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情感紐帶的建立與破裂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233860
- 條形碼:9787519233860 ; 978-7-5192-3386-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情感紐帶的建立與破裂 本書特色
為什么華生在妻子死后將憤怒直指夏洛克?
為什么在《海上鋼琴師》中,男主1900*后沒有選擇陸地?
為什么《海邊的曼徹斯特》給男主安排了一個“I can’t beat it”的結局?
因為華生不接受分離,1900怕再次被拋棄,李•錢德勒無法自喪失中走出去。這便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在建立后又慘遭破裂時會發生的事情,我們的心會被難以說出口的悲傷、絕望填滿,撐漲,終至破碎。在《情感紐帶的建立與破裂》一書中,鮑爾比對情感紐帶的建立、維系、破裂、重建等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指出了分離、喪失等事件如何導致了個體人格發展的偏差以及精神疾病,并就如何改善這些事件對個體的影響提出了專業建議。
情感紐帶的建立與破裂 內容簡介
《情感紐帶的建立與破裂》是“依戀理論之父”鮑爾比就個體之間,特別是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感紐帶如何建立、維系、破裂、重建所寫的一部小書,全書通過7個章節,從心理學的角度回答了如何理解以及進入孩子的情感世界,是什么引發了孩子的分離焦慮,分離事件如何讓父母變成了孩子情感上的死人,喪失事件對孩子人格發展的影響等諸多我們在自我成長和養育孩子中可能遇到的現實問題。此外,鮑爾比還對自己的依戀理論及安全基地概念進行了闡述,并指出了將依戀理論應用于精神分析實踐中的可能性。
情感紐帶的建立與破裂情感紐帶的建立與破裂 前言
作為父母,該如何把“依戀理論”變成自己的育兒經?
一位七個月大的男孩在母親的鼓勵下,在床上努力地爬向母親所在的地方。每當他快接近母親時,在一旁觀看的父親就會一把把他舉起來,放回原來的地方。孩子沒有哭,繼續看著母親,努力地爬。中途他似乎爬得有些累,一頭倒在床上,歪頭看著父親,似乎是在尋求他的幫助。母親上前去撫慰孩子,父親再一次把孩子抱走,孩子仍然沒哭。后來父親把孩子抱起,舉高,如此反復。以上所述來自一段教學錄像。觀看錄像的學員很多都表示這個父親把孩子當成了玩物。值得一提的是,發言的都是女學員。
約翰·鮑爾比所著的《情感紐帶的建立與破裂》《安全基地》等一系列書的出版是一件大事。*近在《中國新聞周刊》登出的一篇報道中,國家計生委負責人談到,我國近幾十年的GDP呈幾何級數增長,而在母親如何當母親的教育上投資為零!這是一個好的現象,說明國家開始重視如何教育母親養育孩子。在“做母親”這件事上,雖然母親沒有直接經驗,卻不乏間接經驗,比如潘光旦在20世紀40年代所寫的一篇文章《新母教》(見《潘光旦文集》),就是寫如何教母親做母親的。
我在本文開頭對錄像內容的描述中隱含了一個話題,那就是父親的角色也很重要,這一點也是鮑爾比在本書中所述的話題之一。鮑爾比不認同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概念。他認為,我們不可一概用死亡本能來解釋孩子表現出的消極行為。父母給孩子提供的養育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表現。母親應該盡量陪伴在孩子身邊,和孩子一起互動,而父親不應該一味去“閹割”孩子,而應該多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
我們可以從本文開頭對錄像內容的描述中看出父親和母親在養育孩子方面的差別,母親傾向于接納孩子,害怕孩子失敗,而父親傾向于鼓勵孩子探險,承受挫折。我認為,*重要的是父親和母親都要在孩子身邊。
在開頭那段錄像觀察中,我還想請大家注意一個現象,那就是父親的“托舉”。巴林特曾經把具有一定危險性、會讓個體產生暫時失控感后又復歸安全的活動描述為震顫活動。父親的“托舉”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種震顫活動。當父親把孩子高高舉過頭頂,母親一般會在一旁非常擔心地看著,孩子則會興奮地尖叫,要求再來一次。這種不同的陪伴態度塑造了孩子不同的品質,讓他同時擁有了女性的細膩和男性的陽剛。
