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當村上春樹遇上榮格:用心理學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與力量(八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17385
- 條形碼:9787559617385 ; 978-7-5596-1738-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村上春樹遇上榮格:用心理學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與力量(八品) 內容簡介
1、作者專業度高:河合俊雄為日本榮格心理分析大師,即將出任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IAAP)新一屆會長,多年從事心理學教學與研究,其著作被多國引進出版。
2、內容科學嚴謹,集心理學邏輯與文學鑒賞于一體:深入剖析夢、潛意識、自性、移情、現代意識,揭示村上春樹的小說迷人之處,以及村上作品反映的現代人心中的共鳴,通過文學作品來探索國人的心理,實現自我價值。
3、業界高度評價,專業人士鼎力推薦:王浩威、申荷永、呂旭亞、李孟潮等鼎力推薦。 為什么村上的小說如此迷人?他到底寫中了現代人心中的什么?
身為村上書迷的榮格心理學者河合俊雄,嘗試以心理學來探究這個問題。
河合俊雄說:“榮格心理療法的世界重視夢與意象,許多時候與現實或常識是不相同的。這和村上春樹所描繪的事物非常呼應。”而做為村上春樹的讀者,往往能經由流暢易讀的小說進入與現實不同的次元,觸碰到人們共同的基底而轉化自己,這或許就是其作品魅力所在。
河合俊雄以榮格派心理學與歷史視野,從故事和夢境內在的角度,解析《1Q84》《黑夜之后》《奇鳥行狀錄》等不同時期村上作品,并援引夏目漱石的作品等日本小說作為參照,步步推敲出《1Q84》跨越后現代性的精神內涵。
透過本書,你將在日本首席榮格心理分析師的詮釋中,發現日本一流小說家布局中的心靈厚度與力量!
當村上春樹遇上榮格:用心理學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與力量(八品) 目錄
推薦序1
推薦序2
作者序
**章
前言——故事與心理學
故事與異世界 002
故事與夢境 005
村上春樹與心理學 008
深入性閱讀——村上春樹與夢的釋義 011
《1Q84》的特殊性 015
村上春樹世界的變遷 018
故事的個性與兩義性 020
第二章
獨立傾向與現代意識
三種時間性 024
“十歲期” 028
心理學之“十歲期” 031
文學之“十歲期” 036
現代意識 040
個體意識解離與現代意識 043
父母及組織的特殊性 045
第三章
個體意識的解離與沖突
個體意識與現代意識的關聯 048
個體的孤立 051
個體的極端遭遇 056
個體對責任的逃避 060
身體是意識的歸屬點 063
個體的解離與世界的解離 065
后現代意識 067
第四章
后現代意識
《斯普特尼克戀人》與《天黑以后》 070
《三四郎》與《斯普特尼克戀人》 1——現代意識 072
《三四郎》與《斯普特尼克戀人》2——后現代意識 076
后現代意識之眾生相 079
村上春樹與當代意識 090
第五章
神話世界及其幻滅
前現代與后現代 094
前現代世界——“小人兒”與空氣蛹 097
水平關系與垂直關系 100
物之靈性的消亡 102
《奇鳥行狀錄》中的前現代世界及其消亡 105
神話世界的消亡 109
罪惡的前現代 111
妖魔化的前現代與現代意識 113
第六章
超越性的逆轉與婚姻的四位一體性
轉折點 116
殺意與愛意——前現代與后現代 118
浪漫愛情與歸屬感的缺失 121
虛無與承諾 123
神圣情侶 126
與超越性的交點——婚姻的四位一體性 129
