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體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49417
- 條形碼:9787010149417 ; 978-7-01-01494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體系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是民俗學、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綜合研究成果,作者通過對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體系的研究,希望在理論上達到厘清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類型,進而歸納其文化功能,揭示其社會價值,傳承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服務;在實踐層面,為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開發、利用、保護、傳承與產業化發展尋求切實可行的具體對策和措施。本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基本理論、概念的闡釋與梳理,包括節日文化、流域文化、文化傳承與文化保等;第二,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體系的組成要素研究,包括節日文化的內容、內涵、載體、演變等;第三,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面臨的問題、對策、實踐意義,以及具體的傳承與保護運作模式;第四,*終落腳于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體系的實踐,通過典型事例分析,探索傳統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保護、傳承與利用的可行性道路。
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體系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民俗學、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綜合研究成果,作者通過對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體系的研究,希望在理論上達到厘清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類型,進而歸納其文化功能,揭示其社會價值,傳承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服務;在實踐層面,為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開發、利用、保護、傳承與產業化發展尋求切實可行的具體對策和措施。本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基本理論、概念的闡釋與梳理,包括節日文化、流域文化、文化傳承與文化保等;第二,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體系的組成要素研究,包括節日文化的內容、內涵、載體、演變等;第三,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面臨的問題、對策、實踐意義,以及具體的傳承與保護運作模式;第四,*終落腳于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體系的實踐,通過典型事例分析,探索傳統節日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保護、傳承與利用的可行性道路。
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體系研究 目錄
**章體系之實: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容
**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概覽
第二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特征
第三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思想根源
第二章體系之意: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節日文化的內涵
**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族群認同內涵
第二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生態美學內涵
第三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民俗審美文化心理內涵
第三章體系之承: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節日文化的載體
**節口承敘事載體
第二節民間歌舞載體
第三節民間工藝載體
第四節游戲游藝載體
第五節民俗消費載體
第六節節日文化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第四章體系之蹤: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節日文化的演變
**節烏江流域土家族節日文化的發展軌跡
第二節烏江流域苗侗族群節日文化的發展軌跡
第三節烏江流域屯堡人節日文化的發展軌跡
第五章體系之道: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問題與對策
**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要問題
第二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的主要對策
第三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實踐意義
第六章體系之境: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節日場域的運行與維系
**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節日場域的運行機制
第二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節日場域的時間維度
第三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節日場域的空間維度
第四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節日場域維系手段之一——民族教育
第五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節日場域維系手段之二——歷史記憶
第六節烏江流域少數民族節日場域維系手段之三——法律法規
第七章體系之用:建構烏江流域少數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保護體系的實踐
**節鎮遠端午龍舟節概述
第二節依托龍舟節構建民族節日文化傳承和保護體系的可行性要素條件分析
第三節龍舟節與民族節日文化傳承和保護體系的構建措施
結論 構建科學合理的傳統節日文化傳承保護體系
參考文獻
后記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唐代進士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