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黌門對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230861
- 條形碼:9787548230861 ; 978-7-5482-308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黌門對話 本書特色
為了開創語言學研究的新局面,北京大學聯合臺灣聯合大學系統、香港中文大學三方成立了“語言與人類復雜系統聯合研究中心”(Joint Center for Language and Human Complexity)。為了切實推行聯合研究,并倡導語言學在堅持語言學研究的基礎上拓展新的視野,引領研究生關注語言學研究前沿,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與人類復雜系統聯合研究中心組織了這次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的“黌門對話”。此次對話的中心議題是——語言接觸與語言演化的跨學科視野。
本次黌門對話包括五場:*場是語言學家王士元和基因學家曾長青的對話,主題是“單源還是多源?”;第二場是語言學家聶鴻音和心理學家曾志朗的對話,主題是“文字認知與神經系統的演化”;第三場是語言學家陳保亞和考古學家雷興山的對話,主題是“語言接觸與考古背景”;第四場是語言學家沈鐘偉和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的對話,主題是“語言接觸的社會歷史邊界”;第五場是語言學家孔江平和數學家姚遠的對話,主題是“語言演化與接觸的數學模型”。除了主對話學者,還有眾多學者參加了討論,如董秀芳、李俊仁、彭剛、汪鋒、王洪君、吳嫻等。不少研究生也積極參與。連續兩天半的對話氣氛活躍,反響良好。對話實錄經過整理和學者們的審定,現結集出版,希望能為拓展語言學的跨學科視野盡綿薄之力。(為了呈現原本對話的樣貌,各場報告及討論的許多地方都保留了口語化的表達方式。) 為了開創語言學研究的新局面,北京大學聯合臺灣聯合大學系統、香港中文大學三方成立了“語言與人類復雜系統聯合研究中心”(Joint Center for Language and Human Complexity)。為了切實推行聯合研究,并倡導語言學在堅持語言學研究的基礎上拓展新的視野,引領研究生關注語言學研究前沿,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與人類復雜系統聯合研究中心組織了這次語言學與其他學科的“黌門對話”。此次對話的中心議題是——語言接觸與語言演化的跨學科視野。
本次黌門對話包括五場:*場是語言學家王士元和基因學家曾長青的對話,主題是“單源還是多源?”;第二場是語言學家聶鴻音和心理學家曾志朗的對話,主題是“文字認知與神經系統的演化”;第三場是語言學家陳保亞和考古學家雷興山的對話,主題是“語言接觸與考古背景”;第四場是語言學家沈鐘偉和歷史人類學家王明珂的對話,主題是“語言接觸的社會歷史邊界”;第五場是語言學家孔江平和數學家姚遠的對話,主題是“語言演化與接觸的數學模型”。除了主對話學者,還有眾多學者參加了討論,如董秀芳、李俊仁、彭剛、汪鋒、王洪君、吳嫻等。不少研究生也積極參與。連續兩天半的對話氣氛活躍,反響良好。對話實錄經過整理和學者們的審定,現結集出版,希望能為拓展語言學的跨學科視野盡綿薄之力。(為了呈現原本對話的樣貌,各場報告及討論的許多地方都保留了口語化的表達方式。)
黌門對話 內容簡介
汪鋒主編的《黌門對話:以語言接觸與語言演化為中心的跨學科視野》為北京大學“黌門對話”專家主題論壇語言學專場——語言接觸與語言演化的跨學科視野的報告及討論實錄。全書分為五個部分,收錄了五場“對話”的主要內容,在語言本體研究的基礎上,分別討論基因學、認知心理學、考古學、社會學、人類學和數學等學科與語言學在研究對象和方法上的關聯和差異。
黌門對話 目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