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807263
- 條形碼:9787515807263 ; 978-7-5158-0726-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 本書特色
喝茶,是生活中的美好感受,也是一種雅致的生活藝術。華人喜歡喝茶,英國人每天喝好幾次茶,日本人更將品茶提升到一種藝術的境界。其實,隨著華人的播遷和文化傳播,喝茶的文化已經傳布到全世界。許玉蓮老師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漳州等地傳授茶道,即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茶鐸八音》為茶文化發展的觀念與思想提供了許多正確的方向,如**音(篇)的茶道觀念,許玉蓮要茶道老師們親自泡茶、奉茶,不要只是叫學生或員工代勞。第二音的茶文化復興,許玉蓮提出了新茶文化區不要只是沿用先民帶來的方式,要從現在生活的時空中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茶文化。第三音的泡茶,許老師直接指出許多所謂的風格差異實際上是做法的錯誤。第四音的品茶,許老師踏出了茶湯市場的**步,親自將泡茶與茶湯有償地賣給消費者。第五音的器物,許老師認真地做實驗,將各種茶具材質與茶湯的關系告訴我們。第六音的茶會,許老師親自到各國家、各族群舉辦各類型的茶會,利用茶會傳授茶道,了解他們在茶文化上的誤區并給予調整補充。第七音的推廣,作者提醒我們要賣茶給買者喝,不要只是賣茶給買者投資。第八音的品茗館,作者直接提出品茗館要以個人工作室的方式經營,不要落入罐頭式生產的行列,否則很快就會喪失它的生命力。每一音都敲得很準很重。茶文化的八音就有如聲界的八音,帶出了音樂的秩序與創作。
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 內容簡介
專家精心寫作。馬來西亞茶文化領軍人物、茶文化復興旗手許玉蓮三十年茶經驗的沉淀與總結。
眾多名人推薦。福建漳州科技學院茶文化系創系主任蔡榮章、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編輯方鵬程等鼎立推薦。
內容實用。本書從基礎入手,教給我們如何挑選、沖泡茶葉,一掃初學者的困惑以及很多謬傳。茶文化不是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它有自己的門道與說法,讀者不再云里霧里,眼睛看到,手就能做到。
海外讀者熱贊。繁體版屢創文化類圖書銷售奇跡,讀者好評如潮,港臺、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文化媒體報道不斷。
同系列前兩本《茶味的初相》《茶21席》都是暢銷精品。
簡體字版比臺灣原版增配50余幅插圖,皆為作者親選。全彩印刷,制作
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 目錄
推薦序 那個時代,那杯茶
推薦序 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
自序 我的茶文化辨識系統
篇一 茶道觀念
茶道藝術家的圣戰
泡茶的藝術美
品茗的藝術美
茶湯的藝術美
賞茶的藝術美
茶具上的標簽可去可留
茶道無正式與非正式之分
茶席茶會需要音樂陪襯嗎
茶道作品要說自己的話
茶席與音樂的關系
茶法的真義
誰來泡茶的重要性
喝茶慢的必要
茶席上要有茶食嗎
茶與人、地、物關系
茶與人、地、物感應
茶湯是茶葉新生命
茶道老師必須親自泡茶奉茶喝茶
喝茶為何要會泡茶
要喝“好茶”
泡茶者資格檢驗表
我的珍茶一定要找他泡
等就等吧
茶會自備品杯使用說明
奉茶的原則
茶道藝術與茶道科學
自在品味
茶食與品茗間的爭議
花、茶、具與茶道的距離
隨性不同于自在,
篇二 茶文化復興
泡茶者該有什么表情
辦中學生茶藝生活營聚焦在哪里
馬來西亞茶道在哪里
現在時空的茶文化要穿什么服飾來泡茶
茶文化復興初期十年的茶館
錯過茶文化復興的茶館
馬來西亞茶文化復興的快速發展
馬來西亞茶文化的誕生
盡是吃東西的茶館
杭州茶館見聞記與觀后感
他們為什么要學茶
為馬來西亞的茶文化復興記下一筆
穿自己的茶衣
是壞習慣不是傳統茶文化
如何讓陌生人進入喝茶領域
您不知道他們是怎么看待茶的
茶道藝術展演應如何安排
別低估了茶友的能力
我對自己負責
“創新”不一定是好的“創作”
