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68208
- 條形碼:9787508668208 ; 978-7-5086-6820-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 本書特色
【美國日本史巨擘安德魯•戈登代表性著作,了解日本的非凡巨著】
安德魯•戈登曾任哈佛大學歷史系主任及賴肖爾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有著“當今美國日本史研究巨擘”的美譽。在這本奠定其大眾影響力的經典通史中,他總結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日本史研究成果,完整解析了近200年的現代日本歷史。全面徹底的研究、冷靜客觀的思考、精辟中肯的論述、親切友好的文風……使《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遠勝同題材其他作品,與赫伯特•比克斯的《昭和天皇:裕仁與近代日本的形成》、約翰•道爾的《擁抱戰敗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日本》并立,成為美國主流讀者群“理解當代日本不可回避的重要著作”。
【從德川幕府到福島核危機,全景式展現日本200年現代史】
從19世紀初的德川幕府到2011年的福島核危機,這部史詩般的歷史著作全景式展現了日本200年的現代化歷程,囊括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與藝術、外交事務,以及幾乎所有能想到的日本社會其他層面的重大趨勢。增訂版更緊貼日本社會脈動,對舊版內容進一步擴充,加入了后小泉時代、修憲爭論、雷曼事件、“3•11”災難及其后續影響等重要事件。
【兼具深度與廣度,一部全面且深入理解日本的“百科全書”】
本書兼具深度與廣度,涵蓋甚廣,有類百科全書。在恢弘敘事的架構之下,詳論200年中現代日本的政治發展、經濟演化、社會變革、教育體制、生活方式、思想風潮等各個面向,是一部極其全面且深入的通史論著,也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日本文明入門書。對于幫助我們理解現代日本發展脈絡、理清東亞近代歷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以難以抗拒的親和力,描繪出一個活生生的現代日本】
一改學術研究和歷史著述的刻板面孔,本書重視日本歷史在政治、社會的結構變化,亦力圖更多地再現普通人的生活,描摹出日本人在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歷的陣痛與喜悅。天皇、武士、軍人、神官、學者、農民……各方勢力糾纏,或聯合或對抗,一起推動歷史的車輪走向現代化,共同走過這200年動蕩壯闊的歷史,他們如何理解自己身處的社會和政治環境?閱讀本書,我們可對日本人民的實踐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臨其境把握歷史的溫度。
【眾多獨創觀點,打破看待日本的固有觀念】
作為哈佛大學日本史研究專家,安德魯•戈登在吸收學界全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日本歷史發展提出若干新觀點:獨創“帝國民主主義”一詞以概括日本大正時期(1912—1926)政治狀況,指出效忠天皇思想壓倒民主理念是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的病因;進一步發展“跨戰爭”概念,強調從20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是一個連續的社會發展階段,反對以“二戰”結束和美軍占領為歷史斷代界限。另外,迥異于其他通史書籍,他將現代日本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脈絡中進行考察,指明現今所謂日本的種種獨特性,多為現代民族國家建立過程中為凸顯民族性而進行的“傳統的發明”,強烈否定廣為流行的“日本獨特論”。
【跳脫中日視角,美國學者眼中的現代日本史】
將一本由美國學者撰寫的日本史譯成中文有什么意義?作為中國讀者,我們或許更熟悉日本學者、大陸或臺灣學者筆下的日本史,而作為擁有第三方視角的“旁觀者”,安德魯•戈登揭示出了許多容易被我們固有立場遮蔽的部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國人未能撰寫一本周全的現代日本史之前,譯介、閱讀這樣的一本翻譯著作,亦是非常有必要的。
【現代日本史經典入門讀物,新版再次升級】
自2003年初版以來,本書已成為歐美近百所高校的核心教科書,并持續修訂,成為檢驗日本史研究進展的黃金標準,更被譯成中文、日文和韓文等近20種語言,頗具全球性影響力。
中文修訂版譯自英文第3版,一直講到2011年的“3•11”大地震及其后果,特別增加卡通、漫畫及愛情旅館等等主題,集中呈現近年來社會史、文化史研究的全新成果。
【譯文典雅準確、流暢優美,中文修訂版隆重推出】
