊詩“寒澀”中的理致韻味
三、對李賀奇詭詩風的持續紛爭
第四節 20世紀韓孟詩派闡釋研究史概述
一、20世紀韓孟詩派整體研究概況
二、詩人個體研究概況
第六章 歷代重點詩人對韓孟詩派的創作接受
**節 晚唐詩人對韓孟詩派的創作接受——以小李杜、皮陸唱和為中心
一、晚唐詩人對韓愈、孟郊的創作接受
二、晚唐時期李賀詩風的影響與新變
第二節 歐陽修、梅堯臣對韓、孟的群體接受
一、明確的群體接受觀念
二、群體接受的形式:推名、唱和、聯句、擬作
三、群體接受的內容與效應
四、群體接受的文化背景與深層原因
第三節 王安石、王令對韓孟詩派接受之異同
一、矛盾表象下的暗中襲承:王安石對韓詩的接受
二、旗幟鮮明、傾心模仿:王令對韓孟詩派的接受
三、二王交誼與接受韓詩
四、王安石、王令接受韓詩之差異的詩史意義
第四節 蘇軾、黃庭堅、陳師道對韓孟詩派的
創作接受
一、蘇軾:“唐音”到“宋調”的成功轉型
二、黃庭堅:因求新而好險趨奇
三、陳師道:“身作賈孟行詩圖”
第五節 金元時期李賀、韓愈詩風的高漲
一、南宋遺民謝翱對韓孟詩派的尊崇與模仿
二、金末怪奇詩派對韓孟詩派的群體接受
三、元代盛行的崇賀之風
四、楊維楨“鐵崖體”受李賀詩風的影響
第六節 明代詩人對韓孟詩派的創作接受——以徐渭為中心
一、明代詩人因承韓孟詩派概觀
二、徐渭的生平、人格精神和創作態度
三、徐渭學韓派的創作體現
四、徐渭在韓孟詩派接受史上的意義
第七節 清代詩人對韓孟詩派的創作接受
一、接受韓孟詩派雄豪險怪、瑰奇詭譎詩風的寒士詩人
二、錢載和清代“宋詩派”詩人對韓詩
“以文為詩”的創作接受
第七章 “郊島”與韓孟群體接受史離合關系之嬗變
**節 晚唐五代時期對賈島的接受及其社會文化原因
一、接受賈島的詩人群體與接受內容概觀
二、“賈島現象”的社會文化原因
第二節 宋代:“郊島”與“賈姚”的分合嬗變
一、“郊島”說的產生與定型
二、北宋時期對賈島詩歌價值之論說
三、“賈姚”說的盛行以及南宋后期對賈島的接受
第三節 金元明清時期對郊、島的接受
一、金元時期對郊、島寒苦詩風的冷落
二、明清時期對郊、島地位高下的重視
三、明清時期對賈島幽僻詩風的不同評價
余論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濟南大學古典文學研究叢書韓孟詩派群體接受史論 節選
《韓孟詩派群體接受史論》: **早韓孟詩派的群體 認同和自我接受 按照今天的認識,詩派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思想觀念、藝術傾向和創作風格相同或相近的詩人,自覺或不自覺地結合成的詩歌派別。但古代作者并沒有今天這樣自覺的詩派觀念,而且距今越久遠,文學派別的形成過程越缺乏自覺意識。這種情形到了中唐時期發生了改觀。貞元、元和年間,受共同人生際遇、思想性格、詩美理想的驅使,韓愈、孟郊、李賀、賈島等人聚合成一個有明確詩壇盟主(韓愈)、大致相同詩歌主張和藝術風格的詩人群體,盡管還沒有宋代江西詩派“宗派圖”那樣嚴密的成員界定,但從其自身的“門屬”觀念和外圍對之的認同來看,已具備了明顯的詩派性質。 可以認為,作為一個文學范疇,韓孟詩派是在其被接受的過程中不斷被建構、形成的。在不同時代,讀者對這一詩派的成員組成、創作觀念、美學風貌、詩史地位等的認識常有不同取向,連李賀、賈島是否應歸入韓孟詩派,都時常存在異見。因此,這些問題應歷史地、動態地去看待。考察韓孟詩派內部交游創作過程和群體認同、自我接受狀況,是其接受史研究的邏輯起點。 在對韓孟詩派交游創作過程與自我接受的討論中,立足點是詩派成員的人事、文學往來和評論、創作實踐。具體來說,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一是對韓孟詩派人事交游和詩歌贈酬往來狀況的考察,二是詩歌創作中表現出的美學特質異同,三是各詩人在創作理論和詩歌群體方面的趨同意識,四是韓孟詩派與當時重要詩人們的關系。 **節以韓愈、孟郊為中心 的交游群體之形成 韓孟詩派的主要成員如何相識、交往,如何在詩歌活動中影響互動進而自覺趨同,形成共同的創作理念和詩歌風格,這恐怕是研究韓孟詩派時必須正本清源的一個問題。 韓孟詩派以韓愈(768-824)、孟郊(751-814)冠名,說明二人在詩派的中心地位。詩派成員中以韓、孟二人交往時間*長,詩歌唱酬數量*多,在當時影響也*大。韓愈、孟郊訂交于貞元八年(792),由此直到元和九年(814)孟郊去世的27年間,二人一直情深義重,詩酒唱和,影響了周圍一大批詩人,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共同詩風。 ……
濟南大學古典文學研究叢書韓孟詩派群體接受史論 作者簡介
劉磊,1976年生,山東棗莊人。2005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濟南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文論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已出版《金元詞研究史稿》(合著)等著述多部,在《江海學刊》《中州學刊》《東南大學學報》《四川大學學報》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菩,曾獲全國高校文社科優秀成果獎、山東省社科優秀成果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