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動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630679
- 條形碼:9787509630679 ; 978-7-5096-306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動研究 本書特色
中國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0以后.經濟日益融入全球生產貿易體系,外貿依存度顯著提升,貿易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本書以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為研究對象(未包括港澳臺地區),除個別章節外,研究時間界限為2001~2012年,具體研究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中國商品出口市場結構的狀況和演進過程;二是中國出口商品的比較優勢變動情況:三是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因素以及變動趨勢;四是中國出l3商品結構的優化程度.研究商品出口所帶來的增加值收益。 實證研究結果顯示,21世紀以來中國出口商品總體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出口hh指數逐步上升,出口產品的集中度有所提升。初級產品的出口金額比重逐步下降,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金額比重上升.如今中國已經是典型的工業出l:7大國。分行業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出口規模中的比重*大,但出l3增速相對*慢。資本密集型產業曲口規模比重*小,但出口增速相對*快。我國處于比較劣勢地位的出口產品集中在初級產品、部分化學產品及高技術產品,處于比較優勢地位的出口產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及部分高技術產品。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呈現緩慢回落態勢,但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我國出口比較優勢*為顯著的類別。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有所上升,但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競爭中仍難以占據優勢。以金融危機為標志,我國的商品出口競爭優勢出現了“拐點”,無論是居于比較優勢地位的紡織品.還是處于發展階段的高新技術產品,競爭優勢指數的改善都有所遲滯。 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與要素稟賦、教育科技水平、匯率等因素密切相關。對于我國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結構而言,人口撫養比、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人民幣匯率等變量具有較為顯著的解釋意義。從發展趨勢看,未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將繼續發生變動,到2030年,我國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很可能繼續上升,常規情形下該比重將達到64.4%.激進和保守情形下分別可能達到57.1%和71.9%。 中國單位出口中增加值含量較低,特別是加工出口對中國增加值的拉動作用尤為微弱。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較,我國出口的增加值成分明顯偏低.離貿易強國還有較大差距。但是21世紀以來,中國的出口增加值率逐步上升.出口結構趨于優化。鑒于當前加工貿易出口占比正在不斷縮小,以及我國科技、資金實力的增強,未來我國出口增加值率有望繼續提高。 中國應繼續充分重視出口的經濟增長意義,在改善結構和效益的基礎上鞏固外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發揮貿易比較優勢,提升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全球競爭力,鼓勵企業出口從傳統的生產成本優勢向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新優勢轉化。促進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互動,推動進口與出口的協調發展,加快發展服務貿易。培育向價值鏈兩端延伸的國際競爭優勢,在鞏固“中國制造”、“中國加工”地位的同時.重點推動“中國營銷”和“中國創造”。完善開放型經濟發展環境,統籌推進多邊、雙邊和區域次區域合作,以堅持核心利益、交換邊緣利益為原則.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爭取早日在“牽一發而動全身”、具備戰略意義的雙邊經貿談判中取得突破。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動研究 內容簡介
中國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0以后.經濟日益融入全球生產貿易體系,外貿依存度顯著提升,貿易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本書以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為研究對象(未包括港澳臺地區),除個別章節外,研究時間界限為2001~2012年,具體研究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中國商品出口市場結構的狀況和演進過程;二是中國出口商品的比較優勢變動情況:三是中國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因素以及變動趨勢;四是中國出l3商品結構的優化程度.研究商品出口所帶來的增加值收益。 實證研究結果顯示,21世紀以來中國出口商品總體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出口HH指數逐步上升,出口產品的集中度有所提升。