《奇鳥行狀錄》中的另類四位一體性 134
第七章
凡人之愛與虛構之愛——心理學上的差異
超越性的陷阱 138
心理學上的差異——由神之愛演變為人之愛 140
人之愛——與現實的關聯性及排他性 144
人之愛的實現 148
村上春樹意識到心理學上的個體差異 152
愛情是為了逃避現實? 154
第八章
超越性的排除及其不徹底性
凡人之愛與超越性的排除 158
第三要素——孩子 160
神之子轉世 163
第三要素——牛河 166
欲望的三角形 170
第三者與超越性意識 173
超越性的不徹底性 176
第九章
存在的逆轉
始于人抑或始于神 180
前現代世界觀與當代世界觀 182
歸于地面 184
發現現實 186
非典型式家庭 188
發現個人經歷的《1Q84》 190
模擬性現實 193
靈魂中的現實 195
第十章
重回故事
被隱去的故事 200
儀式與故事 203
故事中的故事 206
故事的逆轉 210
故事的兩重性 214
后記 227
當村上春樹遇上榮格:用心理學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與力量(八品) 節選
浪漫愛情與歸屬點的缺失
青豆通過直接性關系及暴力來展現超越式的前現代感,而天吾則不同,雖然他的身世很離奇,但他卻選擇了一種溫和而疏離的生活方式。天吾從不與任何人發生聯系,始終保持一種超然獨立的態度。青豆與天吾的共同之處是他們都沒有伴侶,也沒有戀愛對象,而且從不輕易許諾。這種毫無歸屬的狀態正符合后現代意識的特征。《黑夜之后》將這種狀態及意外邂逅表現得*為淋漓盡致。
然而,《1Q84》的作品風格卻隨著故事的推進而逐漸發生了變化。例如,青豆對派給她暗殺任務的老婦人說過,“我有喜歡的人”,而且她還曾發誓要永遠愛著那個人(BOOK1,P402)。當她即將去暗殺“先驅”領袖時,曾想過“愛就是我的全部,我會永遠愛著那個十歲的少年。”(BOOK2,P113)。由此可知,青豆深愛的人就是十歲時的天吾。另一方面,天吾對青豆也是念念不忘,書中寫道,“在我心中,那個女孩從來不曾離去。”(BOOK2,P91)。盡管現實中的青豆與天吾是一種超然孤立的狀態,但他們心中卻藏著深深的愛意,而且這種愛意隨著故事發展而逐漸清晰起來。
這種深厚愛意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浪漫的愛情故事,不過從《1Q84》的前部分內容來看,個體并未表現出浪漫愛情式的積極態度。同時,這種愛情態度也代表了村上世界的現代意識。例如《斯普特尼克戀人》,故事中的“我”雖然愛著堇,卻不主動接近她,而是與自己學生的母親保持著性關系。由此可見,“我”對所愛之物缺乏一種積極、熱烈的態度。正是由于理想與現實的解離才導致主人公從一開始就放棄了對理想愛情的追求。
《1Q84》中青豆與天吾的關系也是如此。青豆告訴中野步自己曾在十歲時喜歡過一個男孩,但青豆既不去尋找男孩,同時還在與其他男人發生關系,這讓中野步感到十分驚訝。此時的青豆處于一種不可思議的碎片化狀態。同樣,天吾也處于這種狀態中。雖然他一直為小學時沒能跟青豆說話而后悔不已,但當兩人在街頭擦身而過時,他依舊沒能主動開口,“也許之后又要為這次的擦肩而過而深深懊悔了。”(BOOK2,P92)
現代意識的特點是個體的自我歸屬及對象認定都十分清晰,而極端后現代意識中的個體缺乏對自我及對象的歸屬感,青豆與天吾表現出的意識狀態恰恰處于二者之間。雖然他們的意識形態中有一定程度的歸屬感,但這種歸屬感在初期并不存在,同時主體也缺乏對歸屬對象的承諾,類似于天吾父親表現出的“空缺感”。 虛無與承諾
