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927-1937-復而不興:戰前江蘇省保甲制度研究-二十世紀之中國-鄉村與城市社會的歷史變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083290
- 條形碼:9787203083290 ; 978-7-203-08329-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27-1937-復而不興:戰前江蘇省保甲制度研究-二十世紀之中國-鄉村與城市社會的歷史變遷 本書特色
《復而不興:戰前江蘇省保甲制度研究(1927~1937)》以戰前江蘇省保甲制度為研究對象,運用政治學、社會學、政治地理學等方法和理論,揭示了政府、紳士和農民三者在保甲實施過程中的互動關系,并從時間和區域的比較視野中討論了江蘇保甲的特殊性,考察了國民黨政權在其統治核心地區改造鄉村政治的實踐及影響,體現了宏觀與微觀、橫向與縱向、中心與邊緣等多維度的有機統一。不僅對民國保甲制度研究的新范式提供7理性思考,也對當今中國農村基層政權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1927-1937-復而不興:戰前江蘇省保甲制度研究-二十世紀之中國-鄉村與城市社會的歷史變遷 內容簡介
《復而不興:戰前江蘇省保甲制度研究(1927-1937)》內容包括:江蘇保甲的施政綱要、節制度設計、孫中山、蔣介石與民國保甲復興的關系、江蘇保甲實施的特殊性、自治型保甲設計的意義、保甲督導人員的職責、保甲組織人員的職責、分區推行、按步實施、保甲綱要的實施、編查時期的活動等。
1927-1937-復而不興:戰前江蘇省保甲制度研究-二十世紀之中國-鄉村與城市社會的歷史變遷 目錄
一、研究意義
二、學術回顧
三、研究資料
四、研究思路
**章 農村社會的失控與江蘇保甲的嬗變
**節 社會背景
一、農村經濟的破產
二、圩寨林立的地方政治
三、匪患、煙毒與訟風
四、中共的挑戰
第二節 江蘇保甲的歷史演變
一、清末、北洋政府時期的地方自治(1908-1927)
二、“南京十年”的江蘇保甲制度(1927-1937)
三、戰爭時期的江蘇保甲制度(1937-1949)
小結
第二章 江蘇保甲的施政綱要
**節 制度設計
一、孫中山、蔣介石與民國保甲復興的關系
二、江蘇保甲實施的特殊性
三、自治型保甲設計的意義
第二節 人事要求
一、保甲督導人員的職責
二、保甲組織人員的職責
第三節 實施步驟
一、分區推行
二、按步實施
小結
第三章 保甲綱要的實施
**節 編查時期的活動
一、“灌輸以保甲知識”:擴大保甲宣傳
二、視導與獎懲
第二節 訓練鄉鎮保甲長
一、精神訓練
二、軍事訓練
三、知識訓練
四、訓練效果
第三節 整理保甲
一、戶口總復查
二、全面整理
……
第四章 幕后與臺前:士紳與保甲
第五章 沖突與合作:農民與保甲
余論無序與有序:保甲與鄉村社會控制
參考文獻
后記
1927-1937-復而不興:戰前江蘇省保甲制度研究-二十世紀之中國-鄉村與城市社會的歷史變遷 節選
早在國民政府實行新縣制前,各省的區鄉行政體制尚存在著三種模式。**種模式是以山東、山西為代表的村制,這兩個省并沒有編制保甲;第二種模式是以豫、鄂、皖等“剿匪區”為代表的自衛型保甲制度,其分布區域有10個省,區以下設有聯保一級組織,并無鄉鎮一級組織;第三種模式即以江蘇為代表的自治型保甲制度,其分布區域有9個省,區以下保留了鄉鎮組織,不設聯保組織。②1939年,國民政府頒布了《縣各級自治綱要》,推行“新縣制”,基本上采納了以江蘇為代表的自治型保甲制度模式。新縣制規定了縣與鄉鎮兩級的地方自治,以保甲組織來推行廣泛的地方建設事務,這使得保甲從單純的自衛組織演變為自治組織。自此,保甲與自治開始全面融合。③
第二,江蘇省自治型保甲的這種設計,加速了自上而下政令的傳達,卻造成了政府官員將保甲視為“萬能工具”的傾向。在保甲被作為“萬能工具”的影響下,濫用保甲的現象無法避免,這反過來加重了鄉鎮保甲長的負擔,阻礙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在國民黨當局看來,“自治為體,保甲為用”是一種合理的設計,即以政府主導的保甲組織來推行各項社會建設,從而推進地方自治。不過,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有為”政治,卻使得這個自治事務的邊界日益擴大,更使保甲組織日益行政化,淪為政令推行的工具。國民黨執政之后,崇尚“有為”政治,希望一改“消極”為“積極”。于是,縣級行政組織的規模不斷擴大,政府職能不斷擴張,各項行政事務增多。據1930年奉賢縣施政報告所載,該縣施政分為內務、司法、區政、財政、公安、教育、建設、農業、工商業和社會等十大項,其中每項下又分若干小項,共計72項。④同一時期漣水縣的施政計劃則達到了171項,可謂事無巨細,應有盡有。①據學者王奇生的研究,清朝一縣知事所處理的事務尚不過30項,而國民政府時期的縣長要處理事務(如民政、財政、教育、司法、建設和衛生等)竟達170余項。②國民政府時期縣政府所處理事務之繁雜,令傳統的縣政府望塵莫及。1933年,陳果夫主政江蘇以后,更加注重“有為”政治,他積極推動地方各項建設,期望江蘇成為全國“模范省”。陳認為,那些動輒借口經費匱乏而尸位的主政者是要不得的,因為這些主政者無異于推卸自己的政治責任,“其究其極乃足以誤國而召亡”。相反,主政者應當將“民生利害休戚,宜若疾痛之在躬”,必須擔負其領導急進的責任。③如他所說,“我們在江蘇服務,只是誠意為江蘇謀福利,未嘗有名利心……四年之間,上下融洽,皆以事業為目標”,“故建設事業得從容依據理想,逐步推行盡利”。④
