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文化遺產研究集刊-8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9130270
- 條形碼:9787309130270 ; 978-7-309-13027-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化遺產研究集刊-8 內容簡介
《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8》主要收錄復旦大學文博系師生的新穎、前沿的研究成果。包括:論文、譯文、考古簡報等共計30篇。內容涉及:思想與方法、藝術史與文物學、博物館研究、探索與發現、遺產論壇、科技與保護、域外采英等。
文化遺產研究集刊-8 目錄
考古學文化與族屬——希安·瓊斯《族屬的考古——構建古今的認同》概覽
藝術史與文物學
談蓮鳧紋瓷枕——以南越王博物館兩件藏品為例
韓國鐘路出土青花銘文器蓋研究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中國瓷器貿易
漢畫像石“羽人獻綬鳳鳥”紋略考
從明代消費社會的形成看文人文化的傳播
略談宋代花鳥畫對瓷器裝飾的影響——以定窯為中心
博物館研究
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數字資源融合——史密森研究院的實踐
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保護整治試點項目實施評估與對策研究
英國博物館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及其對中國博物館的啟示
淺析我國的體育博物館發展:現狀、問題與策略
將博物館納入青少年教育體系的制度設計研究
我國高校博物館學課程結構演變及成因分析
六類觀眾在自然博物館中的行為研究
上海自然博物館圖文說明系統的規劃與實施
“學會借力”——突破高校博物館發展困境
探索與發現
我國田野考古信息化的現狀與前景
良渚文化臺形刻符新考
上海出土石范考略
復旦大學博物館甲骨入藏情況探討
公眾考古傳播的微博使用現狀淺析
遺產論壇
文化景觀視野下鄉村地區規劃方法研究——以都江堰市林盤地帶為例
建筑遺產社會文化價值的評估策略研究——以北京市古建筑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例
從人類學的觀點淺談傳統臺灣民居建筑
意大利在滬人文景觀變遷(1863-1941)
科技與保護
東亞古代墓室壁畫的保護與修復
手工造紙工藝GIS數據庫軟件DGHP的研發
竹木質文物的常見病害及保護處理初探——以復旦大學博物館為例
域外采英
考古學中的石器微痕分析
博物館報告01——用感動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
博物館報告02——博物館:思想碰撞的圣地
文化遺產研究集刊-8 節選
《文化遺產研究集刊 8》: (一)與瓷枕的功能密切相關 古人用枕分為硬質枕和軟質枕兩種,而硬質枕包括木、石、玉、陶瓷等材質;陶瓷枕在宋代的生產和使用進入繁盛期,主要用于夏季消暑。宋代詩詞中對此有相當多的描繪,如李綱《吳親寄瓷枕、香爐頗佳,以詩答之》:“遠投瓦枕比瓊瑜,方暑清涼愜漫膚。”又如廣為人知的張耒《謝黃師是惠碧瓷枕》:“鞏人作瓷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人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不過,為今人提供*為直觀、*令人信服的瓷枕使用證據的,還是民國初年河北巨鹿古城的發現,在其民居遺址中,正是在床炕的位置出土了諸多瓷枕。而巨鹿古城是于北宋末年遭遇水患沒頂的,其時正是夏末秋初;至此,瓷枕作為時令臥具的功用就不言自明了。與前述兩件蓮鳧紋瓷枕一樣收藏于南越王博物館的,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北宋磁州窯“枕賦”長方形枕,其枕面上白底黑字撰寫了一篇269字的《枕賦》,可能是目前瓷枕上題字*長的。《枕賦》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是時也,火熾九天,時惟三伏……睡快詩人,涼透仙骨。游黑甜之鄉而神清,夢黃糧(粱)之境而興足。恍惚廣寒之宮,依稀冰雪之窟。凜然皂發之爽,倏然炎蒸之蕭。”這段話,可謂淋漓盡致地詠頌了瓷枕在夏季清涼消暑的作用。 與瓷枕功能相呼應的,就是瓷枕上的圖案裝飾。菡萏盛開,總讓人聯想到夏季;而荷塘水波滉漾,清風徐徐,又總讓人感受到炎夏中的那一抹清涼。如宋代蔡伸《卜算子》所說:“小閣枕清流,一霎蓮塘雨。風遞幽香人檻來,枕簟全無暑。”因此,蓮荷紋以及蓮鳧紋在瓷枕上成為盛行題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