初級產品的出口金額比重逐步下降,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金額比重上升.如今中國已經是典型的工業出l:7大國。分行業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中國出口規模中的比重*大,但出l3增速相對*慢。資本密集型產業曲口規模比重*小,但出口增速相對*快。我國處于比較劣勢地位的出口產品集中在初級產品、部分化學產品及高技術產品,處于比較優勢地位的出口產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及部分高技術產品。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呈現緩慢回落態勢,但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我國出口比較優勢*為顯著的類別。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品的顯性比較優勢指數有所上升,但在全球主要經濟體競爭中仍難以占據優勢。以金融危機為標志,我國的商品出口競爭優勢出現了“拐點”,無論是居于比較優勢地位的紡織品.還是處于發展階段的高新技術產品,競爭優勢指數的改善都有所遲滯。 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與要素稟賦、教育科技水平、匯率等因素密切相關。對于我國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結構而言,人口撫養比、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人民幣匯率等變量具有較為顯著的解釋意義。從發展趨勢看,未來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將繼續發生變動,到2030年,我國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很可能繼續上升,常規情形下該比重將達到64.4%.激進和保守情形下分別可能達到57.1%和71.9%。 中國單位出口中增加值含量較低,特別是加工出口對中國增加值的拉動作用尤為微弱。與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較,我國出口的增加值成分明顯偏低.離貿易強國還有較大差距。但是21世紀以來,中國的出口增加值率逐步上升.出口結構趨于優化。鑒于當前加工貿易出口占比正在不斷縮小,以及我國科技、資金實力的增強,未來我國出口增加值率有望繼續提高。 中國應繼續充分重視出口的經濟增長意義,在改善結構和效益的基礎上鞏固外需.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發揮貿易比較優勢,提升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的全球競爭力,鼓勵企業出口從傳統的生產成本優勢向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新優勢轉化。促進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互動,推動進口與出口的協調發展,加快發展服務貿易。培育向價值鏈兩端延伸的國際競爭優勢,在鞏固“中國制造”、“中國加工”地位的同時.重點推動“中國營銷”和“中國創造”。完善開放型經濟發展環境,統籌推進多邊、雙邊和區域次區域合作,以堅持核心利益、交換邊緣利益為原則.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爭取早日在“牽一發而動全身”、具備戰略意義的雙邊經貿談判中取得突破。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動研究 目錄
**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研究目的和意義
第三節 國內外文獻綜述
一、出口商品結構的分類標準
二、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動趨勢
三、出口商品結構的影響因素文獻綜述
四、出口結構優化相關文獻綜述
五、相關界定
第二章 出口商品結構的理論基礎
**節 重商主義貿易理論
一、重商主義貿易理論的主要內容
二、重商主義學派的思想貢獻
三、重商主義學派的當代影響
第二節 古典貿易理論
一、絕對優勢理論
二、比較優勢理論
第三節 現代貿易理論
一、h一0模型的主要內容
二、要素稟賦理論的完善及影響
三、里昂惕夫之謎
第四節 新貿易理論
一、規模經濟理論
二、新要素貿易理論
三、競爭優勢理論
第三章 21世紀以來中國出口商品結構演進
**節 21世紀中國商品出口增長情況
第二節 中國商品出口行業結構分析
一、21世紀以來出口商品結構變動情況
二、中國初級產品出口結構分析
三、中國工業制成品出口結構分析
四、重點出口種類結構分析
五、中國出口商品結構集中度分析
六、小結
第三節 中國出口產品結構分析
一、21世紀以來中國各類產品出口增長情況
二、機電產品出口結構分析
三、紡織品出口商品結構分析
四、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結構分析
五、小結
第四節 中國出口商品貿易方式結構分析
一、一般貿易方式出口結構分析
二、加工貿易方式出口結構情況
三、小結
第四章 中國出口商品比較優勢變動分析
**節 中國出口商品顯性比較優勢分析
一、中國出口商品比較優勢變動分析
二、初級產品比較優勢變動情況
三、工業制成品比較優勢變動情況
……
第五章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影響因素及預測
第六章 中國商品出口增加值結構變動研究
第七章 結論及政策建議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變動研究 作者簡介
韓曉東,1983年生,河南周口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現供職于國家商務部政策研究室,長期從事宏觀經濟、國際貿易、金融投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各類學術期刊及財經媒體發表文章數百篇,參與完成國家級重點研究課題十幾項。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經典常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