受到“有為”政治的影響,江蘇省當局對保甲組織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不斷利用保甲推動各項社會建設。*早關于保甲的運用是防治盜匪,“如蘇北之徐淮海等地,匪風素熾,去年青紗帳起,閭閻均能安堵,尤以淮陰區自前次舉行剿匪后,地方安謐,實近年所罕見。保甲運用之效,于此可見大端。”⑤隨后,江蘇省便將保甲用于征工浚河、土地陳報和強迫識字教育等事務,江蘇省縣一些官員傾向于將保甲當成“萬能的工具”。如江蘇省民政廳廳長余井塘所說:“保甲是一種方法,組織民眾的方法,借以達到改善民眾生活的一種方法。有了保甲,我們可以推進民眾需要的一切。它是推行政令的工具,辦理征工浚河,征工筑路也好,土地陳報也好,肅清盜匪,無一不可借重保甲。”
……
1927-1937-復而不興:戰前江蘇省保甲制度研究-二十世紀之中國-鄉村與城市社會的歷史變遷 相關資料
叢書將中國二十世紀的社會變遷進行了一個系統梳理,反映了現代化與城市化的社會潮流、城鄉的分離化,以及所產生的社會認同危機、城鄉失衡的擴大等問題。這些問題的研究對我們了解目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從中我們可以了解怎樣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從傳統生活向現代生活方式的演變,從而全面展示二十世紀中國社會歷史的變遷,這成為本叢書最重要的特點。本叢書的研究視野、理念與方法,均具有前沿性,是難得的有相當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學術成果。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歷史系教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員 王笛
鄉村變遷和城市發展,是二十世紀中國社會變遷的兩翼,歸結為城鄉關系。學界的現有研究,或關注鄉村變遷,或聚焦城市發展,而將兩者結合起來,從城鄉關系的統合視野進行研究的成果,仍然不夠充分。因此,這套叢書的出版,具有選題的開拓性。
叢書主持入對于研究主題的設定能夠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獨辟蹊徑,關注中國鄉村與城市社會歷史變遷在中國由傳統而現代的轉型過程中的獨特走向,即由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逆轉為城鄉背離化發展態勢及其間的利弊得失,從而使該研究在注重歷史性的基礎上,還具有強烈的現實觀照。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 汪朝光
無論是城市化進程還是現代化進程,從根本上來說,其實就是一個鄉村社會變遷的過程——從農業社會轉變為工業社會、從農耕文明轉變為城市文明的過程。所以,不關注城鄉關系變化的這一本質,將城市化歷史與鄉村史研究割裂開來,是無法深刻揭示中國城鄉變遷問題的真正歷史底蘊的,也是不能將中國社會史的研究繼續引向深入的。故此,本叢書不僅是對學術研究薄弱環節的重大彌補,而且對于推進學科發展亦有重要意義。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 李帆
1927-1937-復而不興:戰前江蘇省保甲制度研究-二十世紀之中國-鄉村與城市社會的歷史變遷 作者簡介
楊紅運,1984年出生,河南南陽人。2012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天津外國語大學思政部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二十世紀以來中國農村社會變遷、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等,曾在《晉陽學刊》、《蘭州學刊》、《貴州大學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史學評論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