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人與中國文明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1261572
- 條形碼:9787121261572 ; 978-7-121-26157-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人與中國文明 本書特色
推薦閱讀: 《季羨林手稿精編:傳統文化與國學》叢書共為四冊,分別為《傳統文化之美》《民國的那些先生》《已逝去的年代》和《中國人與中國文明》。這套書提供給讀者一個看人看世界的嶄新視角,字里行間蘊涵著博大情懷和深刻思考,對現今追求金錢和物質的社會是一劑清醒劑,喚醒國人去尋覓自身與社會的風骨和氣節。 **冊《傳統文化之美》主要輯錄季羨林先生的體悟與沉思,展現國學大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與地位提出的新鮮、獨特而高屋建瓴的精辟論點,不僅激發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懷舊之情,還將勾起我們心中家國合一的文化情懷。讀者從季老的體悟與沉思里,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東方文化的深厚底蘊,從而促使我們在全球化的語境中,堅持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強化文化認同,樹立文化自信。 第二冊《中國人與中國文明》主要編錄了季羨林先生對中國文明發展的系列思索,緊密契合當下中華崛起、文化復興等熱點話題,探討何為中國人、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從中國文人的民族氣節、普通中國人的習慣與特性、中國文明的理解與傳承等角度,來闡述、探討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所在。 第三冊《已逝去的年代》是季羨林先生用真實、質樸的筆觸,重述自己的多彩人生之路,展現其一生的奮斗經歷和內心情感世界。這既是一部紀實自傳和成長史,又折射出大師對那個時代獨特的評判,如同色彩斑斕的幻燈片,從大師的鏡子里反射出20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現實。 第四冊《民國的那些先生》主要收集季羨林先生與各界名流的交往及對同時代賢達的評點,展示了那個時代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他們的個性或迂或癡或狂,但內里全不失風骨、風趣或風雅,底子上都有一個“士”字守著。讀著他們,我們感覺到恍若隔世;觸摸歷史,我們常常浩嘆不已。他們就是“民國的那些先生”,他們有著與今天的學人迥然不同的風度、氣質、胸襟、學識和情趣。 《季羨林手稿精編:傳統文化與國學》叢書共為四冊,分別為《傳統文化之美》《民國的那些先生》《已逝去的年代》和《中國人與中國文明》。這套書提供給讀者一個看人看世界的嶄新視角,字里行間蘊涵著博大情懷和深刻思考,對現今追求金錢和物質的社會是一劑清醒劑,喚醒國人去尋覓自身與社會的風骨和氣節
中國人與中國文明 內容簡介
致敬 國學大師 一介布衣,半世先生 承厚德以載物,享自由而內省 貧賤寵辱一切隨緣,筆下科研欲罷不能 冷板凳坐得十年未覺苦,著文章下筆千言半字空 知天命盡人事惟勤奮當傳世,開善門念東方寫下人品厚重 先生一生正可用生前一幅字概況:“無名有品,無位有尊。” 先生離去,世人扼腕,先生的名,永留東方。 大師的離去總是讓人扼腕,亂世出英雄,那個戰火頻飛的年代鑄就了一代文人的魂。他們把情托付于作品,影像,一個個口口相傳的故事。他們把魂留在東方,匯入大地。 冬日燕園,一塔湖圖,矗立著,守候著。又有人走在季老走過的石路上了,又有人翻開了同一卷書,下一個春天…… 推薦閱讀:
中國人與中國文明 目錄
中國人與中國文明 相關資料
我現在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他雖已長眠地下,但是他那典型的“我的朋友”式的笑容,仍宛然在目。可我最后一次見到這個笑容,卻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 ——季羨林在臺灣祭奠胡適先生 現在就坐在燕園朗潤園中一個玻璃窗下,寫著《 九十述懷 》。窗外已是寒冬。荷塘里在夏天接天映日的荷花,只剩下干枯的殘葉在寒風中搖曳。玉蘭花也只留下光禿禿的枝干在那里苦撐。但是,我知道,我仿佛看到荷花蜷曲在冰下淤泥里做著春天的夢;玉蘭花則在枝頭夢著“春意鬧”。它們都在活著,只是暫時地休息,養精蓄銳,好在明年新世紀,新千年中開出更多更艷麗的花朵。 ——季羨林《九十述懷》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央視2006年感動中國季羨林的頒獎詞
中國人與中國文明 作者簡介
季羨林 出生于1911年,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1930~193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于1935年赴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于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 1946年回國后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195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哲學與社會科學學部委員,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先后榮膺中國外國文學學會、中國南亞學會、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中國語言學會、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中國亞非學會等多個學會的會長。先生一睜致力于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并在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上頗多建樹,成為我國當代學貫東西、聲望卓著的大師。 先生足跡,遍布世界,寄情于文化,溝通東西。先生為人,樸實無華,讓每一位接觸的人如沐春風。生前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讓世人嘆服。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