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異化與回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133107
- 條形碼:9787565133107 ; 978-7-5651-331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異化與回歸 內容簡介
本研究是一項批判性研究。“批判”往往緣起于人們對現實的不滿,其目的是在運用理性理解事物的基礎上,追求對現實的超越,因此“破”中求“立”是批判性研究的基本理路。據此,本研究以兒童生活異化為切入點、以批判性研究為視角、以兒童生命的內在價值為理據、以教育回歸生活為訴求,來探討兒童在教育中的生活異化及回歸問題。
異化與回歸 目錄
序言
導論
一、在“生活”中理解兒童
二、教育中的兒童生活危機
三、在“生活批判”中實現教育原初價值的回歸
**章 兒童生活異化——教育場域中的“拉普他”之厄
一、兒童生活異化的內涵闡釋
二、教育場域中兒童生活異化的表現
三、應然生活:兒童生活特征探尋
第二章 教育物化——兒童生活異化的教育學原因探析
一、教育物化與生活異化之關系辨析
二、教育物化在兒童教育場域中的表現
三、教育物化之觀念誤區分析
第三章 成長與生活——生成性思維視域中兒童生命的訴求
一、由“本質先定”到“生成”:理解人之生命的思維方式的轉換
二、成長:兒童生命的內在訴求
三、活生生的“當下”:兒童生命成長實現的基本路徑
第四章 教育與生活——生成性思維視域中兒童教育的選擇
一、學習:一個牽動兒童教育神經的敏感話題
二、教育:兒童生命成長的基本需要
三、教育生活化:兒童教育的必然選擇,
第五章 教育變革——兒童生活異化之化解策略
一、教育轉向:兒童生活異化化解之觀念條件
二、教育回歸:兒童生活異化化解之實踐途徑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異化與回歸 節選
《兒童哲學與教育哲學叢書·異化與回歸:走向生活批判的兒童教育研究》: 二、教育物化在兒童教育場域中的表現 (一)本體論之維:科學主義締造“知識人”形象 “知識人,不僅僅是教育這個場域中對人性所做的一種設定,作為一種普遍人性的理念,其歷史也源遠流長。早在古希臘時代,先哲們就把知識、求知看作人的*主要、*本質的屬性。蘇格拉底雖然崇尚人的美德,但卻提出‘知識即美德’的命題;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學》中所寫下的**句話就是:‘求知是人類的本性’,他認為,求知是人的*本質的沖動;柏拉圖要在人們心靈里建立的也是知識的‘理想國’。”務于人的生活需要。 當下,人類正處在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被看作是人類**生產力的科學技術在這一過程中顯現出了強悍的力量,它為人類建構了強大的生存功能圈,延長了人的手臂,放遠了人的眼光,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自信和極大的方便與實惠;它滿足了人類追求真理、追求客觀必然性的需求,為人類征服自然,改造外部世界提供了客觀的尺度和武器。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生活在了一個“科學的時代”,科學技術“理所當然”地成了現代入主要的生存方式。科學通過技術上取得的物質力量以及帶給現代人令人忘乎所以的物質實惠、享受和幸福感,使人們相信盡力發展經濟和科學技術比其他問題更迫切、更重要。這樣,科學逐漸地成了駕馭現代人的強大的客觀化力量,人們在思想上、情感上越來越崇拜它、依賴它,這種崇拜與依賴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而不斷地膨脹,人們甚至開始迷信科學的力量,相信人類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都可以通過物質力量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得以解決,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應該進入任何領域。由此,科學主義誕生了,“科學知識型”在文化領域取得了霸權地位。也就是說,“科學似乎既是知識合理性的批判標準,又是知識合法性的衡量尺度;唯有進入科學領域,知識才具有合理性并獲得存在的合法性”。 由于“科學被看成是知識的典范和標準;科學方法是權威性的方法;科學主義成為現代人解釋一切的精神力量和思維模式”,科學在現代社會中成了關乎人的物質生活實惠、享受和幸福感的決定性力量,掌握科學知識與技能成了人生中無比重要的事情,所以,在現代教育中,讓兒童盡可能多、盡可能快地學習科學知識與技能幾乎成了其人生初期*迫切的核心任務,兒童被塑造成了科學知識型的“知識人”。巴雷特曾說:“每個時代都要把自己心目中的人的形象投射到這一時代的藝術之中。整個藝術史肯定了這一命題。到了近現代,人類在享受科學知識帶來的恩惠的過程中,知識更成了人們膜拜和追捧的東西。可見,知識一直以來就是人類不斷追求的東西,它也確實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發揮了無比巨大的作用。但是,我們在正確認識知識的性質和作用時應注意這樣*基本的兩點:一是,知識不是人性的全部,人不是單純的認識性存在,完整的人性是由認識、情感、態度、個性、意志和意義、價值等融合而成的統一體。而且,就認識而言,知識也不是認識活動的唯一結果,人的經驗、習慣、習俗等都是認識的結果,這些也都是知識得以形成的基本素材。此外,就知識本身而言,根據知識所反映的認識對象的性質不同,知識被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有人把知識分成原始知識型(神話知識型)、古代知識型(形而上學知識型)、現代知識型(科學知識型)、后現代知識型(文化知識型)四類。二是,知識是人實現生活意義的工具。人與其他動物之間的區別在于人總是對自己的現實生活做出反思,去追尋現實存在的各種意義。 ……
異化與回歸 作者簡介
劉曉東,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著有《兒童精神哲學》《解放兒童》《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兒童教育新論》《蒙蔽與拯救:評兒童讀經》等。 張更立,男,山東單縣人,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美國西南學院高級訪問學者。現任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系主任,兼任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家庭與社區教育專委會委員、安徽省教育廳教育評估專家團成員。主要從事學前教育基本理論、兒童哲學、農村學前教育等方面的研究。現已在《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中國教育學刊》《教育研究與實驗》《學前教育研究》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30余篇,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等7項課題,出版學前教育專業規劃教材1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