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20世紀的管理科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7069169
- 條形碼:9787307069169 ; 978-7-307-06916-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的管理科學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上篇20世紀西方的管理科學、20世紀中國的管理變遷。系統介紹了科學管理理論的形成、行為科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現代管理理論的叢林時期、從管理的角度看戰后日本經濟的崛起等。
20世紀的管理科學 目錄
上篇 20世紀西方的管理科學
**部分 科學管理理論的形成
一、科學管理的前夜——早期的管理思想
二、科學管理的誕生
第二部分 行為科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一、行為科學之濫觴
二、**朵浪花——霍桑實驗
三、人際關系學說的建立與傳播
四、行為科學的建立與發展
五、行為科學理論中的人性解釋
六、行為科學理論中的個體行為研究
七、行為科學理論中的群體與組織行為研究
八、行為科學理論中的領導研究
第三部分 現代管理理論的叢林時期
一、枝蔓纏繞:1961年孔茨論管理理論的叢林
二、山花爛漫:1980年孔茨再論管理理論的叢林
三、亡羊補牢:需要的評價
四、管理叢林中的奇葩:巴納德、德魯克、西蒙
五、簡要的評價
第四部分 從管理的角度看戰后日本經濟的崛起
一、溯源窮流求根本——日本式管理的核心
二、文化制勝——企業文化研究的風潮
三、從大規模到精益:生產管理形式的變革
四、有創造力的戰略思考藝術
五、世紀末的謎團
第五部分 管理科學的新進展——世紀之交的競爭
一、知識經濟時代的號角
二、組織變革的管理
三、學習型組織
四、組織再造
五、國際化企業的經營管理
六、“風的方向”——管理時尚的研究
上篇的結語
下篇 20世紀中國的管理變遷
第六部分 1900一1949年中國的企業管理
一、中國近代的社會特征
二、中國近代的企業管理
三、簡單的結論
第七部分 革命根據地公營企業及管理
一、革命根據地工業的形成
二、革命根據地企業管理模式的探索
三、革命根據地企業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完善
四、簡要評論
第八部分 1949—1966年中國的企業管理
一、新中國企業管理模式建立的大背景
二、中國企業管理模式發展的階段
三、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經驗
四、簡要的評論
第九部分 改革開放后中國企業管理思想的變革
一、科學化管理的啟蒙:1978年至1984年
二、從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化階段:1985年至1992年
三、中西融合階段:1993年至2001年
四、與國際接軌階段:2002年至今
五、簡要評論
下篇的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20世紀的管理科學 節選
上篇 20世紀西方的管理科學
**部分 科學管理理論的形成
科學管理階段,也被稱為古典管理階段,是管理科學發展的**階段,開始于20世紀初期。在這一階段*為明顯的特征就是,經過這一時期人們的努力,企業里的管理工作從經驗逐漸上升為一門科學,有了其基本的概念、定義、原則和實施的方法。特別重要的是,與其他科學一樣,管理作為一門科學開始被人們認識到可以通過教育進行傳授。
一、科學管理的前夜——早期的管理思想
與任何科學發展的過程一樣,管理科學的發展也有一個從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這樣的回歸反復過程。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人們的管理活動可追溯至很遠很遠,但管理科學理論的確立卻僅僅只是近百年的事。
(一)管理活動的出現與管理思想的形成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充分詮釋了人類能夠統治地球萬物的潛在規則。在茍子《王制篇》的論述中就淋漓盡致地說明了這一道理,茍子說道:“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可以想象,當我們的祖先剛從樹上跳下,開始行走之時,就面臨著禽獸的攻擊、自然的磨礪,為抗擊禽獸的攻擊、經歷自然的磨礪,唯一的方法就是利用人類的智慧進行群聚,以共同的智慧和力量來抵御可能傷害他們的一切。也可以想象,就是在這群聚的過程中,必然就會產生人們群聚的首領,首領的安排、組織、分工和分配,這些后來被人們視為基本的管理職能也就出現了。所以可以認為,管理活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特有現象,它的產生與人類的出現同步。人類有組織的活動和與此有關的管理活動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傳統的管理活動、思想與現代的管理科學理論出現的重大歷史分野在于產業革命的出現,因為正如前言中所提到的,產業革命創造了適應它自身發展需要的企業這一組織形式,而正是這類組織的出現創造了適應其發展需要的科學管理。因為在產業革命之前的人類有組織的活動和管理活動主要體現在宗教活動、軍隊管理和治國施政上。
