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耽慢之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807409
- 條形碼:9787515807409 ; 978-7-5158-074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耽慢之人 本書特色
“耽慢”,是擔心太慢嗎?作者解釋說,是效仿古代優雅文人的“遲延緩慢、隨意適性”。自我緩慢,是生活閑適,不慌不忙,或稱“自慢”,但在日文的解釋,則是“形容自己*拿手、*有把握、*專長的事”(根據何飛鵬先生的《自慢》解釋)。是否因為慢工出細活,就把鐵杵磨成繡花針,成為*拿手的絕活?古代文人,過的是一種優美的人文生活。吟詩作對,文章寫意,詩畫言志,文人往來,以文會友,坦誠相處,“我醉欲眠卿可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田園將蕪胡不歸”,這是何等開闊自在的胸懷?現代人是不是也可以過著優雅的人文生活?當然可以。 工作是為了耽慢生活于都市,有多長時間未曾好好靜心喝一杯茶?茶可使人生起很大的轉變。從一杯沖來熬夜牛飲的茶,到安靜地坐下來,好好泡茶、好好喝茶、體會茶味。有茶的地方,就是我們靜心的空間。心靜下來以后,才喝得出其中淡苦甘醇的滋味;如此飲才對得起天地山川生養,茶農辛勤焙制的一葉一華;退散人浮于世的俗慮與紛擾,得以沉緩幽深,體會美好的事物。 同樣生活在現代都市中的“老文化人”邵淑芬,古樂、茶道、茶瓷,件件在行。她認為,每件都需要“慢性”來進行、積極去從事的興趣,都轉化為生活的底蘊和品味。這就是生活的況味。 和作者一樣,我們喜歡古物,并非因為知道東西老,有價值,所以喜歡,而是先喜歡、漸漸了解、接近之后,才明白這就是所謂的古董。古物的皮殼、色澤、斑駁,不喜歡的人會覺得老舊黯沉,在我眼里變成了古色古香,耐看得很。從古琴到一切古器物,我們喜歡那份老味道。茶與樂,應該都來自內在的需要,安頓身心,豐富性靈,或者很單純地,純粹讓活著這件事閑逸而不無聊。 從國樂領域,她一步一步鉆探中華文化的底蘊,由樂而器而茶,忠于中國人文精神的體悟。雖她謙稱一切耽慢悠游所致,但我們深知藝術文化的耕耘,非在一朝一夕,而是一條漫漫長路,是終生的信念與堅持。在“人澹如菊茶書院”學茶十年,深知從水質、茶器、份量、水溫、出湯時間、送茶方式、到茶席的設計,樣樣都是學問。 聽國樂家邵淑芬,用極富韻味的敘述和優美的圖片,娓娓道來她一路耽游的精彩故事。本文*后還紀錄了她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省的亞維儂戲劇藝術節,進行多場中華傳統古樂伴奏的感受,同樣耽慢有滋味,這正是“文化“的意義。 有好茶配好瓷,古樂配好書,讓人好好地,慢下腳步,靜下心來,沏一壺茶吧。
耽慢之人 內容簡介
倡導都市生活新理念:做自己*拿手、*有把握、*專長的事,隨意適性、不慌不忙地在都市中享受生活。 入選港臺“2013年度精品圖書前100名薦書”名單 國樂、茶界、文化界大師聯袂推薦 董榕森(臺灣“國樂之父”)、李曙韻(“人澹如菊茶書院”創立人)、古武南(新竹縣北埔鄉「創意茶席」原創者)、張清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方鵬程(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編輯) 同系列《茶味的初相》《茶21席》暢銷海內外。
耽慢之人 目錄
自序
推薦序 文化不在一朝一夕
推薦序 優雅的人文生活
“耽”之章
耽慢之人
踏上國樂的門檻
十九歲的打鼓“姥”
“同期”與“票房”
琴與書: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樂”之章
打擊樂和鑼鼓樂
一方風土一方人
西安鼓樂
新疆手鼓
潮州鑼鼓
土家族打溜子
蘇南十番鑼鼓
“器”之章
古器物,越陳越香
初試古董買賣
從古董到新瓷
“玩物尚置”,茶味相倚
人生功課轉向
玉瓷潤心,“敦睦窯”
“茶”之章
學茶之始
初任事茶人
茶與樂
我的自在茶
“慢”之章
在亞維儂
傳統是奢侈品?
慢的生活美學
悠游于古
附錄一:昆曲劇團相關資料
水磨曲集昆劇團
蘭庭昆劇團
臺北昆曲研習社
附錄二:琴苑相關資料
百樂琴苑
等閑琴館
中華古琴學會——臺北琴道館
耽慢之人 相關資料
能夠靜靜地,深入地品嘗一盅茶,您才能夠跳脫人浮于世的煩瑣,感受到生活的況味。
就像用好茶好水、優雅的白瓷,沏的一壺好茶;配上空靈的古樂,布置的一套茶席。茶過三巡,點到即止,卻令人回味再三,心明意暢,甚至興起同樣“習古”、“耽慢”的興趣,這就是本書的魅力所在。
如果您愛好古樂,仰慕古物,喜好茶道,有一副懷古的“老靈魂”,抑或你是一個愿意靜心、或者渴望靜心之人,那么這是一本會讓您愛不釋手,靜心賞讀的小書。
耽慢之人 作者簡介
邵淑芬,著名國樂大師、茶文化研習者。有一副“老靈魂”的邵淑芬,出生于臺灣高雄眷村,從小就莫名愛上國樂,中學加入國樂社,無師自通考上藝專,投入鑼鼓樂的鉆研,成為臺灣第一位習國樂「板鼓」的女性鑼鼓師。十八、九歲時,她因一路旁聽南懷瑾大師講國學,又在藝專畢業后轉興插考中文系,同時拜入古琴名家張清治門下研習古琴。從臺灣國立藝專國樂科畢業后,先后在東吳大學中文系、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學習。曾擔任各類大中院校“國樂團”教師,《華夏之音》電臺節目制作人兼主持人、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講師。著有《實用民族管弦樂器手冊》(與徐俊萍合著,2003年11月)、《十番鑼鼓研究:以蘇州十番班為例》(2000年7月)、《中國傳統記譜法:古琴減字譜、昆曲工尺譜、鑼鼓經譜》(與施德玉、游麗玉合著,1998年6月)。 她對中國鄉野田野調查民間打擊樂譜有精深造詣,從西安古樂到新疆手鼓、潮州鑼鼓、甚至土家族的「打溜子」、蘇南的十番鑼鼓;第一手紀錄了少數民族留傳千年的鑼鼓譜。 邵淑芬因好古,進入古董收藏,也結識了從事古董業的夫婿林敦睦。研習美術出身的林先生,轉業制作瓷器,到大陸的江西景德鎮落腳燒瓷。與夫婿開始燒制靈動雅致的手繪白瓷,從景德鎮轉到福建德化縣,慢研出德化窯的浮雕白瓷、精美的釉中彩,為行家最愛的逸品。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