從某種意義而言,浪漫愛情就是理想愛情,對方往往處于可望不可及的彼岸世界。夏目漱石作品中的那些神秘女性就是典型的浪漫愛情對象,而這些愛情也多像《三四郎》中三四郎與美彌子的故事一樣遺憾收場。然而,這樣的結局并不代表個體對對方毫無渴望,如果沒有對愛情的煎熬,歐洲宮廷式愛情與西方浪漫主義文學就失去了土壤。因此,浪漫愛情的意義不在于個體*終是否獲得愛情,而在于個體為此而付出的承諾與行動。例如,希臘神話中俄耳浦斯(Orpheus)與歐律狄刻(Eurydike)的故事。俄耳浦斯欲將妻子歐律狄刻從冥界帶回人間,但他在途中卻因忍不住回頭張望而再度失去了妻子。一般人認為該故事表明了理想愛情的不可實現性,那么俄耳浦斯是否應該一眼都不看身后的妻子呢?其實即便俄耳浦斯不回頭,兩人也相距甚遠,就像愛人之間對關心與感情永不滿足一樣。神話學家克瑞尼(Karl Kerenyi,1897-1973)認為,歐律狄刻的名字(為無限權力之意)暗示出冥界女王的身份。俄耳浦斯回頭看身后的歐律狄刻不僅表達出愛意與承諾,還間接讓歐律狄刻重返冥界,由此充分體現出愛情的偉大之處。愛情的意義不在于戀愛對象的存在與獲得,而在于個體通過自身的承諾及行動將愛情付諸實際。很多人對理想愛情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并不是因為他們了解真相而是不想觸及真相。
在《斯普特尼克戀人》的結尾,堇試圖接近敏以求與敏交換身體,然而她終究沒能成功,并且永遠消失在彼岸世界。此岸與彼岸聯系的斷絕由堇的承諾而顯得更加徹底。此外,《國境以南·太陽以西》也描寫了浪漫愛情及理想愛人的消亡。主人公小初是一個小學五年級的轉校生,雖然他因小兒麻痹癥而患有足疾,卻得到了漂亮女生島本的青睞。有一次,小初還握了島本的手。不過,兩人*終還是因為升學而分開了。順便提一句,這里出現的“握手”情節與《1Q84》中青豆與天吾初次握手時的情節十分相似。后來,小初在三十歲結了婚,有了兩個女兒,還在岳父的資助下開了一間十分不錯的酒吧。一天夜晚,美麗的島本根據雜志《Brutus》的介紹來到了小初的酒吧,兩人終于重逢。見面時,島本并未過多地談及自己,之后她會不定期地出現在酒吧里。這種神秘風格十分符合浪漫愛情中的愛人特征。一次,島本將兒時與小初一起聽過的唱片送給小初做禮物,小初被深深感動,并決定與島本一起前往箱根的別墅。隨后,兩人在別墅發生了關系,但次日清晨島本就徹底消失了。承諾讓兩人發生了短暫交匯,卻只留下了空白一片。
《1Q84》中的青豆從不對任何人許諾,她認為“沒有存在過的肉體不會消亡,沒有許下的諾言也不會反悔。”(BOOK2,P113)。只要不主動追求,就永遠不會失去對方。同時,天吾也很排斥承諾,“不見面也許是件好事,若真見了面說不定還會失望。”(BOOK2,P93)。他認為,現實會破壞浪漫愛情的美好而情愿維持這種可望不可及的狀態。那么,《1Q84》又是如何表現人物之間的靈魂交流呢?
當村上春樹遇上榮格:用心理學解析故事背后的智慧與力量(八品) 作者簡介
【日】河合俊雄(Toshio Kawai)
京都大學教授、榮格分析師。1957年出生,其父為日本已故心理學泰斗河合隼雄。畢業于日本京都大學,1987年獲得蘇黎世大學博士學位,并于1990年于蘇黎世榮格學院取得分析師執照。
目前身兼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IAAP)副理事長、日本榮格派分析家協會副會長、河合隼雄財團代表理事,即將出任國際分析心理學學會新一屆會長。近20年來,陸續從事多項日文版心理學相關書籍的編著和譯介,他的文章與著作已有英、德、中、韓等語種發行。著作包括《榮格:靈魂的現實性》《榮格派心理療法》《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等。
河合俊雄的研究領域是臨床心理學,除了探討心理治療范疇中的各種心理問題,他的興趣更在于研究心理治療的文化與歷史背景。在方法論上,他除了采用個案研究,也納入文學的調查和研究,并正在尋找一種超過敘事的研究方法。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巴金-再思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