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六十年(1956-2016)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7187696
- 條形碼:9787307187696 ; 978-7-307-18769-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六十年(1956-2016) 本書特色
六十年一甲子,彈指一揮問。六十年來,正是幾代測繪學科人嚴謹求實、團結奮進、志存高遠、傳承創新,成就了今天武漢大學測繪學科突出的特色和優勢,確立了學科在國內外的重要地位和影響.也為我國測繪科技進步和測繪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由李建成主編的《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六十年(1956-2016)》為紀念武漢大學測繪學科60周年華誕編寫。共分三篇,13個章節編寫。**篇為武漢大學測繪學科60年來的發展概述;第二篇為近10年來測繪學科的新進展,該部分主要從辦學實體、學科建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展開敘述;第三篇為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六十年紀事。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六十年(1956-2016)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三篇, 13個章節編寫。**篇為武漢大學測繪學科60年來的發展概述 ; 第二篇為近10年來測繪學科的新進展, 該部分主要從辦學實體、學科建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學術交流等方面展開敘述 ; 第三篇為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六十年紀事。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六十年(1956-2016) 目錄
**篇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六十年發展概述 **章 艱苦創業,曲折前進(1955—1984) 1.1 集全國高校測繪學科資源,創建我國**所民用測繪大學 1.2 艱苦奮斗,團結建校,曲折前進 1.3 撤銷重建,扭轉工作重點 第二章 改革創新,快速發展(1985—2000) 2.1 學校領導調整與院系設置變更 2.2 加強專業改造與建設,優化學科結構 2.3 利用外資加強基地建設 2.3.1 爭取外資貸款建設項目 2.3.2 中荷合作建設“城鄉測量、規劃與管理教育中心” 2.3.3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 2.3.4 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 2.3.5 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建設 2.4 躋身“211工程”,步人國家重點建設行列 2.5 全面深化改革,人才培養成果顯著 2.6 立足前沿、拓展服務,科學研究成果豐碩 2.7 對外交流與國際合作廣泛深入 2.8 探索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辦學之路 2.8.1 緊密依托行業是學校發展不竭的力量源泉 2.8.2 堅持國際化辦學是學校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 2.8.3 改革創新、勇立潮頭是學校持續發展的重要法寶 第三章 抓住機遇,創建一流(2000—2016) 3.1 跨越新世紀,站在新起點 3.2 打造新平臺,迎來新機遇 3.2.1 “985工程”二期建設項目——武漢地球空間信息類平臺建設 3.2.2 地球空間信息國家實驗室申報 3.2.3 “2011計劃”建設項目——地球空間信息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3.2.4 “雙一流”建設計劃 3.3 付出新努力,取得新成就 3.3.1 人才培養 3.3.2 科學研究 3.3.3 社會服務 3.3.4 國際影響第二篇 近十年主要進展與成就(2006—2016) 第四章 辦學實體 4.1 學院(系)、實驗室、研究中心簡介 4.1.1 測繪學院 4.1.2 遙感信息工程學院 4.1.3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4.1.4 印刷與包裝系 4.1.5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4.1.6 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國家衛星定位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4.1.7 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 4.2 2006年以來歷任黨政主要領導 4.2.1 武漢大學校級黨政主要領導和學術委員會主任 4.2.2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院(系)黨政主要領導 第五章 學科設置 5.1 本科專業設置 5.1.1 測繪學院 5.1.2 遙感信息工程學院 5.1.3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5.1.4 印刷與包裝系 5.1.5 國際軟件學院空間信息與數字技術專業 5.2 碩士學位授權點 5.2.1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5.2.2 