本書由臺灣日本史研究學者李朝津翻譯,譯文典雅、準確、流暢,堪稱“信達雅”的典范。中文修訂版依照英文第3版全面增改,歷時1年余逐字譯校、審校,并經作者和譯者親自審定,由中信出版集團旗下新思文化以全新面貌重磅推出。
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 內容簡介
《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是一部全景式展現日本近200年現代化歷程、了解日本現代歷史的通識讀物,作者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下,梳理了日本現代化過程的來龍去脈,在恢宏敘述的同時,也細致反映了日本不同階層的實踐活動和情感體驗,是一本全新解讀現代日本史的通俗歷史佳作。
*近200年,中日歷史相互交織,關聯甚大。而日本被稱為中國“大門口的陌生人”,除了明治維新、甲午戰爭及后來的抗日戰爭等事件外,中文世界對日本歷史,尤其是日本內部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發展的脈絡,了解甚少。
日本是中國的重要鄰邦,未來的歲月里依然會在政治和經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日本人民過去200年的現代化經驗是個令人驚嘆的故事。《現代日本史》時間跨度從德川幕府直到2011年“3•11”大地震,是一部全面敘述東鄰日本近200年近代化歷程的通史著作。
作為哈佛大學日本史研究專家,安德魯•戈登在吸收學界全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日本歷史發展提出自己的獨到解讀。迥異于其他通史書籍,作者將日本近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脈絡中進行考察,指明現今所謂日本的種種獨特性,多為現代民族國家建立過程中為凸顯民族性而進行的“傳統的發明”,強烈否定廣為流行的“日本獨特論”。
本書內容涵蓋層次甚廣,有類百科全書,但并非刻板地敘述日本歷史在政治、社會的結構變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全景式的手法,描摹日本人在近代化過程中所經歷的陣痛與喜悅。天皇、武士、軍人、神官、學者、農民……各方勢力糾纏,或聯合或對抗,一起推動歷史的車輪走向近代化,共同走過這200年動蕩壯闊的歷史,他們如何理解自己身處的社會和政治環境?閱讀本書,讀者可對日本人民的實踐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臨其境把握歷史的溫度。
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 前言
序言
面對現代世界急劇的變遷,日本人民在過去200 多年的經驗是個令人贊嘆的故事。而本書以此為重點,開始于德川幕府統治的后期
1800 年前后,終結于21 世紀初的日本。
這200多年間,正是現代世界史無前例的蛻變期。現代世界的出發點在1800 年左右,這一時間點開創了世界史不平凡的階段,亦象征日本巨大變化的初期,然而兩者的聯系是千絲萬縷的。英國的工業革命急遽地改變全球經濟及軍事力量的現況,法國及其他地方的政治革命催生出現代民族國家及民族主義,不但推動連串的新觀念的產生,為人類社會爭取正義及機會,而且為全世界發展出各種全新的統治形式。本書**部分便是檢討上述各種全球性變遷如何匯聚于日本,與
此同時,日本德川幕府統治亦面臨不斷高漲的政治及社會危機。
在第二部分,本書轉為關注日本的近代革命及19 世紀末的驚人變遷。這一時期歷史通稱為“明治時代”,“明治”為睦仁天皇在1868年即位時所用的年號。在明治一朝,日本迅速由半殖民地變為帝國主義強權的一員,其成就令人吃驚。第三部分則敘述日本的帝國主義時代,始于日本一躍成為全球強國之一,終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生靈涂炭的體驗以及占領時期。*后一部分則探討當代日本的戰后歷史,以及今天日本人民所面臨的種種問題,當然這亦是世界各地問題的一部分。
【各種主題的相互關聯性與現代體驗】
本書的英文題目其實反映出兩個重要的主題:現代性及關聯性。通常這類書籍會題名為“日本現代史”(ModernJapanese History),如此一來,整個寫作重心便會以日本為主,強調其日本特性,也就是說向讀者訴說一段以“日本”為中心的歷史,只不過它是發生在我們稱為“現代”的這一段時間而已。本書則題名為“現代日本史”(A Modern History of Japan),目的是把重心由日本性轉移至現代性,因此它是要訴說一段“現代”的獨特歷史,只不過發生在一個名為“日本”的地方而已。
換言之,日本現代史是世界現代史的一部分,兩者無法分割開來。亦出于這個理由,本書不能不以關聯性作為其主題。事實上,海外對日本一直有深遠影響,它包括思想、事件、物質以及資源,無所不包。當然日本對其他地方亦有其影響,兩者相互交流的結果有時是正面的,有時則是負面的。無論如何,在這個動態的過程中,日本人民與其他地方的人民有不少共同分享的東西。當我在以后各章中談及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各個領域時,這個主題會更為清楚。
