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藥固體制劑技術理論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24642
- 條形碼:9787513224642 ; 978-7-5132-246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藥固體制劑技術理論與實踐 內容簡介
馮怡教授在其所創導的中藥制劑物理改性技術、中藥復方多元釋藥系統等領域的研究一直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現其將多年研究經驗匯編成書。 《中藥固體制劑技術理論與實踐》從物理學角度揭示了影響中藥固體制劑質量關鍵問題的本質,并通過建立中藥制劑原料物理特性與制劑工藝、制劑質量的相關性,找到解決影響制劑成型和制劑質量的關鍵問題所在,形成了針對不同制劑原料的適宜技術,集理論依據、技術方法、評價體系為一體,該理論必將推動中藥制劑工業的理論創新與技術進步。
中藥固體制劑技術理論與實踐 目錄
**節 中藥藥劑發展簡史
第二節 中藥制劑研究的現狀
一、中藥制劑劑型的選擇
二、中藥制劑成型技術的研究
三、中藥制劑質量控制與評價
第三節 中藥制劑技術的研究思路與發展趨勢
第二章 中藥制劑原料的物理屬性與表征
**節 粉體學和流變學概述
一、粉體學概述
(一)粉體學基本概念
(二)粉體學性質
二、流變學概述
(一)流變學基本概念
(二)流變學性質
第二節 中藥制劑原料的物理屬性及表征方法
一、中藥固體制劑原料的物理屬性及表征方法
(一)粒徑與粒度分布
(二)粒子形態
(三)密度和孔隙率
(四)黏性
(五)流動性
(六)吸濕性
(七)壓縮成形性
(八)軟化點
二、液體制劑原料的物理屬性及表征方法
(一)黏性
(二)流動性
(三)相對密度
第三章 制劑前處理工藝與中藥制劑原料理化特性的相關性
**節 濃縮工藝與制劑原料理化特性
一、濃縮的基本原理與分類
(一)蒸發濃縮
(二)冷凍濃縮
(三)膜濃縮
(四)吸附分離濃縮
二、濃縮方式對制劑原料物理屬性的影響
(一)濃縮方式與濃縮液的流體學性質
(二)濃縮方式與濃縮液的沉降性
三、工藝參數與制劑原料的物理屬性
(一)濃縮液的流體學性質與濃縮工藝參數的相關性
(二)濃縮液的沉降性與濃縮工藝參數
四、濃縮方式及工藝參數對制劑原料化學組成的影響
第二節 干燥工藝與制劑原料物理屬性
一、干燥方法的分類及基本原理
(一)鼓風干燥
(二)真空干燥
(三)噴霧干燥
(四)微波干燥
二、干燥方式對干燥后制劑原料物理屬性的影響
(一)對制劑原料吸濕性的影響
(二)對制劑原料流動性的影響
(三)對制劑原料黏性的影響
三、干燥工藝參數對制劑原料物理屬性的影響
(一)噴霧干燥工藝參數對制劑原料物理屬性的影響
(二)真空干燥工藝參數對制劑原料物理屬性的影響
第三節 中藥噴霧干燥黏壁原因及抗黏壁方法
一、噴霧干燥黏壁原因分析
(一)噴霧干燥黏壁的分類
……
第四章 中藥制粒技術與顆粒成型機理
第五章 中藥粉末直接壓片技術及成型機理
第六章 中藥丸劑制丸技術
第七章 中藥固體制劑防潮技術
第八章 中藥固體制劑的掩昧技術
中藥固體制劑技術理論與實踐 節選
《中藥固體制劑技術理論與實踐》: **節 中藥藥劑發展簡史 中藥藥劑的雛形*早源于對“火”與“酒”的認識和利用,其起源可追溯至夏禹時代,那時已經能釀酒,并出現了由多種藥物浸制而成的藥酒。釀酒的同時又發現了曲(酵母),是早期應用的一種復合酶制劑,至今仍在應用。 商湯時期,伊尹創造湯劑,并總結成《湯液經》,這是我國*早的方劑與制劑技術專著。湯劑至今仍是中醫臨床用藥的常用劑型。 戰國時期,我國的**部醫藥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提出了“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同時《素問·湯液醪醴論》論述了湯液醪醴的制法和作用,并記載了湯、丸、散、膏、藥酒等多種不同劑型及其制法。 秦漢時期是我國藥劑學理論與技術顯著發展的時期。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五十二病方》中所記載的中藥除外敷和內服等給藥形式外,尚有藥浴、煙熏或蒸氣熏、藥物熨等,而給藥劑型*常用的是酒制丸、油脂制丸、醋制丸等。 東漢時期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是現存*早的本草專著,該書論述了制藥理論和制備方法,“序例”中指出:“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漬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人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強調應根據藥性的需要來選擇劑型。 