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樹的藝術史 本書特色
★ 大英博物館公眾參與高級顧問、書畫部副主任弗朗西斯·凱莉撰寫
★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副研究員劉悅笛作序
★ 本書是2012年英文版《The Tree》的中文譯本
★ 四色印刷,裝幀精美,知識性、趣味性俱佳,也是珍貴繪畫創作參考資料
★ 為讀者呈現出一部“樹文明”簡史
1.本書為引進大英博物館出版之著作,內容較為權威。
2.本書專注講樹的起源、樹與人類文明的關系,以及介紹諸多關于樹的文物,知識性、趣味性俱佳。
全書四色印刷,裝幀精美,閱讀體驗佳。
在中西方之間:樹的“神話”與“意義”
這本圖文并茂的書,所展示的就是人之樹的“兩個M”——“意義”(Meaning)與“神話”(Myth),毫無疑問,無論是樹的意義還是樹的神話,都是人類賦予樹木的,而不是樹木本身具有的,但先天屬性與后天人化之間必然會形成相互匹配的關聯。
原始人類可以通過樹“通靈”,所以在人類早期史上有過大量的關于樹的“神話”。如果讀者都看過卡梅倫的電影《阿凡達》,就會對那棵巨大的“通神樹”記憶猶新,Navi 族人通過自己的感受器(辮子)與神樹相連后,借助神樹的力量以獲得啟示與能量。這其實是對原始人類文明“樹崇拜”情景再現,瑪雅文明中的巨樹就有這種“絕天通地”的巫術功能。
我曾在墨西哥游歷,驚奇地發現,瑪雅文化確實與華夏早期文明有太多近似之處,其思想核心是“巫的傳統”,這與華夏文明同屬天人相通的“一個世界”的世界觀,蘇美爾文明與此后歐洲文明才是此岸與彼岸分離的“兩個世界”的世界觀。樹在瑪雅文明中就成為了溝通天人的“靈媒”,這與四川廣漢三星堆的青銅神樹何共相似,該青銅神樹代表東方的神木“扶桑”,銅樹上站著九只太陽神鳥。
眾所周知,華夏文明歷來重“天人合一”與“民胞物與”,樹在農耕文明中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和“價值”。早在《詩經》當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名句,詩句中的楊柳是中國人抒情達意的文學意象;孔子中有句話“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處松柏的萬古長青、蒼勁挺拔、剛直不阿間接成為儒家道德的物化象征。
在中國古典文化當中,樹的形象經常出現,也成了華夏文化的“符號”和“象征”。在元代山水畫之后,畫中樹木常常以“一枯一榮”的面貌出現,這并不僅僅是為了枯筆與潤筆的比照,更是陰陽協調與互動之智慧的顯現。在繪畫、陶瓷、家具、文玩當中,樹更成為一種文化上的“隱喻”,被賦予了以吉祥向善為主的民俗意義。當然,華夏民族的“實用性”
品格,也使得金錢榕成為“搖錢樹”的代理者。更有趣的是,由于世界觀和文化觀的差異,中西方對待樹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在基督教傳統當中,“夏娃誘惑”的故事根深蒂固,夏娃由于在伊甸園被蛇誘惑而偷食了蘋果樹上的禁果,由次世人知道了“羞恥”,亞當夏娃獲致了負罪感。美國人類學家貝內迪克特(RuthBenedict,1887—1948 年)就此歸納基督教文化是一種“罪感文化”,而相形之下日本文化則由羞恥心所推動而成為“恥感文化”。但事實并非如此斷然二分,如盎格魯- 撒克遜的英格蘭和多元文化混血的墨西哥,在基督化之后皆仍保存著恥感的社會大眾心理。
當今中國思想家李澤厚則認為,與西方的“罪感文化”比照,中國文化乃有樂天派取向的“樂感文化”。但是,中國儒家的倫理傳統仍要人“知恥”:“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以禮法來德化萬物,百姓不僅要遵紀守法,而且引以為榮。松柏之類的“比德”手法,其實就是將高尚的道德與樹木品性進行倫理類比,所求的乃是“善美交融”。
與中國的“倫理本位”傳統不同,歐洲還有一個強大的“科學傳統”,這就使得樹木也
被納入到近現代的植物學體系當中。《樹靈》果然是西方學術普及的產物,它也從知識論的角度描述了樹木的基礎知識,在本書“樹木館”章節,更是將進入文明視野的樹木形態進行了劃分,就好似中藥鋪子里面的藥匣子一般,將各種樹條分縷析地進行逐一研究,這恰恰與中國那種模糊思維的傳統形成了對峙之勢。實際上,每個樹種內部的文明都是相當錯綜復雜且引人入勝的,無論是廣泛分布在北美、歐洲的樺樹,還是生長在海拔幾千米的喜馬拉雅雪松;無論是佛陀在菩提樹下修得覺悟,還是象征永生的蟠桃樹,皆形成了自身的“自然—文明史”,只要您耐心閱讀,就會發現《樹靈》如此書寫的高妙之處!
