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避諱 本書特色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大家熟悉的成語典故。它比喻有權有勢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對平民百姓的正當行為卻嚴加限制。 避諱,是封建社會的禮俗之一,它有著怎樣的規則呢?在王曉巖編著的《中國避諱》中有詳細的記載和明確的解釋。
中國避諱 內容簡介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是大家熟悉的成語典故。它比喻有權有勢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對平民百姓的正當行為卻嚴加限制。
避諱,是封建社會的禮俗之一,它有著怎樣的規則呢?在王曉巖編著的《中國避諱》中有詳細的記載和明確的解釋。
中國避諱 目錄
一、經典詮釋
(一)不諱嫌名
(二)二名不偏諱
(三)詩書不諱
(四)臨文不諱
(五)廟中不諱
(六)已祧不諱
(七)諱名不諱姓
二、常規方法
(一)更改字音
(二)同訓代換
(三)漏字空格
(四)缺末一筆
(五)以字代名
(六)以諱字代
(七)以公字代
(八)析字回避
三、發展演變
(一)起源期
(二)雛形期
(三)過渡期
(四)興盛期
(五)特殊期
(六)尾聲期
四、官場文化
(一)懲處下屬
(二)請示家諱
(三)為難下屬
(四)貽誤公事
(五)互開玩笑
(六)尷尬局面
(七)討好上司
(八)關系緊張
(九)以諱害人
(十)濫發淫威
(十一)改官就職
(十二)駁回請求
五、科場風波
(一)考場科條
(二)考官遭遇
(三)士子命運
(四)考試題目
六、民間習俗
(一)自幼成習
(二)犯諱交惡
(三)為尊者諱
(四)為親者諱
(五)為賢者諱
(六)婚喪嫁娶
(七)書信往來
(八)碑銘填諱
(九)家集避家諱
(十)詩文著述
(十一)矯枉過正
七、幾項比較
(一)南北習俗各異
(二)朝野寬嚴不同
(三)中外的異同
八、社會影響
(一)更改姓名
(二)改寫公文
(三)改常用語
(四)更改成語
(五)更改官名
(六)更改地名
(七)改事物名
(八)毀損文物
(九)破壞典制
(十)古書難讀
九、文化價值
(一)了解中國古代社會
(二)辨別典章制度
(三)考證文物古跡
(四)研究古籍版本
(五)校勘古籍
十、歷代帝諱略表
十一、歷代先公先乇廟諱略表
附錄
中國避諱 節選
岳珂奏章說,臣聽說尊祖敬宗,是帝王長遠的孝心;以諱事神,是國家固有的規定。皇家宗廟有廟諱,刊著在法令上,頒布給臣民,照耀如同日月。可是主管官員沿襲習慣,還有不按時調整的弊端,臣感到不理解。
他又說對于孝宗的廟諱“乃舉其二而廢其一,即其新而忘其舊。知一名之當避,而不知二字之不可連。故今舊諱之從伯從玉從宗者,行諸文書,則聯翩而不疑。仕于官府,則習讀而弗怪。甚而下俚閭閻之賤,或得以命名而稱之。尊避敬諱之典,乞未得視祖宗以為兆。甚非陛下揭虔教孝之本意也。臣常伏考國朝之制,太宗、仁宗、英宗、神宗舊諱二字者凡八,皆著令不許并用,改紹興文書令有日廟諱正字皆避之。又令之注文日,舊諱內二字連用為犯,夫廟諱之盡列嫌名、舊諱,則惟存其正。列圣相授,酌禮用中。又從而申制焉。字之復者則勿連,字之一者,則盡避。不簡不苛,情文葉稱弗可改已。今累朝之已行者,極其明備,而祖廟之未舉者,猶事于因循,則何以光丕承之烈于方來,而慰奏假之孝于今日。乞下之禮官討論訂議,亟頒明詔,增附甲令,盡孝治之美,以宣示億萬世”。(《宋會要輯稿》卷一萬五千二百五十一)
宋孝宗起初叫趙伯琮,后改名為趙奮,又叫趙瑗,趙瑋。十分復雜。他說對于孝宗的廟諱,甚至于舉其二而廢其一,用其新的而忘其舊的,知道其一字之名應當回避,而不知道二字之名不可連用。所以現在孝宗皇帝舊諱,從伯從玉從宗的(伯琮),形成文書,連在一起,而沒人懷疑。在官府做官,習慣地讀出而不奇怪。甚至到了鄉下的賤民,有的還用它來命名而稱呼。尊避敬諱的典章,迄今沒有見到以祖宗為祥兆。這不是陛下盡虔誠教孝道的本意。臣經常考慮國朝的制度,太宗(光義)、仁宗(受益)、英宗(宗實)、神宗(仲鋮)的舊諱共八個字,都著明在法律上,不許連用。改紹興文書令說:廟諱的本名都回避。又文書令的注文說:舊諱內二字連用為犯諱。廟諱把嫌名全都列上,舊諱只存本名,列圣相傳,斟酌禮儀而適中,不簡略不苛刻,孝心和文字相協調,不可改變。現在累朝以來已經實行的極其明白完備,而祖廟沒有舉辦的,事情還在因循拖延,用什么來光大未來的偉業,在今天以升堂之樂來盡孝心。請求下發到禮部太常寺討論議定,趕緊頒布詔書,增加法律條款,盡到以孝治天下的美政,宣傳給億萬代人看。
27.御名不聯字
宋太宗的名字,先前與宋太祖名字的上字“匡”相聯,因為趙匡胤當了皇帝,不想與弟弟名字相聯,就賜給趙匡義一個新名趙光義。又因為“光”字與魏悼王趙光美等人相聯,宋太宗即位以后,也不愿與他人名字相聯,所以就改個單名,不與別人相聯。可見帝王天下獨尊的意識何等強烈。
南宋的太常寺丞岳珂說:“熙陵(宋太宗的陵名)即祚之踰年二月庚子,有詔更御名。制曰:‘王者對越上天,祗見九廟。凡因祭告,必著名稱。思稽古以酌中,貴難知而易避。爰遵故事,載易嘉名。’珂按,太宗初諱,上字與藝祖(宋太祖趙匡胤)聯稱。建隆造邦,已改從‘光’字,復與魏悼王(趙光美)同行。太平興國初,既膺大統,魏悼王改從‘廷’字,以避尊尊之稱。至是甫四越月,復詔改焉。雖更定之意,具如詔書,其實去聯文,尊王統,所以辨名分,示等威也。”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