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從卡夫卡到卡夫卡/(法)布朗肖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135095
- 條形碼:9787305135095 ; 978-7-305-13509-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卡夫卡到卡夫卡/(法)布朗肖 內容簡介
《布朗肖作品集:從卡夫卡到卡夫卡》匯集了13篇布朗肖論卡夫卡的文章。從卡夫卡開始,到卡夫卡結束,這是一部向文學大師卡夫卡致敬的書。卡夫卡對布朗肖的影響在布朗肖的著名文論《文學空間》里已經明顯地體現出來了。當寫作成為“祈禱的形式”,毫無疑問寫作是出自其他形式的,即使在我們這個不幸的世界的視景下,寫作已經停止成為作品,卡夫卡在寬恕的時刻認出了文學的追尋者,并且明白不應該再寫了——一個字也太多!卡夫卡想毀掉其作品,可能是因為他認為那必會倍增眾人的誤解。在此混沌的研讀過程里,我們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實際上,我們就是映射在某些殘篇、未盡作品之上,被所識與被所掩的部分光線,因而,總是更加加劇了那些作品的分裂,*后碎裂成細塵那般大小,如同總是與道德脫不了干系的遺作,在面對這類多半遭到長篇大論的評論所侵襲的寂靜之作,這類成為可以無限發表題材的未刊之作,這類淪為歷史注腳的永恒之作時,不得不捫心自問,是否卡夫卡自己,早就在輝煌的勝利中,預感到同等程度的災難。
從卡夫卡到卡夫卡/(法)布朗肖 目錄
文學及死亡權利(1947)
卡夫卡的閱讀(1943)
卡夫卡及文學(1949)
卡夫卡及作品的索求(1958)
滿意的死亡(1952)
卡夫卡及布侯(1954)
米蓮娜的失。1954)
說書之聲(1964)
木橋(1964)
定論(1959)
*終定論(1968)
從卡夫卡到卡夫卡/(法)布朗肖 節選
《布朗肖作品集:從卡夫卡到卡夫卡》:在書寫的過程里,他無法為了本身的可能性犧牲掉單純的一夜,因為作品除了活動于這類的夜晚①,除了流變為書寫者*富特異性的以及*遠離已被揭示之生存物的白晝,除了自顯于日常生存之中以外,別無他法。書寫者確實想要藉由書寫任務以便自我實現:然而,書寫的單純操作卻使其自身從其結果中被獨立出來。正是這樣使人聯想到瓦雷里。假設:假定書寫者把藝術視作純學問來鉆研,這個技巧就像是眾多方法中的獨門研究管道,即在眾多方法中唯一至今還未被寫下之物,現在被寫下了。然而,倘若想要實踐這個學問,則現實上檢證無法過濾它的這些尚未定論、漫天橫生并且籠罩在不可掌握之未來的無限多樣與牽連之中的結果的操作。而想要只關心于作品如何成形的書寫者,只能眼睜睜地任其才能消失于世界中,任其才能糾纏在歷史整體中;因為作品同時也在他以外之處產生,而隨即所有的嚴謹性(他刻意審慎操作、修飾詞藻)也會跟著瞬間被吸入那偶然性活動(寫作者既無法控制也無處觀察的)的把戲里。然則,他的驗證并非毫無意義:在書寫的過程中,他已經親身體驗到自己如同著作(travail)中的虛無,而在寫作完成之后,他察覺其作品同如某消逝之物。作品消逝,然而,消逝的此事實以持續消失(狀似一種本質與一種對歷史洪流的卷入)來使作品自我實現的運動維持著。在此檢證中,書寫者本身的目的不再是曇花一現的作品,而是創造性的否定威力(狀似匯集了嘗試書寫的個體的此作品和這個作品的真理以外),以及運動中的作品,并且因此得以肯定這個否定和超越的威力之作。這個嶄新的詞條[也即黑格爾所謂的此物件本身]在文學結構里扮演一個主要的角色。重點不在于其是否包含*多樣化的象征意涵:而是在作品之上的藝術、作品試圖再現的觀念、觀念于此模擬的這般世界(大寫)、匯集于創造力的價值、這個奮力的真理性;是這些全體(其皆早已潛藏于對象之中,以便降臨于作品之中)維持了使書寫者意欲顯露作品并且能夠從其作品中辨認作品自由的形態,本質和心靈真理①。此目的并非書寫者所定奪的,然而卻是其所成就的真理。因為此緣故,書寫者得以被視為公正,真誠的意識:真誠者。然而,當心哪:一旦使誠信介入文學,假象便已根植。在此情況下,壞信念得成真理,并且越是用道德或嚴肅的意圖強化它,便越確實把它帶往騙局與詐欺。文學確實是一種判準評斷,它藉由各種庸作前仆后繼地出版,而儼然成為它們的真理與它們所欠缺之處一樣,以便使它不斷地攀升其地位。而后呢?無論書寫者做或者沒做什么,他都必然會深陷一種永恒的誘惑與捉迷藏的刺激之中:包含書寫者刻意所為底下的,以及稱奇作品并非曇花一現之物,而是包含作品以及所有作品之精神的這種借口中,而他的真誠意愿便是從這二者之中幻化成訓誡與光環。受這個真誠意識驅使,認定有它守護著我們,便無所謂著作的潰敗:對真誠的意識而言,這樣成形的著作是徹底完善的,因為失敗乃著作的根本,它的消逝促使著作實現,因而真誠的意識在著作中歡愉著,因為失敗正是極致。然而,若因此著述甚至無法誕生,而僅是滯留于純虛無中又該如何呢?倘若如此,自然更好:寂靜、虛無正是這樣作為文學的根本,“此物件(大寫)本身”。書寫者確實一廂情愿地認定:其作品當中*珍貴的意義是保留給他個人的。因而作品的優劣與流傳千古與否并不重要。假使境況埋葬他的作品,則書寫者為此感到慶幸,因為他只為了否定境況而寫!
從卡夫卡到卡夫卡/(法)布朗肖 作者簡介
莫里·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法國著名作家、思想家,1907年生于索恩-盧瓦爾,2003年逝世于巴黎。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調,中年后不接受采訪與攝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影響了整個法國當代思想界,對法國許多大知識分子和大作家如喬治·巴塔耶、列維納斯、薩特、?、羅蘭·巴特、德里達等都影響深遠。潘怡帆,法國巴黎第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當代法國哲學與文學理論,著有《論書寫:莫里斯·布朗肖思想中那不可言明的問題》。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山海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