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博弈論視域下的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分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320569
- 條形碼:9787510320569 ; 978-7-5103-2056-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博弈論視域下的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分析 本書特色
《博弈論視域下的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分析(精)》是國內**部從博弈論的角度對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進行研究和分析的學術著作。作者華正學在全面回顧了私營企業主階層成長成熟的過程后,從博弈論視域對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的發生機理及演化機制進行了分析,對私企業主在政治參與博弈過程中的合作與非合作博弈進行了展現,揭示了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渠道的選擇偏好、政治參與博弈策略的納什均衡,以及信息非對稱條件下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和規避機制,是國內學術界運用博弈論方法對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進行研究探索的開拓之作。
博弈論視域下的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分析 內容簡介
利益博弈和效用均衡是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的突出特點。博弈論是對理性智能的決策者之間沖突與合作行為進行研究的對策論。博弈論與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實踐之間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是以博弈、均衡和效用大化行為特色的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實踐的分析工具。 《博弈論視域下的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分析》著重從博弈發生的維度研究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的行為機理,從博弈發展的維度解釋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渠道的選擇偏好,從博弈演化的維度闡明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效用化的實現機制,是國內一部立足博弈論視角對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作出科學分析的學術著作。
博弈論視域下的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分析 目錄
0.1 國內外有關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研究綜述
0.2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研究范式的轉換緣由
0.3 如何實現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研究范式的轉換
0.4 政治博弈論:創新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研究范式的一次嘗試
第1章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的發生、發展及發酵
1.1 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成熟的私營企業主階層
1.2 私營企業主經濟社會和政治身份的確認
1.3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的發生發展
1.4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的行為目標
1.5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的行為績效
第2章 博弈論視域下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的發生機理及演化機制
2.1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的行為模式及其特點
2.2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的生成機理及演化路徑
2.3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實踐整體走勢
2.4 完善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模式的對策選擇
第3章 合作與非合作博弈之間:私營企業主非制度化政治參與風險及其防范
3.1 私營企業主非制度化政治參與博弈風險的類型
3.2 私營企業主非制度化政治參與博弈風險的生成
3.3 私營企業主非制度化政治參與博弈風險的效應
3.4 私營企業主非制度化政治參與博弈風險的應對
第4章 從效用*大化到行為*大化: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渠道選擇偏好
4.1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渠道的選擇及其偏好
4.2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渠道選擇偏好的生成邏輯
4.3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渠道選擇偏好的正負效應
4.4 私營企業主對政治參與博弈渠道選擇偏好的超越
第5章 從“滿意度”到“滿意解”: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策略的納什均衡
5.1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的邊際效用
5.2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的“滿意度”
5.3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的“滿意解”
5.4 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策略的“納什均衡”
第6章 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的道德風險與規避機制
6.1 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道德風險的生成
6.2 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道德風險的類型
6.3 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道德風險的外溢
6.4 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博弈道德風險的防范
參考文獻
后記
博弈論視域下的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分析 節選
《博弈論視域下的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分析》: 1.1.1 黨和國家關于非公有制經濟政策的調整 新時期中國*大的特色就是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共產黨在經濟理論和經濟建設領域*偉大的創新和貢獻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形成、實踐。在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展道路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則經歷了從“必要補充”、“共同發展”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到“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的演進過程。在此過程中,伴隨著黨和政府關于非公有制經濟政策的不斷調整、發展和完善,非公有制經濟重要的人格化代表——私營企業主階層也不斷發展、成長和成熟,終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磅礴氣勢的創造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浩浩蕩蕩的建設大軍。 改革開放以來的39年,是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39年,是中國各項事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39年,同時更是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的39年。39年來,我國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擁有一段曲折發展的成長史、艱辛拼搏的奮斗史、夢想成真的輝煌史。而成就與鑄造這一輝煌和夢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黨和國家非公有制經濟政策的調整和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說,制度的變遷更具有決定性、根本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黨和政府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和政策調整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時期。 (1)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階段。傳統社會主義觀念認為,非公有制經濟和公有制經濟是根本對立的,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私有制經濟成分,建立單一的公有制經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突破了這種傳統觀念的束縛,轉變了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使非公有制經濟由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對立物,變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實現了對非公有制經濟認識和政策演變的**次飛躍。 首先,承認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1979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并轉發了由國家工商總局提出的“各地可以根據市場需要,在取得有關業務主管部門同意后,批準一些閑散勞動力可以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者個體勞動,但不準雇工”的報告。這是自覺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個關于允許個體經濟發展的報告,是改革開放新時期對個體經濟的*早認可,也是我黨重新認識個體經濟的起點,為個體經濟發展開了綠燈。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國營和集體經濟是我國基本的經濟形式,一定范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這是在黨中央公開文件中首次出現“必要補充”的提法。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在農村和城市,都要鼓勵勞動者個體經濟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和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下適當發展,作為公有制經濟的必要的、有益的補充”,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簡稱《憲法》)對個體經濟的法律地位予以肯定,明確指出“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城鄉個體勞動者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這是國家根本大法**次承認個體經濟的合法地位。 ……
博弈論視域下的私營企業主政治參與行為分析 作者簡介
華正學,遼寧沈陽人,浙江財經大學三級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黨委書記,碩士研究生導師。先后在《政治學研究》、《東歐中亞研究》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先后主持在研或完成國家社科基金一般課題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1項,省級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5項,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課題2項。獲得省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三等獎1項。曾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2015年影響力提名人物”等榮譽。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