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新大學的崛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4175571
- 條形碼:9787504175571 ; 978-7-5041-7557-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新大學的崛起 本書特色
柳友榮編著的這本《中國新大學的崛起》采用了比較研究和實證研究的方法。該書比較了英國的新大學、美國的州立大學、20世紀80年代在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陸續辦起的一批新生“大學”,以及大眾化背景下產生的這些中國“新大學”,并對120所中國“新大學”展開實證調查研究,得到了許多寶貴的**手資料。通過對文獻、數據的分析研究,該書有說服力地說明,中國“新大學”需要在外延式發展的基礎上,完成華麗轉身,尋求內涵式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新大學的崛起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新大學”如何界定、“新大學”產生和崛起的原因、“應用型本科教育”概念的內涵和特征、發展良好的“新大學”所具備的特征等問題,從與英國新大學及美國贈地學院的比較,對合肥學院、行知聯盟的個案分析,以及對120所“新大學”的調查研究中探討中國“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和戰略框架。本書認為,中國“新大學”在應用型高等教育的發展道路上,先天具有在教育模式、師資隊伍等方面的“排異反應”; “新大學”區別于傳統精英教育模式的根本所在是改變學科導向型的課程設置為專業導向型,必須高度重視“雙能型”的師資隊伍建設;辦學定位地方化、培養目標應用化、課程設置職業化、課程組織模塊化等等,是“新大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框架包括宏觀戰略、中觀方略、微觀策略三個層面。
中國新大學的崛起 目錄
**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第二節 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
二、新建本科院校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
四、“新大學”
第三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一、國外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研究狀況
二、國內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研究綜述
第四節 研究設計及創新點
一、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內容、結構和創新點
**章 導論
**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第二節 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
二、新建本科院校
三、應用型本科院校
四、“新大學”
第三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一、國外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研究狀況
二、國內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研究綜述
第四節 研究設計及創新點
一、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內容、結構和創新點
第二章 “新大學”發展的基礎理論
**節 可持續發展理論析解
一、“發展觀”的歷史演進脈絡
……
第三章 “新大學”的產生
第四章 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的國際經驗
第五章 “新大學”個案研究
第六章 “新大學”可持續發展的實證研究
第七章 發展良好的“新大學”實證分析
第八章 影響“新大學”發展的因素分析
第九章 “新大學”可持續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中國新大學的崛起 作者簡介
柳友榮,男,1966年生。池州學院教授,教育學博士。安徽省“模范教師”、安徽省高等院校“教學名師”、安徽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淮北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安慶師范學院、合肥師范學院兼職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教育與發展心理學。
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心理學報》《心理科學》《自然辯證法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論文被《新華文摘》《人大復印資料》多次轉載。編(著)學術著作、教材等11部;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國家體育總局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安徽省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項目等國家及省部級課題10余項。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