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NO LOGO-顛覆品牌全球統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383887
- 條形碼:9787563383887 ; 978-7-5633-8388-7
- 裝幀:70g書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NO LOGO-顛覆品牌全球統治 本書特色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形象幾可定義一切,品牌文化的擴散則創造了一切。娜奧米•克萊恩在本書中舉了一個夸張的例子:(就像)“會走路會說話、跟真人一般大小的湯米娃娃,像木乃伊一樣活在湯米的品牌世界里”。她還指出,品牌標識在線上甚至更加繁榮,對于某些也許是線上*的零售商而言,“從現實世界的倉儲和制造中解放出來之后,這些品牌可以自由飆升;與產品或服務的傳播作用相比,這更像某種集體幻覺”。
在《NO LOGO》中,克萊恩一步步地展示了品牌是如何變得無處不在,不僅僅在媒體上和街道上,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學校里。(關于廣告商贊助頻道的爭議已經是老生常談,但許多讀者也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學校的廁所里會有廣告,食堂里也會出現獨家優惠)。全球公司聲稱支持多樣性,但他們的“企業多元文化主義“只是生產更多的產品,給消費者創造出更多的購買選擇。
我們所生活的這個時代,形象幾可定義一切,品牌文化的擴散則創造了一切。娜奧米•克萊恩在本書中舉了一個夸張的例子:(就像)“會走路會說話、跟真人一般大小的湯米娃娃,像木乃伊一樣活在湯米的品牌世界里”。她還指出,品牌標識在線上甚至更加繁榮,對于某些也許是線上*的零售商而言,“從現實世界的倉儲和制造中解放出來之后,這些品牌可以自由飆升;與產品或服務的傳播作用相比,這更像某種集體幻覺”。
在《NO LOGO》中,克萊恩一步步地展示了品牌是如何變得無處不在,不僅僅在媒體上和街道上,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學校里。(關于廣告商贊助頻道的爭議已經是老生常談,但許多讀者也許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學校的廁所里會有廣告,食堂里也會出現獨家優惠)。全球公司聲稱支持多樣性,但他們的“企業多元文化主義“只是生產更多的產品,給消費者創造出更多的購買選擇。
而在知名品牌風光營銷全球的背后,是許多不為人注意的勞工。他們其中的大多數人無法分享公司的巨額利潤。連鎖書店的店員收入達不到“生活工資”的水準,而他們還要慶幸自己的處境,至少好過亞洲血汗工廠里的勞工——為耐克生產運動鞋或是其他時尚必需品,每小時的工作收入只有幾分錢。
事實是,消費文化全球化所裨益的對象,局限在資本家、中心國家,卻造成社會與社會間經濟實力的落差日漸加大,更使得文化的創造力漸趨枯竭。所幸,反對之勢已逐漸醞釀。人們注意到工廠里被剝削的勞工,也擔憂非主流文化正逐漸消失,因而積極采取反制行動。全球化浪潮在二十世紀末淹沒世界,勢不可擋,但反全球化的能量在新世紀初正蓄勢反擊。《NO LOGO》是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全面講述,也是對抵制行動的全面介紹。
ttom:
12.0pt;margin-left:0cm;mso-para-margin-top:1.0gd;mso-para-margin-right:0cm;
mso-para-margin-bottom:1.0gd;mso-para-margin-left:0cm;line-height:20.0pt;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No Jobs
