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道德觀念嬗變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63160
- 條形碼:9787516163160 ; 978-7-5161-6316-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晚清民初道德觀念嬗變研究 本書特色
趙炎才*的《晚清民初道德觀念嬗變研究》講述了晚清民初道德觀念嬗變伴隨中國傳統社會近代化逐漸展開。此一嬗變源自時人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嚴峻社會危機,謀求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改造中國,走近代化道路,憧憬道德理想的價值訴求。在此一理想追求過程中,傳統大同理想、人格理想與社會理想等均被時人賦予一定近代色彩。為達此目的,他們努力挖掘利用傳統“孝”“忠”“禮”“仁”“奢 ”“儉”等觀念的積極價值以為近代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精神源泉。他們從近代人文精神出發,結合具體現實需要,努力清算傳統觀念的弊害,謀求建構中國近代的新道德,促進了中國近代倫理學的學理創建。
晚清民初道德觀念嬗變研究 內容簡介
晚清民初道德觀念嬗變伴隨中國傳統社會近代化逐漸展開。此一嬗變源自時人積極應對中國所面臨的嚴峻社會危機,謀求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改造中國,走近代化道路,憧憬道德理想的價值訴求。在此一理想追求過程中,傳統大同理想、人格理想與社會理想等均被時人賦予一定近代色彩。為達此目的,他們努力挖掘利用傳統“孝”觀念的積極價值以為近代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的精神源泉。
晚清民初道德觀念嬗變研究 目錄
導 論 一 緣起 二 研究價值 三 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四 主要內涵及其創新之處 **章 中國傳統道德歷史嬗變概述 **節 中國傳統道德及其基本特征 一 中國傳統道德的歷史演進 二 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特征 第二節 中國傳統道德近代嬗變諸因素 一 晚清民初嚴峻現實的強烈呼喚 二 傳統優秀道德文化的自然發展 三 西方道德思想文化的深刻影響 四 中外普適道德文化交融逐步深化 第三節 道德致用促發傳統道德近代嬗變 一 近代道德致用思潮的時代涌動 二 道德致用促進傳統道德嬗變 三 中國傳統道德近代嬗變概述第二章 傳統道德理想的立體更新 **節 傳統道德理想的基本特征 一 外在形式:大同均平與人格理想并存 二 歷史發展:追求理想與積極踐履遞進 三 基本內涵:政治訴求與道德調適互動 四 內在實質:具體合理與目標合理統一第二節 傳統大同理想的時代新釋 一 道成同治間時人的大同理想訴求 二 光宣時期時人憧憬的大同理想 三 民國初期時人重新詮釋大同理想 第三節 傳統理想人格的近代化 一 圣人人格內涵的時代轉換 二 君子人格的內在價值嬗變 三 群體理想人格的近代重塑 第四節 政治與社會理想的新追尋 一 現實橋梁:貫通上下的政治理想 二 生活形態:彰顯人本的社會理想 三 實施途徑:改革與革命彼此互動 第三章 傳統孝道觀念的時代異動 **節 傳統孝道觀念的基本特征 一 外在形式:點面拓展與面點收縮共存 二 實際發展:宗法家族與民族國家互動 三 基本內涵:現實規范與理想訴求激蕩 四 內在實質:具體合理與目標合理統一 第二節 傳統孝道觀念的近代異動 一 道成同治間固守、沖擊與質疑并存 二 光宣時期傳統孝觀念的近代異動 三 民初傳統孝觀念近代嬗變的深化 第三節 時人孝道觀念的近代表達 一 