德川政權的危機當然有它的內在因素,但國際環境的變化確實加速了德川統治的崩潰。一群新一代的領導人譜寫出一個國家建設的劇目,反映出他們理解了歐美諸國軍事及經濟力量興起的緣由。在反對及爭論之下,他們所走的道路有一定的曲折迂回,但其現代化工程的確有很大影響。從他們的時代開始,日本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民族國家的特質成為其現代史的核心主題,而本書討論的重點則是其重組政治生活的斗爭過程。這些矛盾所涉及的觀念與制度都是現代世界政治生活的焦點:憲法與國會、君主與民主、兩性權利、民族主義、帝國主義及軍人的角色,等等,不一而足。本書一方面重視統治者
執行的政策,另一方面亦關注一般大眾的政治行動,這對各個政策也有影響。
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19 世紀及20 世紀資本主義在日本的冒升是現代化的一個有關面貌。本書會討論政府及私人的角色,還有工作人員與管理層的互動。日本與其他地方一樣,其社會關系十分復雜,社會階級之間、兩性在職場及家庭之間、農民與城市居民之間,這些關系都是復雜且有重大影響力的。要求和諧相處的呼聲不時發出,有時有效,但沖突依然是常態,而且頗為嚴重,本書會特別注意這方面。
現代世界史的第三個面貌是國家間的沖突,以及沖突后所喚起的國家意識。日本在亞洲及全球所扮演過的角色十分引人注目,主要是因為它的多樣性,更重要的是日本曾于20 世紀前期在國際上帶來深重災難。從19 世紀50 年代到80 年代,日本原是個無獨立性的半殖民地,為西方列強掌控。但到1905 年,這個新國家卻成為殖民強國,與西方
列強平起平坐。在20 世紀30 年代及40 年代,日本轉而進行帝國擴張,并發動戰爭,要在整個亞洲建立霸權,結果以失敗收場。自此,日本在全球政治上成為一個和平而消極的國家。日本、亞洲及西方這三者的關系不但變動不休,而且至今仍難有定論,這也是以后章節的重要焦點。
在現代歷史的整個脈絡中,關聯性的另一面是多元性。任何地方的歷史在寬廣的世界史中都自有其獨特性,日本亦不例外。如果關聯性及全球互動為日本現代史的核心主題,無可否認日本人民的思想及行為也有其獨特性。本書固然強調日本與其他地方分享共有的現代經驗,但亦會指出日本與眾不同的一些經驗。舉例來說,德川時代武士統治階層的特性,無疑會塑造19世紀末現代化運動的形態。日本現代史的另一個特征便是國家強有力的角色,政府一直要求掌控社會及經濟變化過程中所產生的混亂,社會階級關系和兩性關系均包括在內。政府的行動有時會觸發意想不到的結果,其重要性亦不容忽視。
承認日本現代史的種種獨特性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學者和學生不要用只此一家、與眾不同甚至異國情調的眼光來看待日本歷史。這種錯覺的存在,部分原因是日本人自身孜孜不倦地要界定何謂“日本性”,并希望能藏之名山,傳之萬代。他們的做法有時近乎執著。至少從19世紀到今天,這種情況仍然存在,因此日本人這種對界定“日本”的熱衷,成為本書在討論精英及大眾文化時的一個重要主題。本書會指出很多所謂的“日本傳統”只不過是現代世界中所創造的神話而已,部分“日本傳統”被視為進步的絆腳石,部分則成為日本的典型,并向世界展示。正如美國人一直要尋求一種獨特的“美國式生活形態”(今后亦會繼續下去),并誓言負保護之責,而法國人、中國人以至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類,其實亦同樣會宣稱他們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特性,并要努力保衛之。因此在整個日本現代史中,要找出一種“日本性”,并要保衛它,這種深沉的熱心到今天仍然存
在,并非稀奇之事。
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 目錄
增訂版作者序 001
增訂版譯者序 005
**版譯者序 008
序言(英文第三版) 012
緒論:歷史長河的綿延烙印 001
一、地理與氣候 001
二、政治制度 003
三、早期對外關系 005
|**部分|德川政權的危機
**章 德川體制 014
一、統一天下 015
二、德川幕府的政治設計 018
1. 大 名 020
2. 天皇制度 022
3. 武 士 023
4. 村民及町人 025
5. 日本邊緣人與日本 026
第二章 德川幕府社會及經濟的轉變 032
一、17 世紀的昌盛繁榮 032
二、停滯與活力并存之謎 041
第三章 德川晚期的思想世界 051
一、德川政權的意識形態基礎 051
二、文化多元性及其矛盾 055
三、改革、批判及叛亂等各種思想 062
第四章 德川幕府的覆亡 069
一、西方列強與不平等條約 070
二、德川統治勢力的瓦解 075
三、暗殺與協調的政治 081
四、幕府復興、薩長反叛及國內動蕩 084
|第二部分|近代革命:從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1868—1905)
第五章 武士革命 092
一、民族革命下的各種政策 094