例如,在古老的中國,軍事管理、治國施政都有著極為豐富的實踐活動和抽象的思想。“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夫?吾以此觀之,勝算見矣。”我們都知道這段話出之于軍事名著《孫子兵法》。而充滿著管理分層思想,強調制度建設的“臣光日:臣聞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于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綱紀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日:天子之職莫大于禮也……”,我們也都知道這段話出之于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治國、治軍的瑰寶。
又如,可以在圣經中看到這樣的一段故事,摩西的岳父耶羅斯對他講:“你這種做事的方式不對頭,你會累垮的。你承擔的事情太繁重,光靠你個人是完不成的。現在你聽我說,我要給你一個建議……你應當從百姓中挑選出能干的人,封他們為千夫長、百夫長、五十夫長和十夫長,讓他們審理百姓的各種案件。凡是大事呈報到你這里,所有的小事由他們去裁決,這樣他們會替你分擔許多容易處理的瑣事。如果你能夠這樣做事,這是上帝的旨意,那么你就能在位長久,所有的百姓將安居樂業。”這一經典的故事就充分地表述了在管理工作中必須注意的分權、授權、層級和權限劃分的問題。
在古老的埃及建立了以法老為*高統治者的金字塔式的管理機構來管理國家。為了加強國家的行政管理,法老設章了宰相,由法老掌管宗教,社會事務交給宰相管理。這明顯具有分權的含義。宰相是當時社會的指導者、組織者、協調者和決策者。在宰相下面設有復雜的官僚機構,由它來衡量尼羅河水位上漲的情況,由它來預測農業收成和國家總收入,將這些收入分配給各政府部門,管理全國的工商業。古埃及人憑借先進的國家行政管理體系,卓越的管理才能,創造了金字塔、尼羅河水利工程修建的人間奇跡。
古羅馬從一個小城市發展成為一個歷史上顯耀世界的國家,其統治延續了幾個世紀。而羅馬帝國的鞏固,主要依靠的是嚴格的體制與權力層次,以及與各軍政機構之間的具體分工。羅馬帝國在法制和分權制方面的卓越貢獻,為現代社會的法律體系建設,立法與司法的分權制都樹立了典范。
由此可見,在人類開始出現在自己的家園——地球時,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就開始萌芽了。為了克服稀缺資源和敵對自然環境給自身帶來的威脅,我們的祖先就萌發了建立經濟、政治、社會組織的需求。而有組織的活動能有效地幫助當時相對弱小的人類戰勝嚴峻的自然環境,促進有限資源的分配、使用,管理活動也就自然地隨之而產生和發展了。
當人類進入18世紀60年代,憑借天然屏障英吉利海峽,可以悠然自得地發展本國經濟的英國率先開始了工業革命。科學作為生產力,迅猛地推動著各行業的發展。特別是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的廣泛使用,出現了機器取代人工的重大生產形式變革。機器的廣泛使用,不僅大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使傳統的工業生產作坊形式一躍成為適應大規模生產的工廠,從根本上改變了工業的生產模式和生產組織形式。以現代工業生產為特征的工廠的出現,對傳統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挑戰。如在以機器運轉為特征的高速生產過程中,如何保證生產的連續性、節奏性和均衡性?在產量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如何保證產品的質量、標準化,保證產品的市場銷售?如何在生產的過程、技術的標準、產品的質量都實現了標準化后,實現人與工作的規范統一?又如何在需要大量投資購置機器時避免由此而產生的經營風險?特別是工廠這類以追求自身經濟利益和市場競爭為主要特征的新型社會組織形式,就根本難以和不可能簡單地套用人類在幾千年自我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宗教、國家行政和軍隊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這一問題正如美國學者丹尼爾•雷恩(Daniel Wren)所揭示的:“正在興起的工廠制度所提出的管理問題同以前所碰到的問題完全不同。天主教會能夠按照教義和信徒的虔誠來組織和管理它的財產;軍隊能夠通過嚴格的等級紀律和權力結構管理大批的官兵;政府機構可以不必對付競爭或獲取利潤而展開工作。可是,新工廠制度下的管理人員卻不能使用上述任何一種辦法來確保各種資源的合理使用。”對這段話的含義我們是需要深刻理解和體會的。當我們滿足于數千年沉淀下來的中國管理思想時,我們是否想到它可能與現代企業運作的沖突和不適應,是否考慮了這種盲目的借鑒和無意識的延伸會影響到我們對現代企業管理科學性的理解和把握。