孝之具體內涵的近代文化詮釋 二 孝道與近代公德的積極培育 三 孝道與近代理想人格的塑造 第四章 傳統忠德意識的新陳代謝 **節 傳統忠德的基本特征 一 總體發展:忠寓于孝、忠孝分離及忠孝合一遞進 二 外在形態:由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時代易位 三 基本內涵:客體對象由寬泛逐漸衍化為狹窄 四 內在實質:具體合理與目標合理的有機統一 第二節 社會群體崇尚忠德的不同表達 一 道成同治間時人的忠德解讀與踐履 二 光宣時期時人心目中的忠德 三 民初各界對忠德的不同價值訴求 第三節 忠之價值取向的時代異動 一 固守傳統綱常名教之忠德 二 破壞傳統綱常名教之忠德 三 理論清除傳統忠德消極具體義 第四節 忠德之內涵的近代理論詮釋 一 忠德具有人類普適性價值 二 忠德乃因時而變的政治道德 三 忠德時代內涵的具體泛化 第五章 傳統義利理念的革故鼎新 **節 傳統義利理念的基本特征 一 外在形式:精神物質與整體個體并存 二 歷史發展:由統而分與由分而合遞進 三 具體內涵:政權核心與人本核心互動 四 內在實質:具體合理與目標合理統 第二節 晚清民初義利理念的時代異動 一 道咸同治間傳統義利觀的固守與異動 二 光宣時期傳統義利觀的多維形態 三 民初社會不同群體的義利訴求 第三節 不同群體對義利觀的價值取向 一 恪守傳統義利價值的合理性 二 突破傳統義利理念的具體嘗試 三 理論清算傳統義利觀念的弊端 第四節 義利理念的近代詮釋及其深化 一 義利概念及其關系的時代詮釋 二 學理認識中外義利的合理價值 三 現實社會中義利的不同價值取舍第六章 傳統奢儉學說的近代轉化 **節 傳統奢儉說的基本特征 一 外在形式:尚儉、崇奢與黜奢崇儉并存 二 歷史發展:經濟、政治與禮教三維遞進 三 基本內涵:奢儉異趣與交相嬗替互動 四 內在實質:具體合理與目標合理統一 第二節 晚清民初奢儉觀念的時代發展 一 道成同治間的崇尚、漠視毀棄與反思 二 光宣時期的堅守、否定與反思超越 三 民初時人奢儉觀念的時代認知 第三節 近代奢儉觀念的理論詮釋 一 重構近代奢儉說的初步嘗試 二 近代奢儉內涵及其現實價值 三 近代奢儉新認識、變化及其基本內涵 第七章 傳統禮仁觀念的推陳出新 **節 傳統禮仁的歷史特征 一 歷史發展:禮仁遞生與時代合離異趣 二 外在形式:禮仁位異與時代波動共存 三 具體內涵:仁禮內外有別與彼此互動 四 內在實質:具體合理與目標合理統 第二節 晚清民初禮仁觀念的時代演化 一 道成同治間時人的禮仁價值取向 二 光宣時期時人的禮仁價值傾向 三 民初時人的禮仁價值訴求 第三節 時人對禮之內涵的學理認知 一 禮之產生、內涵及其實際作用 二 禮之文化表征、發展及其異化 三 新舊禮論的交鋒及其時代嬗變 第四節 社會士人對仁的時代詮釋 一 仁之概念的時代理論闡釋 二 時人言仁之論的不同價值取向 三 現實社會中踐仁的諸多層次第八章 道德觀念嬗變與近代道德構建 **節 晚清民初道德觀念的近代演化 一 道咸同治時期道德觀念的變化 二 光宣年間道德觀念的新陳代謝 三 民初各類道德觀念的時代交鋒 第二節 基本道德理論的具體闡釋 一道德概念的理論詮釋 二 道德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 三 科學合理認識道德新舊嬗變- 第三節 中國近代道德的時代構建 一 中國傳統道德的新陳代謝 二 中國近代道德的基本雛形 三 道德基本類型的學理界分結語 參考文獻舉要 近五年個人相關論文輯覽跋
展開全部
晚清民初道德觀念嬗變研究 作者簡介
趙炎才,男,漢族,1963年1月生,湖北武漢人。祖籍湖北漢川。歷史學博士,教授。1982年參加工作。后曾先后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專業為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思想文化史。現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