大型跨國企業將品牌經營視為要務,實體產品的生產制造遂向成本更為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轉移。傳統制造業地區企業倒閉、工人失業,流動性與不安感日益加強;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勞工,在惡劣環境、微薄工資之下,以血汗澆鑄品牌的世界,并日益深陷此全球化網絡,積重難返。
★No Logo
品牌運作機制可謂全球化浪潮的縮影,此一浪潮看似不可避免,但1990年代中期以來,各地民眾自發創生各種組織與運動,以期抵抗此一進程中的不義與虛偽,或是以火攻火,從跨國企業手中奪取權力,實現利益共享。取代品牌跨國統治的,將是以公民權利為核心的其他選擇。
NO LOGO-顛覆品牌全球統治 內容簡介
★一部社會運動的圣經。——《紐約時報》 ——英國搖滾樂隊Radiohead強力推薦,耐克針對此書發表逐條自辯;《經濟學人》雜志展開一系列關于品牌的廣播辯論 ——熔品牌運作、青年文化與全球化浪潮于一爐的震撼性杰作,令耐克顫栗、令麥當勞發抖、令殼牌焦頭爛額的聲討檄文 ★入選《時代周刊》評選1923年以來100部*非虛構作品;英國《泰晤士報》評選十年來*好的100本書 ★No Space 今日,品牌充溢我們的生存空間。它不再滿足于充當具體產品可辨識的面孔,而是要鼓吹販賣所謂的生活方式。尤為顯明者,是它對青少年文化的借鑒利用,由此深度介入大眾文化與公共空間。 ★No Choice 品牌導向的企業運作,實際上限制了公眾的選擇空間。因其非物質性和流動性,品牌相較于原來的實體企業,更利于兼并擴張,由此造成壟斷,不但對其他企業構成威脅壓迫,亦以其巨大的宣傳與影響,引導操縱乃至欺蒙公眾,侵害選擇自由。 ★No Jobs 大型跨國企業將品牌經營視為要務,實體產品的生產制造遂向成本更為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轉移。傳統制造業地區企業倒閉、工人失業,流動性與不安感日益加強;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勞工,在惡劣環境、微薄工資之下,以血汗澆鑄品牌的世界,并日益深陷此全球化網絡,積重難返。 ★No Logo 品牌運作機制可謂全球化浪潮的縮影,此一浪潮看似不可避免,但1990年代中期以來,各地民眾自發創生各種組織與運動,以期抵抗此一進程中的不義與虛偽,或是以火攻火,從跨國企業手中奪取權力,實現利益共享。取代品牌跨國統治的,將是以公民權利為核心的其他選擇。
NO LOGO-顛覆品牌全球統治 目錄
NO LOGO-顛覆品牌全球統治 相關資料
一本完備、適用的手冊,探討超級品牌對于文化、工作與消費者選擇權的影響。這是一部收錄這十年間邊緣和主流之反企業運動的百科全書。 ——《村聲》 筆鋒機智、充分地反映出從銷售產品到叫賣品牌的文化如何形成。只消讀完一兩個章節,讀者的心智在不知不覺間已受到牽引。克萊恩偏好以非正式和利落的書寫取代專門術語??文字既簡潔又具說服力;立論清晰且新穎;筆調平靜卻毫不妥協。 ——《衛報》(The Guardian) 假如今日世界真的是一個大型的地球村,那商標就如同村民彼此溝通的共同語言——否則便無法觸及每一個人。在《NO LOGO》中,克萊恩展開一段艱困的旅程,她走訪這座進入后國家時代星球的中心地帶。打從品牌誕生的那一刻開始,仿佛為昔日的市場營銷手法注入靈魂般;她跟隨品牌覺醒的步伐,并指出其與日俱增的潛能讓產品只能屈從于它。但作者希望走得更遠,并提出她的核心論點——如今企業強權與反企業運動持續處于不安定的對抗狀態——透過血汗勞工、隱匿未現的認同感、以及顛覆性的行動展現出兩者之間的沖突。既帶有社會學的命題,又涉及設計史的范疇;《NO LOGO》是部讀起來引人入勝,也能牽動讀者心境的作品。 ——英國《GQ》 精彩地敘述耐克、星巴克、麥當勞等大型企業,如何將舊的工業化世界重新予以品牌化;以及當代激進政治行動中*令人振奮的一環,又如何與企業爭奪文化詮釋權之抗爭產生關聯??令人贊嘆且深具啟發。 ——《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一本寫給正在成長的反企業運動的資本論。 ——《觀察家報》(The London Observer) ht:bold'> 品牌運作機制可謂全球化浪潮的縮影,此一浪潮看似不可避免,但1990年代中期以來,各地民眾自發創生各種組織與運動,以期抵抗此一進程中的不義與虛偽,或是以火攻火,從跨國企業手中奪取權力,實現利益共享。取代品牌跨國統治的,將是以公民權利為核心的其他選擇。
