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菊與刀 本書特色
1.精裝四色,浮世繪收藏插圖,經典圖注,完美典藏版
2.山東大學學者傾心打造的權威譯本
3.永遠值得研究的日本,《菊與刀》研究日本bi讀之作
菊與刀 內容簡介
本書從對戰爭的看法講起,講到明治維新,再分述日本人風俗習慣、道德觀念、一直到怎樣“自我訓練”(修養)和孩子怎樣受教育。全書夾敘夾議,拋開了對櫻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對家庭關系、精神信仰進行白描式的對比,諸如美國人和日本人看待健康、物質、戰爭宣傳、家族關系等的不同觀念。
《菊與刀》直接影響了美國對日政策,美國戰后對日政策的成功也證明了《菊與刀》對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從此,西方對日本文化的研究熱潮也揭開了序幕。
菊與刀 目錄
第二章 戰爭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守本位
第四章 明治維新
第五章 歷史與社會的虧欠者
第六章 萬分之一的償還
第七章 “*難承受”的償報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個人情欲的界限
第十章 德性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訓練
第十二章 兒童學習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菊與刀 節選
**章 任務——研究日本
與美國全面大戰的民族中,日本*讓我們感到生疏。美國歷史上屢次與勁敵對抗,唯獨與日本的戰爭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了解對手風格迥異的思想行為習慣,是何等重要!與日俄戰爭中的俄國一樣,我們所遭遇的是,與西方文化傳統殊異,但裝備優良、訓練有素的敵人。已逐漸被西方人接受的所謂戰爭法則,可以說反映人類的共性,可這往往不能適用于日本。如此看來,太平洋戰場上的硝煙,并不單單是登陸問題,也不僅僅是難度超前的后勤問題,而主要是日本的民族性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了解日本人的行為模式。
這的確很有難度。日本閉關鎖國的門戶被開放以來的75年中,相關文獻描述日本時,習慣用一大串“但是又怎樣”的字眼,頻率遠超描述其他任何民族,這*是奇妙。倘若一個嚴謹的評論員,將一個日本之外的民族描述成為非常講究禮貌,不大可能再補充說,“但是又很粗野傲慢”。倘若他認為,某個民族的行為方式非常僵化,很少再補充說,“但是又能非常快地適應各種極其新潮的事物”。倘若他認為,某個民族很順從;他不會再解釋說,“但是又決不輕易就范”。倘若他認為,某個民族非常忠誠慷慨;他不會再警示說,“但是又很奸詐、居心不良”。倘若他說,某個民族確實是很英勇無畏;他不會再細說他們又很懦弱。倘若他說,某個民族的人,做事常常是迫于別人的輿論;他不會繼續說,他們同時懷有讓人可怕的心靈深處的指導原則。倘若他描寫某個民族的軍隊紀律嚴明,就像機器人一樣聽話;他不會繼續說,這樣嚴明的部隊中的士兵,也會決然抗命。倘若他描寫一個民族如何熱衷于學習西方;他不會又大談特談,他們卻有根深蒂固的保守精神。如若他要寫一本書,論述一個極度崇尚美感的民族,這個民族給演員和藝術家很高的榮耀、賦予菊花栽培以無限的藝術氣質;他不大可能還要寫個補充本,討論這個民族又無限崇尚刀劍、頂禮膜拜武士精神。
可就是這些矛盾的說法,構成了有關日本文獻的經緯,這不夸張,刀劍和菊花都是日本民族性的一部分。日本人巧妙絕倫地融合了以下對立的特征:好戰又溫和,尚武又好美,傲慢又禮貌,僵化又靈活,馴化又桀驁,忠貞又反叛,勇敢又懦弱,保守又包容。日本人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行為的評價,當別人對自己的錯誤不知情時,又會產生莫大的自我愧疚感。日本士兵被馴化到極致,卻也會抗命。
美國迫切需要了解日本,諸如以上那些分明是自相矛盾的論調,不能再視若罔聞。一系列嚴重的事態接踵而至。日本下一步會怎樣呢?能否不用武力入侵日本本土就迫使其投降呢?要轟炸日本皇宮嗎?對日本戰俘該做如何預測呢?為降低美國人的傷亡,挫敗日本人寧可全部戰死也不降的斗志,在針對日本軍隊和本土的宣傳攻勢中,該采取什么語言合適呢?針對這些問題,即使在那些日本通的人眼中,意見也很不一致。戰爭結束后,為了讓日本就范,需要對其進行永久的軍事管制嗎?軍隊還要準備和瘋狂頑固分子繼續戰斗于日本本土的深山要塞中嗎?在世界和平達成之前,日本國內勢必要出現另外一場法國大革命或俄國大革命嗎?誰將是革命的領導者呢?如果不出現這樣的革命,日本將死路一條嗎?對這些問題的判斷眾說紛紜。
1944年6月我受命研究日本,受命盡一名人類文化學家之所能,弄清楚日本的民族性到底是什么。1944年的初夏,美國對日本的大舉反攻才初現規模,美國國內有很多人覺得戰爭至少要持續三年甚至十年。在日本,戰爭被認為將無限期進行下去,日本民眾認為美國雖然取得了局部勝利,但是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離日本還幾千公里遠呢。日本的公報幾乎不承認海軍失利,大部分日本國民仍相信本國是勝利者。
……
菊與刀 作者簡介
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美國當代著名文化人類學家,1887年生于紐約,1948年病逝。曾入哥倫比亞大學,師從“美國文化人類學之父”弗朗茨•博厄斯,專攻文化人類學。二戰期間,對日本、荷蘭、德國等國民族性進行研究。著有《文化模式》《種族:科學與政治》《菊與刀》等,其中尤以《菊與刀》影響巨大。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巴金-再思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