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虛擬詞語空間理論與漢語知識表達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11850
- 條形碼:9787100111850 ; 978-7-100-11185-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虛擬詞語空間理論與漢語知識表達研究 本書特色
語言知識的表達對語言教學的效率有很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作為跨文化、跨學科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來說,更是如此。本書提出了應用虛擬現實技術和計算機仿真技術構建漢語知識仿真系統的設想,闡述了虛擬詞語空間的概念和基本理論,描述了虛擬詞語空間的宏觀架構,并結合漢語教學為的實際問題研究了虛擬詞語空間的微觀表達形態。這些研究對漢語教學、教材編寫和詞典編纂、數字化資源建設、教學和學習系統研發等都有直接的參考價值。
虛擬詞語空間理論與漢語知識表達研究 內容簡介
《虛擬詞語空間理論與漢語知識表達研究》考察了大量的對外漢語教材和漢語學習詞典,借鑒了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各類詞典的語言知識表達方法,結合信息技術,為解決面向外國人學習漢語中的知識表達問題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虛擬詞語空間理論與漢語知識表達研究》對已有語言知識表達方法的梳理和分析,對漢語教學、教材編寫、詞典編纂等均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虛擬詞語空間理論與漢語知識表達研究 目錄
序二
序三
第1章 緒論
1.1為什么要研究漢語知識表達?
1.2面向漢語教學的語言知識表達研究的內容、步驟和方法
1.2.1研究內容
1.2.2工作步驟
1.2.3研究方法
1.2.4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嘗試
1.3漢語知識表達研究的工作基礎
1.3.1已有的研究成果
1.3.2本研究的基本觀點
1.3.3開展本研究的計算機環境和語料
1.4本研究的基本內容和結構框架
第2章 語言知識表達概說
2.1語言知識表達的類型與效果分析
2.1.1印刷媒介中文字與非文字的語言知識表達
2.1.2紙介質與電子介質的語言知識表達
2.1.3內向型與外向型的語言知識表達
2.1.4主題型與系統型的語言知識表達
2.1.5視覺文化與語言知識表達的關系
2.2語言學流派對語言知識表達的影響
2.2.1社會語言學與語言知識表達
2.2.2生成語言學與語言知識表達
2.2.3認知語言學與語言知識表達
2.2.4語料庫語言學與語言知識表達
2.2.5語言學其他分支學科與語言知識表達
2.3面向自然語言處理的漢語知識表達形式
2.3.1數據庫中的語言知識表達形式
2.3.2概念詞典中的語言知識表達形式
2.3.3平行語料庫中的語言知識表達形式
2.3.4“知網”體系中的語言知識表達形式
2.3.5概念層次網絡系統中的語言知識表達形態
2.4小結
第3章 漢語知識的基本特征及其表達方式
3.1漢語知識的具象化特征及其表達方式
3.1.1有關具象化的各種觀點
3.1.2漢語知識的具象化形式
3.1.3漢語教材中語言知識的具象化表達
3.1.4漢語紙質詞典中語言知識的具象化表達
3.1.5漢語電子詞典中的語言知識表達
3.1.6成人漢語學習中使用圖片的討論
3.2漢語知識的空間性特征及其表達方式
3.2.1漢語研究中的句法、語義與語用相結合
3.2.2語言表征對表達方式的需求
3.2.3漢語空間關系與表達方式
3.3漢語知識的多層次、多范疇特征及其表達方式
3.3.1聲韻調體系與語音知識表達
3.3.2詞匯網絡與詞匯知識表達
3.3.3漢語語法系統與語法知識表達
3.3.4漢字結構體系與漢字知識表達
3.3.5探討表達形式研究的基礎和方法:以語法為例
3.4漢語知識的動態關聯性特征及其表達方式
3.4.1漢外對比的動態性表達
3.4.2教學目標的動態性表達
3.4.3語言變化和變異的動態性表達
3.4.4語言流通的動態性表達
3.5案例評析:《商務館學漢語詞典》插圖評析
3.5.1插圖基本狀況