社會發展的現實向人類提出了挑戰,人類也為回答現實的問題,開始了對適應新型社會組織工廠管理工作的研究。這是人類歷史上**次從科學的高度、理論的深度對管理進行總結和研究,管理作為一種理論、一種思想、一整套科學的方法開始誕生了。由于企業這類組織在嚴峻的市場競爭中顯得更難實施有效的管理把握自己,企業這類社會組織也不可能憑借如同軍隊的“權力結構”、“命令”和宗教的“教義”、“虔誠”來統帥企業的成員,因此,可以這樣認為,雖然人們自發地運用了一些管理的思想、方法,以幫助自我的生存和發展,人們也在國家政權建設、軍隊訓練與戰斗和宗教發展的過程中廣泛地使用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并結合各類組織的特點,建立了一些理論和適應組織工作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體系,但把管理作為一門科學進行系統的研究,從理論的高度進行概括和抽象管理的一般性原則卻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對管理思想的這一演變過程進行如此的深入了解和認識,是學習管理知識的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問題。
隨著資本義社會的發展,隨著企業緝織形態的變化,以及隨著其他科學技術的發展,西方管理理論也在不斷地發展,出現種種不同的理論流派。圖1-1就概括地反映了西方管理思想的發展過程和各個階段包含的流派情況。
(二)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家
為了解決工業革命帶來的諸多管理問題,從產業革命出現的18世紀中下葉起,就有許多人開始關注產業革命帶來的工廠管理問題。其中影響較大的是英國人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和亞當•斯密(Adam Smith)。
1.羅伯特•歐文(1771-1858年):歐文被人們稱為“一位
自相矛盾的人物”。他本人既是一位頗有成就的企業家,又是一位試圖阻止資本主義社會罪惡擴散的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在當企業家時,十分了解認真、仔細工作的重要性,并就在這認真的工作中學會了管理。在工廠的現場,他用不同的四種顏色作為對職工評價的標志,并把它們分別掛在工人工作的機器上,用以鼓勵先進,批評落后。他也懂得理解人的重要性,認為把錢用于改善勞動的話,會得到更大的回報。他曾猛烈地抨擊過教會,提出過禁止雇用10歲以下兒童的法案,還在美國創辦合作社以實現自己設計的變革方案,但這種種做法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失敗。
2.查爾斯•巴貝奇(1792—1871年):巴貝奇是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數學家,也是在人類管理思想演變過程中出現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十分推崇工廠中分工的作用。他認為,勞動分工會因操作簡單化、原料的節省、時間的節約、注意力的集中和技術更易改進而大大提高效率,他也了解到企業規模變大會有利于經濟資源的利用,大力宣傳協調工人與工廠主的利益,提供新的刺激方法,會有利于工人與工廠主雙方的利益,并有利于工廠效率的提高。巴貝奇還在作業操作、技術選擇、工序成本上進行運籌學的分析與研究。巴貝奇在數學上也極有天賦,在1822年,30歲的巴貝奇就通過10年的努力,設計、制造了世界上**臺運算精度達到了6位小數的機械計算器——差分機。
3.亞當•斯密(1723—1790年):斯密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是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創立者。斯密在經濟學研究的過程中,對管理思想產生重要影響的主要觀點是,把人類利己主義本性作為經濟研究的前提,把經濟現象看成是具有利己主義本性的經濟人活動的結果,從而創立了對科學管理思想有著重要影響的經濟人假設。而這一假設就直接影響了管理科學初期理論的基礎。他曾關注過英國工廠中帶來的積極成果,推崇工廠中的分工。他指出:“勞動生產力上*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并舉例說,扣針的制作工藝可分為18道工序,若生產扣針的10個工人進行嚴密的分工,一天能做48000枚扣針;而由一個工人操作,完成整個加工過程,有時則一枚也生產不出來。斯密的分工(后他又引申到社會的分工)理論,對企業的現場管理,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
20世紀的管理科學 作者簡介
譚力文,1948年10月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企業管理專業教授,經濟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工商管理學科負責人,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動站負責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科評審組專家。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企業戰略管理研究所所長。研究方向為管理學理論、戰略管理理論。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隨園食單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