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貪婪、恐懼、英雄主義與比利時的非洲殖民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10303
- 條形碼:9787520110303 ; 978-7-5201-1030-3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貪婪、恐懼、英雄主義與比利時的非洲殖民地 本書特色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貪婪、恐懼、英雄主義與比利時的非洲殖民地》這部入圍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終選名單的著作講述了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治下的非洲殖民地——剛果自由邦這個國家從建立到結束的完整的發展歷史。除了基本按時間線推進的歷史事件外,本書還有豐富的歷史和人物細節——不僅有對剛果地區的地形,原住民具體生活的描寫;還有對利奧波德是如何以一個個初期建立的基站為核心展開了對剛果的占領,如何在國際社會上利用自己的外交手腕多次平息對自己的指控,在大國之間閃展騰挪的描寫;并且,*重要的還有對人物深入的挖掘:利奧波德的成長經歷如何造就了他后來的種種孤僻、沒有安全感且殘忍的個性。這些豐富的描寫讓單個歷史事件更加豐滿,讓其中的每個人都有了血與肉,有了讓人可以信服的做各種事情的動機。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貪婪、恐懼、英雄主義與比利時的非洲殖民地 內容簡介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貪婪、恐懼、英雄主義與比利時的非洲殖民地》19世紀80年代,隨著歐洲列強對非洲的瓜分,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奪取了剛果河周圍的遼闊土地。他在剛果實行種族滅絕式的掠奪、壓榨,*終讓這一地區的人口下降了1000萬。與此同時,他卻將自己塑造為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霍赫希爾德寫作此書時使用了大量原始資料,向人們娓娓講述了利奧波德二世利欲熏心、駭人聽聞的罪行。該書還用感人至深的筆觸刻畫了那些奮起反抗利奧波德的探險家、蒸汽船船長和軍人等。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貪婪、恐懼、英雄主義與比利時的非洲殖民地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貪婪、恐懼、英雄主義與比利時的非洲殖民地 前言
這個故事的開始可以上溯到很久以前,但是它的回響在今天仍然清晰可聞。不過,對于我來說,這是一個璀璨耀眼的關鍵時刻,一個照亮了前后幾十載的時刻,是一個年輕人良心發現的一瞬間。那是1897年或1898年的事情。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邁著輕盈的步子,從往來海峽兩岸的蒸汽船上走下來,他孔武有力,身材魁梧,留著八字胡須。他雖然信心滿懷,談吐得體,但是他的英式英語里沒有伊頓公學和牛津大學畢業生的那種高雅。他穿著考究,不過衣服并非來自邦德街的高檔服裝店。因為要照顧生病的母親,撫養妻子和供養家庭,他不是那種輕易被卷入理想化事業的人。他的想法是非常傳統的。他看上去完全像——事實上也的確是——一個做事認真、為人正派的公司職員。埃德蒙·迪恩·莫雷爾(Edmund Dene Morel)是一家利物浦船運公司深受信賴的雇員。該公司的一家子公司擁有往來當時被稱作剛果自由邦(Congo Free State)的所有貨物運輸業務的獨家經營權。剛果自由邦那片廣袤地域位于非洲中部,是世界上唯一被一個人聲稱擁有所有權的殖民地。此人就是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一位因“仁慈”而在整個歐洲廣受贊譽的君主。他熱情歡迎基督教傳教士前往他的殖民地。而且,據說,他的軍隊與欺壓當地百姓的奴隸販子英勇作戰,并打敗了后者。十多年來,歐洲報紙一直在贊揚他如何將個人財富投入非洲公共工程中,讓非洲人廣為受益。因為莫雷爾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公司每隔幾個星期就派他去比利時,監督往來剛果的貨船裝卸貨物。雖然莫雷爾接觸的那些政府官員對這種船運業務二話不說就予以放行,但是他注意到了一些讓他深感不安的事情。在巨大的安特衛普港的碼頭上,公司船只入港的時候,船上滿載的價值不菲的橡膠和象牙一直頂到了艙蓋的位置。但是,當身穿制服滿懷期待的年輕人在船上護欄邊站成一排,貨船在碼頭上軍樂隊演奏的樂曲聲中離開港口駛回剛果時,船上裝著的卻主要是軍官、槍支和彈藥。兩地之間沒有什么“貿易”,用來與橡膠和象牙進行交換的商品很少或根本沒有。看到這些價值昂貴的東西源源不斷地流向歐洲,卻幾乎沒有任何東西被運往非洲與這些商品進行交換,莫雷爾意識到,這些產品的來源只有一種解釋:奴隸勞動。直面罪惡后,莫雷爾沒有選擇無動于衷。相反,目之所見讓他確定了今后的人生軌跡,也確定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運動——20世紀**場偉大的國際人權運動——的發生。歷史上很少有哪個人,如此充滿激情,如此能言善辯,并擁有出色的組織能力和近乎超人般的精力,幾乎僅靠一己之力就讓某個話題占據世界主要媒體的頭版長達十多年。距離那次站在安特衛普碼頭僅僅幾年之后,埃德蒙·莫雷爾就出現在白宮,向西奧多·羅斯福總統進言,強烈呼吁美國在剛果事務上承擔特殊責任。他還多次組織代表團前往英國外交部,動員從布克·T.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阿納托爾·法郎士(Anatole France)到坎特伯雷大主教加入他的事業。在他的組織或影響下,美國各地舉行了200多次抗議剛果奴隸勞工的大規模集會。英國也舉行了類似集會——高峰期達到每年將近300次——*多時吸引了多達5000人參加。在倫敦,一封投往《泰晤士報》(the Times)抗議剛果奴隸勞動的信函獲得了11位英國貴族、19位主教、76位議會成員、7個商會的會長、知名報社的13位編輯、英國所有被英王授予特殊地位的市長的親筆簽名。即使在遙遠的澳大利亞,也能聽到控訴剛果國王利奧波德暴虐行為的演講。在意大利,兩個人因為這件事進行了決斗。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Edward Grey)爵士——這是一個素不夸張的人——鄭重地說:“至少30年來,沒有任何一個外部問題引起這個國家的民眾如此強烈和激憤的反應。”本書講述的就是那場運動、作為該運動反對目標的野蠻罪行、罪行之前長時間的探索和征服,以及近代史上的那場被世界所忘記的大規模殺戮。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貪婪、恐懼、英雄主義與比利時的非洲殖民地 目錄
序言:“那些生意人擄走了我們的人”
**部分 走入火中
1.“我絕不半途而廢”
2.狐貍過溪流
3.大蛋糕
4.“條約必須承認我們提出的所有條件”
5.從佛羅里達到柏林
6.在游艇俱樂部的旗幟下
7.**個異端分子
8.沒有《十誡》的地方
9.遇到庫爾茨先生
10.流淚的樹
11.秘密殺人團伙
第二部分 國王陷入困境
12.大衛和歌利亞的較量
13.沖進強盜的巢穴
14.曝光他的行為
15.死亡人數推算
16.“新聞記者是不會給你打收條的”
17.法庭上沒有親疏之分
18.勝利真的到來了嗎?