樹的藝術史 內容簡介
樹木真實地活著,在神話中出沒,在觀念中穿行。
樹木承載了太多人類的經驗,是我們與自然,與非自然緊密相連的紐帶。世界之大,文化各異,從古至今,樹木從來就不是歷史舞臺的配角。一樹一木,儀容堂堂,意蘊玄妙,形態俊美,已讓無數文人墨客才思泉涌。
本書引人入勝之處在于對樹木意義和使命的深探,既深挖內涵用途,又作意象拓寬引申。從蘋果樹、樺樹、雪松、桉樹,到橡樹、柳樹和紫杉,一路探來,我們遇見埃及樹之女神哈索爾,為眾生分撒補給,敬畏那獻給宙斯的擎天巨橡,嘆息伊甸園中的亞當和夏娃偷嘗了智慧樹的禁果,感動佛陀頓悟于菩提之下,我們也幻想食一顆西王母長生不老的壽桃,欣賞過倫勃朗名畫《三棵樹》,再對威廉•布萊克筆下的恢弘意象嘆服……
樹的藝術史樹的藝術史 前言
引子
自古以來,樹木就是神靈的圣殿。鄉野中參天挺拔的樹木一直被奉若神明。森林及其所
包含的那份沉靜常讓人類膜拜,個中虔誠并不亞于對黃金象牙神像供奉。樹木之不同,在于
由不同的神祇所司,好比栗櫟之于朱庇特,月桂之于阿波羅,橄欖之于密涅瓦,桃金娘之于
維納斯,楊樹之于赫丘利。 ——普林尼 《自然史》第十二卷,77—79
樹的藝術史 目錄
樹之古老 3
大英博物館之樹緣 3
**章 樹簡史
**節 樹木知多少 8
名何為名? 8
樹木栽培 11
世界失而復得 16
第二節 樹木之神與蘊 24
基督教傳統中的生命之樹 28
知識樹與家譜樹 35
現代世界中的生命樹 40
樹林別趣 43
藝術與自然 48
第二章 樹木館
猴面包樹 名副其實的“生命樹” 56
樺 樹 樹中淑女 58
構 樹 魅力樹皮布 64
黃 楊 制琴良材 68
雪 松 氣味芳香,難得之材 72
椰 樹 全身是寶 76
山 楂 有迷信殘余到國王徽章 80
柏 樹 憑吊傷懷 千古悠悠 84
桉 樹 夢幻般的傳說 90
無 花 果 隱秘意深 92
梣 樹 戰爭與她攜手 和平與她擁抱 98
銀 杏 很古很魅很抗爆 102
愈 瘡 木 結緣神靈 104
月 桂 太陽神依舊的愛 106
蘋 果 令人浮想聯翩的符號 110
桑 樹 絲綢之路的源頭 118
橄 欖 和平、希望、拯救 124
松 樹 自然女神的摯愛 130
楊 樹 仰慕天地的榮光 136
梅、杏、桃及櫻桃 傲雪迎春 絢染綻放 140
橡 樹 力量與耐力的象征 148
柳 樹 傷痛的情懷 156
紫 杉 拒腐防朽 弓箭良器 160
可 可 歐洲富人** 164
棗 樹 耶穌荊冠 168
后記:森林都去哪兒了? 178
參考文獻
索引
樹的藝術史 節選
樹的藝術史 作者簡介
弗朗西斯·凱莉,曾先后任大英博物館公眾參與高級顧問、書畫部副主任。凱莉女士現為職業咨詢師、藝術研究員、學術顧問。凱莉女士參與了大英博物館與基尤皇家植物園合作建設的博物館前庭景觀設計,連同對大英博物館藏品的寬廣知識,探索樹木主題的佳人選非她莫屬。凱莉女士著述頗豐,主要有:《末世論及未來的模樣》《現代斯堪的納維亞繪畫》《歌德時代德國印刷業》《英國1914-1960先鋒派印刷》《德國1880-1933年間的印刷業》。凱莉女士同時還是“城市之樹”(Trees for Cities)組織贊助人。
- 主題:精美的書籍
樹木真實地活著,在神話中出沒,在觀念中穿行。 樹木承載了太多人類的經驗,是我們與自然,與非自然緊密相連的紐帶。世界之大,文化各異,從古至今,樹木從來就不是歷史舞臺的配角。一樹一木,儀容堂堂,意蘊玄妙,形態俊美,已讓無數文人墨客才思泉涌。 本書引人入勝之處在于對樹木意義和使命的深探,既深挖內涵用途,又作意象拓寬引申。從蘋果樹、樺樹、雪松、桉樹,到橡樹、柳樹和紫杉,一路探來,我們遇見埃及樹之女神哈索爾,為眾生分撒補給,敬畏那獻給宙斯的擎天巨橡,嘆息伊甸園中的亞當和夏娃偷嘗了智慧樹的禁果,感動佛陀頓悟于菩提之下,我們也幻想食一顆西王母長生不老的壽桃,欣賞過倫勃朗名畫《三棵樹》,再對威廉?布萊克筆下的恢弘意象嘆服……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