攝影測量與遙感 5.2.3 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5.2.4 固體地球物理學 5.2.5 自然地理學 5.2.6 人文地理學 5.2.7 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5.2.8 資源環境監測與規劃 5.2.9 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 5.2.10 導航制導與控制 5.2.11 輕工技術與工程 5.2.12 制漿與造紙工程(印刷工程) 5.2.13 包裝與環境工程 5.2.14 圖像傳播工程 5.2.15 土地資源管理 5.2.16 計算機應用技術 5.2.17 通信與信息系統 5.2.18 測繪工程(專業學位) 5.2.19 計算機技術(專業學位) 5.2.20 輕工技術與工程(專業學位) 5.3 博士學位授權點 5.3.1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5.3.2 攝影測量與遙感 5.3.3 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 5.3.4 固體地球物理 5.3.5 通信與信息系統 5.3.6 圖像傳播工程 5.3.7 材料加工工程 5.4 博士后流動站 5.4.1 測繪科學與技術 5.4.2 地理學 5.4.3 地球物理學 5.4.4 材料加工工程 第六章 師資隊伍 6.1 測繪學科相關單位教職工基本情況 6.1.1 測繪學科各單位人員情況 6.1.2 測繪學科各單位專任教師職稱結構 6.2 各類稱號專家 6.2.1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6.2.2 “千人計劃”入選者 6.2.3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萬人計劃”入選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6.2.4 教學名師 6.2.5 科技領軍人才 6.2.6 楚天學者 6.2.7 武漢大學“351人才計劃”學者 6.3 教授名單及簡介 6.3.1 一級教授 6.3.2 二級教授 6.3.3 三級教授 6.3.4 四級教授(研究員) 6.4 團隊 6.4.1 國家創新群體 6.4.2 “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 6.4.3 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 6.5 出國(境)從事訪問學者交流情況(1年及以上) 6.5.1 測繪學院 6.5.2 遙感信息工程學院 6.5.3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6.5.4 印刷與包裝系 6.5.5 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6.5.6 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 6.5.7 中國南極測繪研究中心 6.6 博士后 第七章 人才培養 7.1 概述 7.1.1 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 7.1.2 不斷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7.1.3 穩步發展繼續教育 7.2 類別及規模 7.2.1 本科生 7.2.2 碩士研究生 7.2.3 博士研究生 7.3 精品課程介紹 7.3.1 國家級精品課程 7.3.2 省部級精品課程 7.4 重點規劃教材 7.5 其他優秀教學成果 7.6 學生國際交流情況 7.7 授予國(境)外學生學位情況 7.8 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獎名單 7.8.1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7.8.2 湖北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第八章 科學研究 8.1 概述 8.1.1 大地測量 8.1.2 工程測量 8.1.3 導航與位置服務 8.1.4 航空航天攝影測量 8.1.5 遙感信息處理 8.1.6 地圖科學 8.1.7 地理信息系統 8.1.8 3S集成與多媒體通信 8.1.9 海洋測繪 8.1.10 極地測繪 8.1.11 可視化彩色信息再現 8.1.12 智能包裝技術 8.1.13 印刷電子與印刷光電技術 8.2 科研項目與獲獎 8.2.1 科研項目 8.2.2 獲獎項目 8.2.3 國家級科研獲獎簡介 8.3 授權專利 8.4 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8.5 出版專著 8.6 社會服務 第九章 國際學術交流 9.1 概述 9.1.1 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 9.1.2 國際化人才培養 9.1.3 國際(地區)科學研究合作 9.1.4 推進廣泛的國際(地區)學術交流 9.1.5 成立聯合實驗室(研究中心)并建立新型國際化合作機制 9.2 國際學術機構和國際學術刊物任職 9.2.1 國際學術機構任職 9.2.2 國際學術刊物任職 9.3 舉辦國際學術會議 9.4 國內外重要會議特邀、主題報告第三篇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六十年紀事(1955.01—2016.07) 第十章 武漢測量制圖學院(1955.01—1958.12) 第十一章 武漢測繪學院(1958.12—1985.09) 第十二章 武漢測繪科技大學(1985.10—2000.07) 第十三章 武漢大學測繪學科(2000.08—2016.07) 后記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