NO LOGO-顛覆品牌全球統治 作者簡介
娜奧米•克萊恩(Naomi Klein)
屢獲殊榮的記者、專欄作家,國際暢銷書《NO LOGO》《休克主義》及《改變一切》作者,作品已被譯為超過30種語言。《改變一切》一書被拍攝為同名紀錄片,于2015年9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首映。
她被《泰晤士報》譽為“可能是三十五歲以下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士”,《紐約時報》亦稱她“隱然是北美左派運動的代表”。在大衛•赫爾曼的《全球公共知識分子排行榜》中,克萊恩排行第11位,在世界公共知識分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娜奧米•克萊恩(Naomi Klein)
屢獲殊榮的記者、專欄作家,國際暢銷書《NO LOGO》《休克主義》及《改變一切》作者,作品已被譯為超過30種語言。《改變一切》一書被拍攝為同名紀錄片,于2015年9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首映。
她被《泰晤士報》譽為“可能是三十五歲以下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士”,《紐約時報》亦稱她“隱然是北美左派運動的代表”。在大衛•赫爾曼的《全球公共知識分子排行榜》中,克萊恩排行第11位,在世界公共知識分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2017年,克萊恩以高級記者的身份加入《攔截》(The Intercept),她也是《國家》雜志撰稿人和國家研究所普芬基金會寫作研究員,近期文章主要發表在《衛報》《紐約時報》《紐約客》《倫敦書評》和法國《世界報》上。她是環保組織350.org的董事會成員,該組織致力于通過全球草根運動解決氣候危機問題;同時她也是加拿大反化石燃料計劃“飛躍宣言”的幕后推手之一。“飛躍”已得到超過200個組織的認可,并在世界各地激發了類似舉措。2016年11月,克萊恩被授予“悉尼和平獎”,以表彰她“鼓舞我們在本土、國內與國際上發聲,提出尊重人權和平等地共享地球的新議程”。她的新書《說不還不夠》(NO is Not Enough) 2017年6月甫一出版,即登上《紐約時報》排行榜,成為國際暢銷書,已進入美國國家圖書獎非虛構類入圍名單。
??,消費文化全球化所裨益的對象,局限在資本家、中心國家,卻造成社會與社會間經濟實力的落差日漸加大,更使得文化的創造力漸趨枯竭。所幸,反對之勢已逐漸醞釀。人們注意到工廠里被剝削的勞工,也擔憂非主流文化正逐漸消失,因而積極采取反制行動。全球化浪潮在二十世紀末淹沒世界,勢不可擋,但反全球化的能量在新世紀初正蓄勢反擊。《NO LOGO》是對全球經濟發展的全面講述,也是對抵制行動的全面介紹。
ttom:
12.0pt;margin-left:0cm;mso-para-margin-top:1.0gd;mso-para-margin-right:0cm;
mso-para-margin-bottom:1.0gd;mso-para-margin-left:0cm;line-height:20.0pt;
mso-line-height-rule:exactly'>★No Jobs
大型跨國企業將品牌經營視為要務,實體產品的生產制造遂向成本更為低廉的第三世界國家轉移。傳統制造業地區企業倒閉、工人失業,流動性與不安感日益加強;取而代之的第三世界勞工,在惡劣環境、微薄工資之下,以血汗澆鑄品牌的世界,并日益深陷此全球化網絡,積重難返。
★No Logo
品牌運作機制可謂全球化浪潮的縮影,此一浪潮看似不可避免,但1990年代中期以來,各地民眾自發創生各種組織與運動,以期抵抗此一進程中的不義與虛偽,或是以火攻火,從跨國企業手中奪取權力,實現利益共享。取代品牌跨國統治的,將是以公民權利為核心的其他選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虎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