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集兩漢以前方劑之大成,特點是結合辨證論治,有法有方,記載了煎劑、丸劑、散劑、藥膏制、軟膏劑、酒劑、栓劑、臟器制劑等10余種劑型及其制備方法,雖方法簡陋,但奠定了成藥制劑的基礎。 晉代葛洪《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鉛硬膏、蠟丸、錠劑、條劑、藥膏劑、灸劑、熨劑、餅劑、尿道栓劑等多種劑型,并首次提出成藥劑的概念,主張批量生產貯備,供急需之用。 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提出以治病的需要來確定劑型,指出“疾病有宜丸藥,宜服散者,宜服湯者,宜服膏煎者”。在“序例”中附有“合藥分劑料理法則”,指出藥物的產地和采收方法對療效有影響。書中考證了古今度量衡,并規定了湯、丸、散、膏、酒的制作常規,是近代制藥工藝規程的雛形。 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早的一部由國家權力機關頒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藥學專著,被認為是世界上*早出現的藥典。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記載有湯劑、丸劑、散劑、膏劑、丹劑、灸劑等劑型,著名的成藥有磁朱丸、紫雪丹、定志丸等,至今沿用不衰。《備急千金要方》設有制藥總論專章,敘述了制藥理論、工藝和質量等問題,反映了當時中藥制劑的發展水平。 宋、元時期,中藥成方制劑得到巨大發展,中藥制劑初具規模。由太醫院頒布,陳師文等校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共收載中藥制劑788種,卷首有“和劑局方指南總論”,文中對“處方”“合藥”“服餌”“服藥食忌”和“藥石炮制”等均作專章討論,是我國歷史上由政府頒發的**部制藥規范。書中收載的很多方劑和制法至今仍為中成藥制備應用時所沿用,如牛黃清心丸、藿香正氣散(丸)、逍遙散(丸)、平胃散、局方至寶丹等。該書可視為中藥藥劑學發展史上的**個里程碑。 明、清時期,中藥成方及其劑型也有相應的充實和提高。如《普濟方》對外用膏藥、丹劑及藥酒都列有專篇介紹。明代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收載劑型近40種。“稠面糊,取其遲化……稀糊為丸,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餅,又易化;滴水丸,又易化。煉蜜丸者,取其遲化而氣循經絡也。蠟丸者,取其難化,而旋旋取效也”。著作中僅丸劑輔料就有近百種之多,常用的有蜂蜜、煉蜜、蜂蠟、淀粉糊、血液、乳汁、唾液、動物組織等,這些輔料大部分既是藥物成分,又是輔料,同時影響著制劑的成型性和臨床的有效性,獨特的輔料再加上特殊的制備方法(如泛制、塑制、濃縮等)使得傳統丸劑作用緩和持久、不良反應相對較小,有利于治療慢性疾病和病后調理。 ……
中藥固體制劑技術理論與實踐 作者簡介
馮怡,女,博士學位,1961年7月出生,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藥現代制劑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中藥制劑關鍵技術及其基礎理論、中藥新劑型理論與應用,發表相關研究論文242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7篇,申請專利lOl項,獲得授權33項。承擔同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部“863”專項、國家科技部重大新藥創制關鍵技術等同家級、省部級等多項科研項目。任中國藥典委員會第十、十一屆委員: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審評專家:教育部科技成果評審專家:上海市學位委員會藥學組成員: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制劑分會副主任委員等。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