鮑爾比把這種對嬰兒的觀察應用于治療中,他認為治療效果并不取決于治療師做得多么好,而取決于治療師和來訪者共同建立的關系的質量。
一位病人曾經和我建立了一段長期的治療關系。一次,她氣沖沖地來見我,說她對女兒很失望,因為女兒沒有達到她的要求,走路噼里啪啦的,說話聲音也很大。我問她怎么看起來氣沖沖的。她愣了一下,然后對我說,自己就是氣沖沖的。沉默了一段時間后,她說她其實是對我氣沖沖的。我讓她接著說。她說,有些想法怕自己說了后我會把她轉介給別的治療師,于是選擇不說,憋在心里,憋出了“火氣”,所以轉嫁到了女兒身上。
就這個話題我們談了一個月,再回到這個話題時,她說現在自己很高興,很輕松,就是覺得有些話可以講,不會產生多么嚴重的后果,有些事可以做,天不會因此塌下來,有些人可以得罪,兩個人的關系也不會因此壞到哪里去。
杰里米的評論很有意思,他說鮑爾比的長壽使他能見證瑪麗·安斯沃思對他理論的巨大貢獻。瑪麗·安斯沃思數年前來過中國,專講心智化,其中一個細節讓我很欽佩,那就是她找出以前的錄像仔細看,進而發現了紊亂型的依戀關系。這種關系的外在表現通常很細微,轉瞬即逝,比如孩子捂嘴的動作或者突然跌倒的行為。其實,對于特別小的嬰兒,成人在一旁靜靜地觀察遠比直接去評論和干預他或她的行為更為恰當。現實生活中,太多自以為是的父母卻往往幫孩子做決定和替孩子思考。
讀鮑爾比的書還能學會一種方法,那就是觀察法。作為父母,在開口或采取行動前,*好先觀察。下面這個例子可以說明父母這樣做的好處。一個孩子頭撞在桌子角上咧嘴要哭,他的母親立即撲過去,大聲地問孩子撞疼沒,摔著沒。作為對母親的回應,孩子開始哇哇大哭起來。試想一下,如果母親看到孩子咧嘴時,反應不那么快,而是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她很可能會發現,孩子會繼續他的游戲。
在對一名男嬰、一名女嬰為期一年的觀察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母親也希望加入討論組,看看老師怎么講,同學怎么反應。這兩位母親都是我的學生,她們自愿加入這個為期一年的網絡母嬰觀察項目。我準許她們進入討論組后不久,她們都自動退出,因為群里的其他母親每次都會挑出她們做得不夠好的地方,橫加指責。是的,每次!
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人父母,要承受孩子投射過來的憤怒,還要承受眾人投射過來的不滿(當然,眾人的不滿可能來自他們對自己父母的不滿)。
讀鮑爾比的書不僅能讓我們更好地去行使父母的職能,還可以使自己不那么焦慮、內疚和自責。父母不是天生的,現學現用,活學活用,從來都不晚!
施琪嘉
武漢心理衛生研究所所長
情感紐帶的建立與破裂 目錄
第二章 研究兒童發展的動物行為學方法 /027
第三章 兒童期哀悼及其精神病學意義 /049
第四章 情感紐帶的破裂對行為的影響 /073
第五章 家庭中的分離與喪失 /089
第六章 自我依賴及其促進條件 /115
第七章 情感紐帶的建立與破裂 /139
參考文獻 /173
情感紐帶的建立與破裂 作者簡介
約翰·鮑爾比(1907.2.26—1990.9.2),依戀理論之父,二等勛爵,英國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因對兒童發展的興趣和就依戀理論作出的開創性工作而聞名于世。在一項于2002年發表在《普通心理學評論》上的調查報告中,鮑爾比在“20世紀最偉大的100位心理學家”中排第49位。此外,在一項由美國國家健康研究所組織的調查中,約翰·鮑爾比被公認為三大最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之一。2005年,為紀念約翰·鮑爾比,一名登山愛好者將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一座無名山峰命名為“約翰·鮑爾比山”。
- >
巴金-再思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山海經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