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口述非遺:第三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4608517
- 條形碼:9787554608517 ; 978-7-5546-085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口述非遺:第三卷 內容簡介
《口述非遺(第三卷)》以口述的形式將二十多位蘇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心路歷程娓娓道來,其中包括蘇繡、緙絲、評彈、碑刻等,通過傳承人的往事講述,讀者能進一步深入了解非遺背后的艱辛與困難。
口述非遺:第三卷 目錄
戈春男 我從事碑刻技藝傳承的經歷
顧坤林 蘇式鹵菜制作技藝傳承往事
韓家林 雕花匠技藝永無止境
韓良源 韓氏疊山世家傳承假山制作技藝
吉佩龍 蘇派盆景技藝的傳承往事
蔣培元 赤膊抬猛將
蔣雪莢 一生奉獻蘇繡事業
金聲伯 蘇州評彈“巧嘴”傳承記
陸建華 我與評彈結緣
陸瑞英 白峁山歌的傳承
毛良善 我從事蘇州道教音樂的經歷
戚春蘭 老萬年傳統金銀鏨刻新傳
王偉忠 蘇南花燭的傳承故事
王粗識 國際和平獎終身刺繡情
余鼎君 我與常熟寶卷的故事
俞桃珍 雙鳳羊肉面制作技藝
袁小春 蘆墟生祿齋蘇式月餅制作技藝傳承往事
周鑫華 農民畫家的藝術人生
朱龍祥 蘇幫菜的傳承與發展
口述非遺:第三卷 節選
《口述非遺(第三卷)》: 問: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您如何看待自己獲得的這些榮譽? 答:我幾十年來也就做了開拓創新、傳承蘇繡兩件事。 問:將蘇繡藝術與日本刺繡巧妙融合于和服腰帶,使中日文化有機交融,是您的一大創新。仿照中國隋唐服式改制的和服,是日本傳統民族服裝。您根據和服腰帶的不同圖案,在中國傳統針法的基礎上,吸收日本傳統刺繡風格、理念、針法,豐富了和服腰帶的文化內涵,是您的突出貢獻。請您詳細介紹這方面的內容。 答:1969年,我從蘇州刺繡研究所下放到老家吳縣胥口鎮蔣墩村,先在胥口鎮刺繡發放站當負責人,1972年9月調到吳縣刺繡總廠,一干就是30年,擔任副廠長近20年。我先是負責創作設計組,指導并參與繡制赴香港參展的刺繡掛屏《荷香鴨肥》、《梅花歡喜漫天雪》,作品在香港大受好評。 1973年前,日本從事和服腰帶繡制的人極少,和服腰帶刺繡、手繪大部分發到韓國。1972年,中日兩國正式建交。翌年,日商即到上海尋求和服腰帶生產廠家,上海外貿公司委托江蘇南通、揚州、蘇州的4家工廠試樣。 當時,吳縣刺繡總廠的主打產品是生產任務充足的抽紗繡花臺布,當我從上海接來和服腰帶試樣任務后,議論聲四起,“繡制成千上萬塊臺布只需一個花樣,而繡制和服腰帶一件一個花樣,純粹是自找麻煩”。面對非議,我堅信多開發一個產品,工廠就多一個發展機遇,力排眾議,從確定色彩、估工報價到安排生產獨自完成,拿出的和服樣品亮麗鮮明,以70%的試樣選中率承接了上海外貿公司大部分和服腰帶訂單,從此,我與日商長達43年的貿易往來從此開啟。現如今,和服腰帶繡制主要在中國,以蘇州為盛。 起初,吳縣刺繡總廠在試樣時,認為和服腰帶是高檔品,圖案不分主次,基本上都采用散套針法,片面追求精工細繡,工時陡增,成本增加。我經過摸索,將和服腰帶的日本生產工藝與蘇繡傳統繡法巧妙融合,移植了20多種日本針法,如匹田繡、管繡、帶子針、刺子繡、盤線繡、押繡、竹屋町、穿泊繡等。蘇繡原來有30多種針法,常規的蘇繡劈線細,雖美觀卻費工而且不耐磨,與要求美觀、實用的和服腰帶相左,我大膽采用不起毛的打籽繡針法,同時運用既省工又可防止長線起拱的匹田繡,將中日刺繡針法融會貫通,解決了這一難題。在色彩的運用上,和服腰帶的用色和蘇繡的傳統方法不同,如花和葉的用色,蘇繡一般是紅花綠葉,而和服腰帶必須根據底料顏色運用色彩,如在灰色底料上,花宜用深紅色。 ……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