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國際貿易 版權信息
- ISBN:9787811228182
- 條形碼:9787811228182 ; 978-7-81122-818-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國際貿易 目錄
國際貿易 節選
《國際貿易》內容簡介:國際經貿活動是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直至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后才獲得了廣泛的發展,才真正具有了世界性。對國際經貿活動的系統研究始于15世紀的重商主義學派,至今已形成涉及領域廣泛、結構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與一國國內經濟不同,國際經貿活動要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的當事人,而全球范圍內又不存在一個超國家的權力機構對這些活動進行規范和管理,因此,國際經貿活動的習慣做法及各種規則往往是先發國家國內做法和規則的延伸,由此決定了先發國家和后發國家在國際經貿人才培養方面的差異:先發國家由于國內外經貿活動的做法和規則差異不大,因此很少專門設立國際經貿類專業,而是將其內容分散在相關專業的課程中進行介紹;后發國家由于國內外經貿活動的做法和規則差異很大,因此往往專門設立國際經貿類專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際經貿本科層次人才的培養主要集中在少數幾個財經類院校。改革開放以后,國內各類高校在本科層次紛紛設立了名稱各異的外經貿相關專業或方向,包括對外貿易、國際貿易、國際經濟、世界經濟、國際經濟合作、工業外貿等。1993年,國家教委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國際經貿本科層次專業規范為3個,即經濟學學科門類下的“國際經濟”專業和“國際貿易”專業、工學學科門類下的“工業外貿”專業。在199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進一步將1993年目錄中的3個專業及原目錄外專業“國際商務”合并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
國際貿易 相關資料
插圖:分工是指勞動分工,即各種社會勞動的劃分。它是人們在進行生產、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形成的,是人類社會生產的基本形式。勞動分工是各種社會形態所共有的現象,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勞動分工發展的歷史。勞動分工最早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家庭或氏族內部的自然分工。后來,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三次意義重大的社會大分工: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商人階層的出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分工愈來愈細,生產逐漸專業化,新的生產部門不斷出現,不僅出現了諸如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這些部門之間的分工,而且出現了部門內部的專業化生產分工,例如工業生產部門又分為冶煉、機器制造、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行業。我們通常講的社會分工是個多分支多層次龐大的體系,包括產業各部門之間、各產業部門內部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分工等。國際分工是世界各國之間的勞動分工,是社會分工向國外的延伸。國際分工是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結果,它是在近代舉世聞名的產業革命以后才出現的。資本主義以前的社會經濟形態,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不發達,商品經濟在一國經濟中不占重要的地位。從國際貿易來看,地域范圍小,商品結構簡單,貿易數量有限,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并不十分密切。因此說,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前,既沒有形成世界性的貿易,也沒有形成真正意義的國際分工。國際分工是在資本主義國家產業革命以后,由于機器大工業的建立,社會分工(一國經濟的內部分工)超越出國家的界限向國際領域擴展,從而形成了與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相適應的分工——國際分工。2)影響國際分工形成和發展的因素國際分工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取決于兩種條件:一種是社會經濟條件,其中包括各國的科技水平、生產力發展水平、國內市場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差異等;另一種是自然條件,其中包括氣候、土壤、資源、國土面積和地理位置等?梢妵H分工的性質則是由國際生產關系所制約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