3.5.2插圖釋義的特點
3.5.3插圖存在的問題
3.5.4提高插圖質量的幾點建議
3.6小結
第4章 漢語知識表達與語言知識的獲得機制
4.1學習理論中的表達研究與語言知識獲得
4.1.1信息加工模式中的學習過程和知識記憶特點
4.1.2聯想學習與漢語知識系統構建
4.1.3漢語知識類型及獲得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
4.2傳播理論中的表達形式與語言知識獲得
4.2.1語言知識編碼
4.2.2語言知識解碼
4.2.3語言知識傳播情境
4.2.4語言知識傳播媒介
4.2.5影響語言知識傳播效果的相關因素
4.3詞典交際理論中的表達研究與語言知識獲得
4.3.1交際理論和交際模式
4.3.2語式與語言知識表達
4.3.3交際共通語碼的作用
4.4設計心理學中的表達理念與語言知識獲得
4.4.1可視化的必要性
4.4.2概念模型及其作用
4.4.3自然匹配原則的應用
4.5小結
第5章 漢語知識表達的理論支撐——虛擬詞語空間理論
5.1虛擬現實技術與漢語知識仿真系統
5.1.1虛擬現實技術和仿真技術的應用
5.1.2虛擬現實技術在語言教學中的作用
5.1·3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構建漢語知識仿真系統的設想
5.2系統模型的意義和建模的過程
5.2.1模型對漢語知識表達的作用
5.2.2建模的過程和方法
5.3從虛擬詞語空間到漢語知識表達
5.3.1“詞語空間”和“虛擬詞語空間”基本概念
5.3.2從詞語空間到語法空間和文化空間
5.3.3詞語空間與漢語知識表達
5.4虛擬詞語空間的主要特點
5.4.1體現有序性、層次性和關聯性的多重網絡結構
5.4.2體現知識關聯、概念查找和動態更新的智能特色
5.4.3虛擬詞語空間技術實現的可行性
5.5小結
……
第6章 虛擬詞語空間的宏觀形態與微觀形態
第7章 構建漢語知識表達體系的相關問題
第8章 總結與展望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虛擬詞語空間理論與漢語知識表達研究 節選
《虛擬詞語空間理論與漢語知識表達研究》: 可以看出,兩種語言間只有概念中介的聯結,不存在形式層的聯結。進而得出結論,“在學習外語時,人們不會將外語的詞形或音與母語的形、音進行對照,并且建立起一種直接的聯結,而會將外語詞和抽象化的意義建立聯結”。根據雙語加工的匹配過程,“我們要在詞匯和句法層次通過語義的中介與母語的形式建立聯結”,“建立一個在形式上與母語彼此獨立,在語義上與母語完全共享的表征系統”。我們認為,這個“共享的語義表征系統”是具有共通性的、易懂的,利用形象化的圖形、圖像或擬聲等多媒體技術完全可以實現對它們的語義表征,為形式層表征創造條件。 舒華等(2003)詳細劃分了心理詞典的結構功能,認為心理詞典(包括心理詞典系統)至少包含五個相互關聯的部分:語音和字形輸入詞典,語義系統,以及語音和字形輸出詞典。以認知神經心理學為基礎,通過對腦損傷者的實驗研究得出下面的結論:語義系統與詞形系統獨立、語音輸出詞典與字形輸出詞典獨立、語音輸入詞典與語音輸出詞典獨立、字形輸入詞典與字形輸出詞典獨立。這些結論為我們構筑詞匯網絡系統提供了依據。 ……
虛擬詞語空間理論與漢語知識表達研究 作者簡介
鄭艷群,博士,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第二語言教育技術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語料庫技術等應用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理論與實踐。著有《對外漢語教育技術概論》《漢語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計算機技術與世界漢語教學》,主編《多媒體漢字字典》(光盤)等。2003年被北京市總工會授予“教育創新標兵”稱號,2010-2011年受“哈佛大學博士后項目”資助赴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多次應邀赴美國、澳大利亞、愛爾蘭、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講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