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超文本文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27506
- 條形碼:9787516127506 ; 978-7-5161-275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超文本文學研究 本書特色
《超文本文學研究》由韓模永著,本書力圖把超文本文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對象加以研究,主要集中于超文本文學的本體特征和新變轉換兩大方面。探析其本體特征時,分別從存在形態、美學特征和特異面貌三個*核心的層面人手,同時注重考察它與傳統文學的關聯,以防落入“空中樓閣”式的空洞說理。在此基礎上,進而分析其對傳統文學的變革和超越,一方面,它對“四要素”本身及其內部結構進行了重塑和變革;另一方面,在數字媒介語境下,“四要素”的外延也可能需要相應地拓展,甚至文學由“四要素”走向“五要素”,即媒介的新生,從而帶來一種新的文學研究范式的轉換。文章*后對文學未來進行了展望,我們認為超文本文學由于其載體和本身的局限,注定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文學,它將與固有其優勢的傳統文學一道,共同構筑異彩紛呈的文學世界。本書便是在上述的思路和觀念下展開具體探究的,前三章主要集中于超文學文學的本體探討,后兩章則著力于相對于傳統文學的新變轉換。
超文本文學研究 內容簡介
《超文本文學研究》主要從敘事學的角度講述的,文章認為超文本文學,作為一種舊有文學范式的突破,是對以線性方式傳遞知識的補充或不滿意,以及對人的思想的非相續性的肯定,超文本文學的多路徑、非線性和多結局主要在電子網絡世界種盛行。
超文本文學研究 目錄
摘要
緒論
**章新型文類:超文本文學的存在形態及紙媒追溯
**節超文本文學的定義及其概況
一 超文本源起及超文本文學的定義
二 新型文類:超文本文學概況
第二節超文本文學的存在形態及紙媒追溯
一文字造景型
二 多向型
三 互動型
四 多媒體型
第二章“超文本性”:超文本文學的美學特征與觀念會通
**節“超文本性”的美學特征
一 “無頁碼的書”:非線性的共時結構
二跨媒體:互文性的文本宇宙
三 “操控”:交互性的主體參與
四 “站的詩”:表演性的審美效應
第二節“超文本性”的觀念會通
一 隱喻的“網絡”:“超文本性”與西方后現代文學理論的會通處
二 “神思”、“游”與“道”:“超文本性”與中國傳統美學的關聯點
第三節“超文本性”的存在姿態
第三章作為“表演空間”的審美媒介:超文本文學的特異面貌與數字哲學
**節鏈接類型
一功能型鏈接
二修辭型鏈接
第二節節點特質
一物理特質:“無”與“未完成性”
二 存在特質:非物質性及文學效應
第三節結構模式
一存取形式:數據庫結構
二表現形態:網狀結構、層次性文本以及綜合立體結構
第四節數字哲學
第四章“機器詩意”:從傳統文學到超文本文學的新變軌跡
**節世界性質的轉變
第二節作者主體的消解
一 多重作者/合作者的出現
二 私人寫作與“團隊生產”的并置
三 “作者之死”與作者重生的混合
第三節作品存在的嬗變
一從靜態到動態
二從單層到多層
三 從書面語言到視覺語言
第四節閱讀模式的轉換
一“寫讀者”的誕生
二 從“翻山越嶺”到即時鏈接
三 “游牧式”閱讀體驗的生成
第五章“第二種意義上的文學”:從傳統文學到超文本文學的范式轉換
**節從“媒介優先論”到“媒介本體論”
第二節超文本文學的范式轉換和理論建構
一 以“四要素”為“批評理論的總趨向”的范式觀
二 以媒介為第五要素的范式觀
三 以超文本文學為對象的普遍范式觀
第三節“文學性”變遷及“第二種意義上的文學”
一“文學性”:文學本性與文學屬性
二 超文本“文學性”變遷:從審美的僭越到語言的僭越
三 “第二種意義上的文學”
結語文學之未來
一 物質性/真實感:電子文本的“阿喀琉斯之踵”
二超文本文學:未來文學的精彩一翼
參考文獻
后記
超文本文學研究 作者簡介
韓模永,男,1981年生,安徽六安人,東北財經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人文學院)教師,畢業于南京大學文學院,獲文藝學專業博士學位。 研究領域主要集中于文藝基本理論、超文本文學、媒介文化等方面,在《文藝理論研究》、《孔子研究》、《文學評論叢刊》、《北方論叢》、《理論學刊》等刊物上發表文章近30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一項,參與多項。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