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納自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033859
- 條形碼:9787519033859 ; 978-7-5190-338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斯坦納自傳 本書特色
本書是魯道夫·斯坦納博士親筆傳記,客觀記錄了他在教育、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不斷求索的歷程。通過本書,讀者可以全面了解華德福教育創始人、人智學開創者——斯坦納博士。
斯坦納自傳 內容簡介
★ 斯坦納博士親筆傳記,記錄了他在教育、哲學、藝術等多個領域不斷求索的歷程。
★ 客觀呈現了斯坦納與其友人的交往,有共鳴,有沖突,讀者可以從多維度了解斯坦納的成長。
★ 譯自德文原版,譯文流暢,為斯坦納自傳*中文版。
● 編輯推薦
魯道夫·斯坦納到底是一個怎么樣的人?有什么樣的經歷和見識?為何開創了華德福教育?為何從神智學轉向人智學?在文學、藝術、醫療、農業和建筑等領域,他如何為了“善、美、真”辛勤耕耘?在與友人的交往中,他如何明確他的自我認知,并付出行動去踐行他的理想?閱讀本書,通過斯坦納博士本人的筆觸,體會他的平凡與超越。
斯坦納自傳 目錄
1861—1879/克拉列維察、莫德林、波特沙赫、新村001
1童年經歷003
2中學時代018
1879—1890/維也納031
3大學時代033
4青年時期的友誼046
5科學研究(色彩學、光學)055
6在施佩希特家當家教;從事歌德研究063
7在維也納的學者和藝術家圈子里071
8關于藝術和美學的反思;在《德意志周刊》當編輯083
9旅居魏瑪、柏林和慕尼黑089
10自由哲學095
11關于神秘主義和神秘主義者099
12命運問題102
13旅居布達佩斯和特蘭西瓦尼亞;回憶施佩希特一家107
1890—1897/魏瑪117
14在歌德-席勒檔案館工作119
15會晤海克爾、特賴奇克和萊斯特納129
16與學者和藝術家為伍;歌德作品集137
17倫理學批判142
18在尼采檔案館做客;尼采資料匯編148
19認識問題——認識的界限;在藝術家中間157
20魏瑪的朋友圈166
21友誼(諾伊弗、安佐格);《歌德的宇宙觀》一書問世,這是參與索菲版歌德全集工作的結晶178
22置身于對立中,與對立共存186
23道德個人主義195
1897—1907/柏林—慕尼黑 201
24擔任《文學雜志》編輯;會晤哈特雷本、希爾巴特、韋德金德 203
25在“自由文學協會”;柏林的戲劇生涯211
26對基督教表明立場;《作為神秘事實的基督教》216
27對世紀之交的看法;關于黑格爾、麥凱和無政府主義的思考218
28在工人培訓學校任教224
29與(《未來》雜志)撰稿人和一元論者(喬爾丹諾·布魯諾同盟)為伍227
30受秘傳者與公眾234
31與瑪麗·封·西弗斯合作伊始244
32神智學與人智學249
33《神智學》一書的內情258
34精神—認識與藝術261
35論書籍、演講及其公共效應262
36秘傳指導266
37靈魂的成熟;1906年的巴黎演講269
381907年的慕尼黑神智學大會274
后記 279
附 錄283
● 精彩書摘
一段時間以來,每當公眾聊起我所從事的人智學時,就會有各種說法和評判交錯在一起。從這方面的說法當中,又會得出與某種根源有關的種種結論,在人們看來,那是我的思想發生轉變的根源。與此形成對應的是,朋友們也紛紛表達意愿說,我若能就自己的生平寫點兒什么,倒不失為一件好事。
我得承認,這原本非我所好。因為我向來追求的是,我對于我要說的話、認為自己該做的事,要按照事物的要求來塑造,而不是從個性的需要出發。盡管我一直認為,在許多領地、個性能賦予人類活動*可貴的色彩,只不過在我看來,這種個性須得借助人說話和行事的方式揭示出來,而不是靠對自我性格的觀望。從這種觀望中所能得出的,無非是人與自我商定好了的東西。
照此說來,我之所以下決心做這番闡述,只是因為,我有義務通過客觀的描寫,盡量展示那些關于我生平跟我所做事業之間聯系的偏頗評判,說明它們的不足之處;還因為,鑒于這些評判的存在,我感到那些心存善意的人的敦促是合情合理的。
展開全部
斯坦納自傳 作者簡介
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社會改革家、藝術家、教育家,開創了名為“人類智慧學”(簡稱“人智學”,Anthroposohy)的精神科學。華德福教育創始人。
斯坦納出生于奧地利一個小村莊,從小酷愛讀書,尤其喜愛哲學,對歌德、席勒的著作有濃厚興趣。他創建了國際性的人智學社團,其中心在瑞士多納赫的歌德大殿。
斯坦納非常關注社會及民生問題,一戰爆發后,他提出三元社會結構的社會革新主張,雖由于未找到強大的支持而擱置,但人智學運動仍活躍著,在農耕、醫藥、建筑、治療教育、經濟、藝術活動中,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以謀求社會創新。這也成為世界性華德福教育運動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