1. 政治統一及中央官僚制度 095
2. 四民平等 098
3. 征兵令 101
4. 義務教育 102
5. 一君萬民 105
二、富國強兵之道 107
三、開國進取 112
第六章 明治初期的參與和抗爭 118
一、政治論述及其爭論 119
二、自由民權運動 123
三、武士叛亂、農民起義及新宗教 132
四、婦女的參與 135
五、條約改正與國內政局 140
六、明治憲法 142
第七章 明治初期社會、經濟及文化的變遷 146
一、地主與佃農 147
二、產業革命 150
三、工人隊伍及工作環境 156
四、平民教育及高等教育的發展 164
五、文化與宗教 170
六、強化日本人的認同及一體命運感 176
第八章 帝國與國內秩序 182
一、帝國的進程 183
二、帝國主義、資本主義與民族國家的脈絡 198
三、國會政治的紛擾 202
四、民眾抗爭的年代 210
五、操控民族主義 217
|第三部分|日本帝國的興衰
第九章 “一戰”后的經濟與社會 224
一、戰時景氣及戰后衰退 225
二、地主、佃農及農村生活 232
三、城市生活:中產階級與工人階級 238
四、社會變動中的文化回響 250
第十章 兩次大戰期間的日本帝國與民主 260
一、政黨內閣的出現 261
二、議會政府的結構 266
三、意識形態的挑戰 270
四、帝國民主主義的各種統治策略 274
五、日本、亞洲與西方列強 280
第十一章 經濟大恐慌及其回應 295
一、經濟及社會危機 296
二、打破瓶頸:國外新出路 302
三、走向新的社會及經濟體制 311
四、走向新的政治體制 317
第十二章 戰時日本 329
一、中日戰爭的擴大 329
二、往珍珠港之路 332
三、太平洋戰爭 337
四、總體戰的動員 341
五、戰爭陰影下的生活 350
六、戰爭的結束 359
七、戰爭的責任及遺產 363
第十三章 美國占領下的日本:新出發點及延續的舊結構 366
一、忍其所難忍 367
二、美國的布局:非軍事化及民主化 372
三、日本人的回響 379
四、逆轉的過程 389
五、走向復蘇及獨立:另一個不平等條約? 391
|第四部分|戰后與當代的日本,1952—2012
第十四章 戰后經濟及社會的轉變 400
一、戰后的“經濟奇跡” 401
二、“跨戰爭”模式的社區鄰里、家庭、學校及職場 409
三、戰后的共同體驗及一體化生活方式 414
四、分歧的持續與重組 422
五、維持社會的穩定及其變遷 427
六、社會安定及變遷下的各種意象與意識形態 431
第十五章 高度成長時代的政治斗爭及其調解 441
一、政治斗爭 442
二、調和政治 456
三、全球關聯性:石油危機與高度成長的終結 471
第十六章 兩極化世界中的全球大國:20 世紀80 年代的日本 476
一、世界新角色及新沖突 477
二、經濟:石油危機下的繁榮 488
三、政治:保守派的風光日子 493
四、20 世紀80 年代富庶中的社會與文化 499
第十七章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1989—2008 508
一、昭和時代的終結 509
二、社會分裂的陰影 513
三、**個“失去的十年”的經濟 523
四、自由民主黨的衰落與復興 532
五、評估改革、說明復蘇 545
六、在亞洲與西方之間 548
第十八章 震蕩、災難及其后續:2008 年以來的日本 556
一、雷曼震蕩 556
二、希望政治與迷惘政治 562
三、在衰頹的氣氛中尋找意義 566
四、“3•11”災難及災后 571
附錄 1885—2014 年日本歷屆總理大臣(首相) 589
注 釋 593
參考書目 616
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 作者簡介
【美】安德魯•戈登 (Andrew Gordon)
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現代日本史研究專家,曾任哈佛大學歷史系主任及賴肖爾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日本的政治史和社會史。
著述、編寫及翻譯有多部重要著作,2003年出版的《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已成為歐美高校的核心教科書,并持續修訂,成為檢驗學術研究進展的黃金標準,被譯成中文、日文和韓文等近20種語言。他的另一本專著《戰前日本的勞工與帝國民主》(Labor andImperial Democracy in Prewar Japan)榮獲美國歷史學會費正清獎。他的新著《制造消費者:現代日本的縫紉機》(Fabricating Consumers: The SewingMachine in Modern Japan)已于近期出版。
【譯者簡介】
李朝津
早年就讀于臺灣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東洋史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臺北大學歷史系教授,專門研究中國近代思想史、中日關系史。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