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教育研究論叢-第四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9090155
- 條形碼:9787209090155 ; 978-7-209-0901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育研究論叢-第四輯 本書特色
由戚萬學主編的《教育研究論叢(第4輯)》匯集了在道德教育研究、教育哲學研究、課程與教學研究、教育改革研究四個研究方向方面的精品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是以山東師范大學國家重點學科研究基地為依托,匯集了國內部分知名專家的具有前沿性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教育研究論叢-第四輯 內容簡介
《教育研究論叢(第四輯)》以后逐漸將研究的視角轉向教師個體專業化,強調教師個體的被動專業化和主動專業化。教師專業化是從社會學角度強調教師群體的、外在的專業性提升,而教師專業發展是從教育學維度強調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化的提高。
教育研究論叢-第四輯 目錄
◇現代犬儒主義教育哲學批判
◇何以為學?何以為教?
◇以體制機制創新大力促進教育公平
◇民國時期的公民教育
道德教育研究
◇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給過剩及其補救路徑
◇論海德格爾的教育倫理思想
高等教育研究
◇困境與突圍:我國通識教育師資問題初探
◇教育科研質量標準:總體框架與內涵表達
基礎教育與教師發展研究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修訂的背景、原則及其特點
◇教研組重建——培育中國特色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
◇教科書評價指標體系的比較研究
教育研究論叢-第四輯 節選
《教育研究論叢(第四輯)》: (一)強化制度供給的道德屬性,提升制度文明建設的水準 誠如前述,制度供給是道德教育必須面對的外部環境。人類對終極關懷的追求、道德自律的實現需要借助某種外在的制度秩序予以確認和保障。沒有科學、合理與有效的制度引導和制度約束,個體在社會活動中極易迷失道德航向,乃至誤入歧途而不可自拔。而要保證制度供給之于道德教育的積極意義,首要的前提是制度設計要體現懲惡揚善的價值取向,即制度本身的合道德性和合倫理性。如果一個社會制度本身就善惡不分、美丑不辨,行善者遭人誤解、尷尬不已,而作惡者卻名利俱獲、飛黃騰達,則容易形成不良的社會風氣,、人們就會變得更加自私自利,他們就不再以違反基本的道德規范而感到羞恥,損人利己行為也會成為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如此,社會道德必然走向墮落。“人類自進入國家社會時代以來,一切不平等、所有非道德和反道德因素與行為,都與規則(制度)的非道德或反道德傾向相關,并且都*終根源于規則(制度)的非道德和反道德傾向。人類社會要真正走向普遍道德主義,必須尋求規則(制度)道德化:規則(制度)道德建設是人類生存發展能走向普遍道德的根本前提。”因此,制度的供給必須契合倫理道德精神,本身內含道德品性,將協調物質活動、精神交往中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納入制度,力戒非道德和反道德的過剩的制度安排。如此,,方可通過制度德性引領道德教育活動,保障和促進個體德性的生成和社會道德的不斷進步。 凸顯制度供給的道德屬性,用制度供給強化道德及道德建設,還需加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提升制度文明建設的水準。道德是社會物質條件和制度文明的反映。物質文明為制度文明提供了與日俱增的物質基礎和物質前提。物質文明的不斷繁榮,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滿足了人們對合理利益的追求,有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義利觀。道德從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是制度文明的重要內容。精神文明是制度文明的催化劑,為制度文明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精神文明對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的要求,形成了正確的價值導向機制,影響、制約和塑造著人們的行為,有助于發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為制度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只有充分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將制度文明推向新的發展層次,方可使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的發展與道德傳承處于良性循環之中。 (二)完善利益協調和監督機制,不斷鏟除制度性腐敗滋生蔓延的土壤 在道德教育中,制度供給是以調節利益關系的形式而發揮其應有之用的。按照恩格斯的說法,任何一種道德都是當時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道德與利益是不可分割的,利益關系是道德的基礎,道德表現為利益關系。從利益的角度,我們可把道德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追求個體利益的“利己”行為。如在經濟學家看來,脫離了個體利益談道德是虛假的、不合實際的道德。每一個經濟活動主體都有追求個人利益*大化的權利,在道德教育中應以維護個人利益為重心,社會利益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個體利益的需要。另一種是向往社會利益的“利他”行為。如在社會學家看來,社會利益是個體利益的總和。損害了社會利益,實際上損害的恰恰是個體利益。因此,道德教育應以維護社會利益為中心,當個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個體必須表現出“利他”行為,以社會利益為**位。而要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利益分配中的“利他”與“利己”關系,需健全和完善利益的協調機制。“制度是社會利益關系的協調機制。協調機制也是一種整合機制,因為人們不同利益關系的協調,不僅使人們的相互合作成為可能,而且協調的目的在于使具有不同利益追求的人們的活動納入社會整體發展的‘軌道’,把各種可能產生對抗、分裂的個體和團體力量整合成一種推動社會發展的‘合力’。”要按照勞動的數量、質量來確定利益分配制度,在適當擴大收入分配差距的基礎上,尋求道德合作并達成某種動態的平衡,以防止因利益沖突而導致的道德秩序紊亂。 ……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