19.有意識的遺忘
后記:往事回顧
注釋
參考文獻
致謝
索引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貪婪、恐懼、英雄主義與比利時的非洲殖民地 相關資料
“一部有關歐洲各國在中部非洲錯誤行為的簡史。”—— 杰里米·哈丁,《紐約時報書評》
“霍赫希爾德這部巨著有力地展示了,剛果的巨大丑聞預示了我們的這個時代……這本書值得反復閱讀。”——尼爾·阿舍森,《洛杉磯時報書評》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在很多層次上都達到了非常令人滿意的水準。*次閱讀時,它像當年《黑暗的心》那樣讓我震撼——而且原因也是一樣的:揭露了剛果背后的那段恐怖歷史。”——保羅·泰魯
“用娓娓道來般的小說語言講述了一段歷史,讓讀者清楚地了解了利奧波德國王及其爪牙聳人聽聞的累累罪行。”——米基科·卡庫塔尼,《紐約時報》
“令人愛不釋手的一本書:性格鮮明的人物、引人入勝的情節、緊張激烈的冒險、掩人耳目的陰謀、無所畏懼的真相揭露、波瀾壯闊的正義熱潮……一部歷史作品,讀起來如同小說般扣人心弦。——默爾·魯賓
“基于深入的調查和嚴謹的行文,《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做到了一部好的歷史作品可以做的一切 —— 擴展人類的歷史。”——弗里茨·拉納姆,《休斯敦紀事報》
“霍赫希爾德完成了一部獨特的史學作品。100年前,一些了解真實情況的西方人對造成數百萬人死亡的大屠殺義憤填膺……當然,在閱讀這本出色作品之前,今天很少人知道當年的那場風波是怎么回事。”—— 塔里克·阿里,《金融時報》
“用引人入勝的筆觸介紹了那位古怪、貪婪、殘忍的君主,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怎樣建立比屬剛果……一本讓人掩卷難忘的書。” —— K.安東尼·阿皮亞,《紐約書評》
“霍赫希爾德將*有力的事實和熟稔的人物描寫結合在一起,再加上對世紀之交歐美社會政治細微差異的深切洞悉,創作出一部出色的、深受歡迎的史學作品。” —— 蓋爾·格哈特《外交》
“霍赫希爾德寫了一部讓人深思,揭示作惡雖得逞一時但必將失敗的好作品。他筆下的利奧波德可以被加入現代文明的公敵之列。”—— 阿爾吉斯·瓦柳納斯,《美國觀察者》
“霍赫希爾德依托偉大新聞記者的才華和狂熱呼吁者般的熱忱講述了這個故事。他展現了1900年前后出現的這種理念:以人權的名義表現出的民間壓力,可以讓權勢讓步。這對我們都很重要。” —— 吉恩·蘇伯林,《世界報》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擁有引人注目的出場人物——英雄、壞蛋、小配角,他們一個個都不同凡響,神經質和野心的糾纏讓作品妙趣橫生,每個人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 羅南·貝內特,《觀察家》
“這是一個充滿了苦難的故事,語言明快犀利……先前我們多少知道一點有關這塊殖民地不可告人的齷齪之事……但不知道事情如此丑陋。”—— 查爾斯·尼科爾,《每日電信報》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貪婪、恐懼、英雄主義與比利時的非洲殖民地 作者簡介
亞當·霍赫希爾德(Adam Hochschild)出生于1942年,美國作家、記者和演講家。他于1963年畢業于哈佛大學歷史和文學系。迄今他出版了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回家路上:一對父子的回憶錄》(Half the Way Home: A Memoir of Father and Son)、《特立獨行的鬼魂:俄國人記憶中的斯大林》(The Unique Ghost: Russians Remember Stalin)。他的《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一書入圍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終選名單。譯者簡介扈喜林,自由譯者,內蒙古人,畢業于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要從事品牌管理、創新研究、心理學、小說等領域的翻譯工作,翻譯出版了《綠色黃金》等近30部作品。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