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外國國名文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234737
- 條形碼:9787519234737 ; 978-7-5192-3473-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外國國名文化研究 本書特色
國名承載著特定的歷史典故、地理特征等。本書分為兩部分,*部分主要研究:追溯并重現世界各國的國名故事,剖析與之相關的歷史淵源、文化習俗等,力求對國名進行多維度詳盡的剖析;第二部分主要研究:融合翻譯理論和國名翻譯的實例,解析因國名譯法差異衍生出譯本直觀效果上的微妙優劣,同時對一國之名雙語版本的誕生緣由做出解答。
外國國名文化研究 內容簡介
國名承載著各國特定的歷史典故、地理特征、民族風情、國家歷史文化等。
《外國國名文化研究》包括兩個部分,靠前部分主要研究:追溯并重現世界各國的國名故事,剖析與之相關的歷史淵源、文化習俗等,力求對所列國名與文化的關系予以更詳盡、更多維的剖析,對每個國名的起源與含義進行專業化的詮釋。第二部分主要研究:融合翻譯理論和國名翻譯的實例,解析因國名譯法差異衍生出譯本直觀效果上的微妙優劣,同時對一國之名雙語版本的誕生緣由做出解答。
外國國名文化研究 目錄
第1章 外國國名文化 001
第2章 外國國名翻譯 017
第3章 外國國名音譯 027
第4章 外國國名漢譯 035
第5章 外國國名研究 040
第6章 “聯邦”研究 207
參考文獻 223
附 錄 231
外國國名文化研究 節選
《外國國名文化研究》:
5.1 歸化與異化概述
19世紀,德國翻譯理論家施萊爾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曾在《論翻譯的方法》中提出翻譯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劉敬國、何剛強,2011:112)。根據施萊爾馬赫提出的理論,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學家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譯者的隱身》-書中提出歸化和異化這對翻譯術語。
5.2 歸化與異化的定義
歸化即將原語本土化,以目的語或目標讀者為歸宿,采取目標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語言習慣和文化傳統傳達原語的內容。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Nida)為歸化翻譯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奈達認為,譯文基本上應是原語信息*切近的自然對等,這種功能對等要求譯文的表達方式是完全自然的,盡可能將原語言的行為模式納入譯文讀者的文化范疇(郭建中,2010:106)。也就是說,為了實現原語讀者和目的語讀者之間的反應對等,譯者需要*大限度地降低原語文本對目的語讀者的陌生感,以順應讀者的閱讀習慣、文化習慣、語法規范等,從而使目的語譯文讀起來自然順暢.仿佛作者就是用目的語直接寫作的結果(孫藝風,2004:121)。歸化翻譯要求譯者向目的語的讀者靠攏,譯者必須像本國作者那樣說話,原作者要想和讀者直接對話,譯作必須變成地道的本國語言。歸化翻譯有助于讀者更好地理解譯文,增強譯文的可讀性和欣賞性。
異化即對歸化的挑戰,異化以原語或原語的語言形式、語言習慣和文化傳統為歸宿。勞倫斯·韋努蒂是異化翻譯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強調在譯文中應突出“異國情調”,即譯文應該突出和原語文本在語言以及文化方面的差異,從而讓目的語讀者了解異國文化,同時豐富目的語的語言表達方式。如果譯文無法傳達原語世界的現象,就不能算是“忠實于原著”(郭建中,2010:105-106)。在翻譯上就是遷就外來文化的語言特點,吸納外語表達方式,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于作者所使用的原語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即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使用異化的目的在于考慮民族文化的差異性,保存和反映異域民族特征和語言風格特色,為譯文讀者保留異國情調。
5.3 歸化與異化的影響因素
作為兩種翻譯策略,歸化和異化是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兩者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絕對的歸化和絕對的異化都是不存在的。不同的社會意識形態、不同的譯者以及不同的翻譯目的對歸化與異化產生不同的影響。
5.3.1 社會意識形態對歸化與異化的影響
異化和歸化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學乃至政治的內涵(王東風,2002)。社會環境下的社會意識形態對歸化與異化的選擇具有重要影響,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會產生特定的翻譯標準,因此對異化與歸化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縱觀中國翻譯史,在較為寬松的政治環境中和較為自由的社會發展大背景中,人們往往對外來文化懷有寬容與愿意接受的態度,因此異化擁有一席之地。反之,在封閉自守、思想禁錮而又排斥外來文化的社會環境里,譯者往往傾向于歸化。
5.3.2 譯者對歸化與異化的影響
處于不同時代社會文化背景下的譯者對歸化與異化的取舍也有所不同。正如譚載喜所言,“翻譯過程中的一切*終是由譯者個人來做出的”(譚載喜,2004:248)。譯者是原語文本與目的語文本、原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的中介.譯者是翻譯的主體,為實現翻譯目的,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會表現出譯者所擁有的主觀能動性,會根據翻譯目的、文化取向和傳統習慣等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在整個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主體地位不容忽視,因此譯者的文化能力決定著譯者的文化取向和翻譯策略的取舍。通常而言,擁有較強本族語的譯者在將原語翻譯為目的語時趨向選擇“歸化,,.反之,在將本族語翻譯成外語時,尤其是有些本族語在特定的語言結構中無法找到與其對應的外語來表達時,譯者往往傾向于采用”異化“。
……
外國國名文化研究 作者簡介
修文喬,博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外國語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中西文化對比、英語教學。在《中國翻譯》、《外語研究》、《中國科技翻譯》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在《譯林》、《英語世界》等外語刊物上發表譯文多篇;出版專著2部、編著3部、譯著1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1項、校級科研啟動基金1項、校級教改項目8項。擔任校級優秀教學團隊“翻譯理論與實踐”主持人。獲第四屆“外教社杯”全國高校外語教學大賽北京賽區二等獎、中國首屆外語微課大賽北京賽區二等獎。
劉志芳,吉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6年6月畢業于吉林師范大學英語教育專業,獲得學士學位;2005年6月畢業于吉林師范大學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5年到韓國金剛大學訪學,2016年到加拿大多倫多訪學。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英語翻譯、學科教學。主講課程:翻譯研究方法論、美國文學概論等。近年主要科研成果:主持和參與省級項目6項;在國家核心期刊公開發表學術文章十余篇;公開出版編著十余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