篇三 泡茶
泡茶新舊觀念
茶葉不骯臟
**泡就把茶泡好
溫潤泡也不在普洱茶運用
茶葉不能捏碎沖泡
泡茶的繁與簡、難與易
老茶不必溫潤泡
如何看待老六堡的陳放昧
初學者如何學泡茶
浸久一點與浸快一些
撿起打翻了的茶
沖泡茶之碎片
不舒服時要“喝對”茶
不同人泡的茶有不同效果
風格各異還是風格有誤
茶杯衛生的處理
泡茶者的投入與感染。
泡茶者調整茶昧后再奉茶之談
這么多人的泡茶練習怎么辦
你泡茶我學功夫
怎樣叫做把茶“泡好”了
篇四 品茶
品味茶的相、色香昧與渣
團揉茶的風格與享用
新舊佛手茶的欣賞
思念老焙火烏龍茶
傳統型、熟香型及清香型鐵觀音之別
茶的好壞我知道
將龍井放成老茶
新老茶的欣賞
為什么要開一堂課叫“品老茶研習班”
篇五 器物
泡茶可使用不同茶器
選泡茶器的真義
紫砂壺牽強附會的說法
這樣那樣的壺泡茶特別好喝嗎
茶具與泡茶品茗的關系
杯子質地與品茗關系之測試報告
篇六 茶會
茶道表演的現代精神
龍井品茗會
無我茶會之抽簽談
“品茗茶會”商品化的過程
無我茶會之茶席、泡茶談
普洱六堡水仙茶會記
招待老師喝茶的錯誤實例
篇七 推廣
時髦觀音茶的弊病
茶商品是茶文化與茶的結合
茶企業設宴不喝茶
餐廳供應茶水的新方向
茶的香昧怎么說
茶葉產品說明的編寫
茶葉產品說明的培訓手冊
制茶、賣茶也要會泡茶喝茶
賣茶從業員需要具備資格嗎
檳城茶會記
是茶會活動還是品茗商品
買茶來喝與買茶投資
發展茶文化沒茶泡
篇八 品茗館
泡茶師在職場的地位
泡茶藝術家
泡茶師掌席時的工作
茶譜的規劃
泡茶師的道場
為新年茶會規劃的茶譜
為敏感體質茶友規劃的茶譜
給孤獨長者的茶譜規劃
誰上品茗館喝茶
品茗館營運法則
“老茶品茗館”開張
“老茶品茗館”泡茶席設置
現在開設品茗館的時代性意義
三十年從茶藝館到了品茗館
我們急切需要的品茗館
簡體字版后記
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 相關資料
《茶味的初相》姐妹書,臺灣商務印書館年度文化精品,總編輯方鵬程鼎立推薦!
最容易學習掌握的識茶、泡茶、喝茶、茶藝鑒賞方法,海外著名茶人悉心授課,暢銷港臺東南亞,輕松領悟茶人氣質,讀完就能學會,節省5萬元學茶費用,濃縮10年泡茶功夫。
茶鐸八音-茶文化復興之聲 作者簡介
許玉蓮,馬來西亞紫藤文化企業集團茶藝學習中心主任,馬來西亞國民大學分校宿舍村、吉隆坡慈濟大學社會教育推廣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等學校茶藝顧問。中國《海峽茶道》《問道?中國茶》,馬來西亞《光明日報》專欄作者。文字清新優美,茶學造詣深厚,多年來四處舉辦茶會與茶學講座,頗受歡迎。
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張錦忠這樣描述阿許(許玉蓮):上一個世紀七十年代中葉,八打靈再也二一七路臨接鄧普勒路的地段,為姚拓與他那群南來文人伙伴的友聯文化機構所在,也是許多人的“學報時代”記憶所系之處。學報社棲身二一七路十號里頭一間小小的辦公室,可容五六張辦公桌。從一九七六年底到一九八一年初,我在那里編編寫寫,度過了四年多的文青歲月,也在那里認識了許多學報的讀者、作者,其中一位就是許玉蓮,我們那時都叫她“阿許”。
初識阿許時她是學報讀者,年輕,剛中學畢業的樣子。現在很難想象,在那個沒有電郵的時代,讀者,尤其是年輕的小讀者,是如何每周或每雙周讀完雜志后熱情地給編者寫信訴說心情,或路過都門時到二一七路十號學報社小坐半日,跟我們一塊在早慧媽媽張羅的食堂喝杯熱乎乎的奶茶,或在工廠門口路邊相思樹(還是青龍木?)下吃一碟流動攤販的豬腸粉。阿許就是這樣的一位學報讀者。阿許的寫作才華可能是我的編輯伙伴黃學海發掘的。有一陣子她跟韻兒應學海之邀在學報寫專欄《許韻航》。兩人文筆辛辣犀利,頗有亦舒風格,比亦舒多些憤怒。
一九八三年七月,莊若到學報社當小編輯,阿許的專欄猶在,顯然叫好也叫座,否則不會那么持久。一九八五年夏我大學畢業返馬,二一七路十號還是友聯文化機構,路邊的相思樹(還是青龍木?)依然林立,但學報早已停刊。阿許到紐約。后從紐約返馬后,先是在怡保紫藤展開她的茶人生涯,后來到吉隆坡紫藤擔任茶道老師,近十來年更執掌紫藤的茶藝學習中心主任講師等職,推廣茶藝不遺余力,茶藝功夫已有如老茶般芬甘厚醇。是的,時過滄桑,學報時代那杯茶涼了?墒侨松桊^并不是只有一杯茶,或只有六安茶。人走茶涼之后,想喝茶,等爐上的水燒開了,就再沏一壺茶吧。沒有六安瓜片,沏一壺白毫烏龍又何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