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舌尖上的絲綢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700848
- 條形碼:9787552700848 ; 978-7-5527-0084-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舌尖上的絲綢之路 內容簡介
《舌尖上的絲綢之路/華夏文明之源》為“華夏文明之源·歷史文化叢書”之一,《舌尖上的絲綢之路/華夏文明之源》以絲綢之路沿線出土的美食文物為線索,以通俗優美的文字,對絲綢之路上的美食文化作了深度解讀。 《舌尖上的絲綢之路/華夏文明之源》分為22節,從各地有代表性的美食入手,講述各地美食及其文化融合的故事。對“一帶一路”建設和華夏文明傳承保護區建設有一定意義。
舌尖上的絲綢之路 目錄
華夏先祖馴化的農作物粟、黍
做一碗香香的黃米稠飯吧
一吃就忘不了的陜西黃饃饃
豆類入飯的扁豆飯、灰豆湯
食物進化史之蔬果主食飯
馬鈴薯疙瘩湯和洋芋攪團
別騙我真的有土豆餃子嗎?
沒啥吃的來一碗玉米面糝飯吧
色澤金黃的南瓜面片味道好極了
小麥傳入中國的麥飯、美飯
咯嘣脆的乾縣饃豆豆
家常便飯撥疙瘩、老鴰撒、剔尖
想娶我女兒?捧著饅頭來
到新疆看3000多年前的“老餃子”
從胡餅到馕、鍋盔的進化史
第二章 絲路沿線飲食
一吃就停不下來的油潑面
秦始皇吃過的秦鎮米皮子
軟香柔糯的肉夾饃
到西安一定要來碗羊肉泡
葫蘆頭到底是個啥東西來?
配著羊血吃的飴鉻面
早餐來一碗紅彤彤的天水呱呱
好湯好面成就的牛肉面
天荒地老的灰豆湯
青海青稞面搓魚子
一碗牛肉張掖小飯美極了
跟驪山老母有關的揪片子
羊骨熬出鮮美底湯的羊肉面片
新疆胡麻油熗的面旗子
家里來客人了?羊肉抓飯走起嘛
載歌載舞狂歡著吃的烤全羊
麻辣鮮香的新疆大盤雞
第三章 節氣中的絲路食物
立春時節吃春餅
二月二龍抬頭炒豆豆
驚蟄的醪糟湯清明的涼皮兒
端午節要吃蜜甜甜的油餅卷糕
八月十五月餅車轱轆大
十月一麻腐包子送寒衣
冬至吃碗添歲數的疙瘩飯
臘八粥泡麻花吃扁豆飯
過大年殺年豬
臘月二十三日的灶坨坨
大年三十大鍋煮肉吃個夠
裝滿著幸福和憧憬的填倉年夜飯
大年初二吃長面
正月十五鬧花燈吃荷包吊穗子
第四章 敦煌飲食
魏晉壁畫墓中貴族們吃著烤肉唱著歌的美好生活
吃一口敦煌的烤肉風塵仆仆穿越回千年
羊肉雜碎之河西肺、發子面腸
糖油糕、泡兒油糕即唐代“見風俏”
火鏊子、龍虎蛇餅花饃饃
酷熱夏日的敦煌食物冷讓、冷淘、冷面
淡黃色的勁道敦煌黃面
敦煌美酒、李廣杏、哈密瓜
敦煌壁畫里的生活方式
敦煌壁畫中精巧細致的日常餐具
喝酒看戲下午茶——古代敦煌人的幸福生活
后記
舌尖上的絲綢之路 節選
《舌尖上的絲綢之路/華夏文明之源》: 灰豆湯味道并不濃烈,香味里有豆類的粉膩,豌豆已經被煮得軟糯,舌尖略微一碰就軟綿綿地綻放,大棗的香甜,豌豆的清甜,白糖的甘甜,在唇齒間奇妙地交匯成灰豆湯的味道。不過這在蘭州,也并不是家常的食物。且不說要熬煮那么長時間,僅灰豆湯里豆類與紅棗、食用堿的配比,再心靈手巧的主婦,都做不出街頭大鍋里一模一樣的口感,也許是火力大小,也許有些食物本身就適宜大鍋煮食,分而食之。 如今西安街頭的豌豆糕,亦是將豌豆打磨成粉泥再加上白糖及當地特產的柿餅等甜食制作而成,但從豌豆糕里已經看不出豆類的半分影子。試想古人雖然也煮豆為食,但這樣精致的豆食,已經是食物精細化后的一款美食,唯有豆類為主食的制作方式,與古代此地的主食之間,有隱約而強韌的聯系。 有豆湯,自然有豆飯。 時光久矣,這餐飯到底是被哪個主婦發明已經不得而知,但時至今日依舊作為家常便飯活躍在許多人家的餐桌上。雖然各地做法有細微的差別,比如說有些地方的扁豆面,臨出鍋澆一勺滾燙的熱油蔥花就可以食用;有些地方則要用肉臊子和各種蔬菜丁一同燴制而成,已儼然有臊子面般豐富的澆頭。但無論如何,扁豆面里面的扁豆,才是這碗飯*主要的靈魂。 做扁豆飯,先煮豆。 煮豆是個沒什么科技含量的工程。只要主婦們不是水添得少了,半道上干了鍋子,豆被燒得黑乎乎,那基本上沒什么大問題。水添多了倒并不怕,*終還是要做湯面,水就是湯嘛。但也不是沒有小竅門,只有*精明的主婦,才會用*小的成本,換取*大的利益。有些人家的主婦,硬是用一點點的柴火,將豆煮得綿軟細糯,別人一餐飯的柴火,她能做兩餐。 竅門是什么?是愿意花一點點的小心思。首先用大火將豆炒到半熟,趁著豆子們在鍋里翻滾的時候,猛然倒入半碗水,被炒得熱熱的豆子嚇得一激靈,互相打探:“伙計們,什么情況?”包裹著豆的豆皮都嚇得跟豆肉分開了。于是火苗舔著大鍋,這半碗水很快就沸騰了,脫掉豆皮的豆沒有外面的那層包裹,在冷水和熱水的交替中,慢慢變得酥軟,待到半碗水快燒干的時候,再大火爆炒,趁著豆子們不注意倒入半碗水,如是反復幾次,主婦看著鍋里飄起的一層細細密密的豆皮,拿著漏勺撈去皮后,重新倒入半鍋水,這時不需要長久的熬煮,豆子們都已經變得綿軟了。 *好的煮豆工具是砂鍋,是本地土產的黃土、本地的窯、本地的工匠在本地燒出來的砂鍋。 砂鍋透氣,不串味兒。 鐵鍋炒過的豆兒連湯倒入砂鍋里,用小火慢慢熬煮,可以擱上一點點蓬灰。蓬灰是沙漠里的一種植物,燒成結晶后,煮水可以和面,面條泛黃,光滑不斷,可以煮豆,豆兒被煮得軟綿綿的。然后,主婦一心一意地在案板前化鹽水,和面。以前化鹽水的鹽是疙瘩鹽,融化出來的鹽水偶爾會有塵土。但自從換了袋裝的細鹽后,主婦們反而覺得不帶勁兒。 和面是北方主婦的自我修養之一。 許多地方考驗新娘子的功力是和面、切面。 ……
舌尖上的絲綢之路 作者簡介
張子藝,女,作家,報社首席記者,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榮獲甘肅新聞獎、甘肅省新聞工作者榮譽“十佳記者”稱號及絲綢之路杯全國青年散文大賽金獎等。發表過大量的文化隨筆及散文,著有散文集《長安風,絲路情》(合著)。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