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回歸生態的藝術教育 版權信息
- ISBN:7807183608
- 條形碼:9787807183600 ; 978-7-80718-360-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回歸生態的藝術教育 本書特色
本書是美學家、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研制組組長滕守堯先生的學術代表作之一,是他多年從事藝術教育研究和實踐的一項重要成果。作者在反思當代社會面臨的諸多難題和人文藝術思潮發展的理論背景下,系統闡述了他的生態式教育思想理論,并全面介紹了生態式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體系等,為我國已經深入展開的中小學藝術課程改革和國家《藝術課程標準》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于從事新的藝術課程教學實踐的廣大中小學藝術教師具有重要的理論學習價值和實踐指導作用。
回歸生態的藝術教育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闡述了生態式教育思想理論,并全面介紹了生態式藝術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體系等。
回歸生態的藝術教育 目錄
前言 回歸生態
**章 從自然生態到文化生態
第二章 生態視野中的藝術
第三章 全方位、多視角的欣賞與批評
第四章 藝術課程與聯通
第五章 生態式藝術教育的操作
第六章 多元評價與反思
第七章 學習過程的記錄與回放
附錄1 略談20世紀美學與藝術的轉型
附錄2 設計與自我設計——后現代人的必修課
附錄3 對后現代現象的思考
附錄4 關于“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對話
附錄5 藝術評論
附錄6 學人點評
后記
回歸生態的藝術教育 節選
**章 從自然生態到文化生態
1.背景
正當我們跨越通往21世紀的門檻時,世界上出現了兩大生態保護潮流:一是全球自然生態保護潮流,二是世界文化生態保護潮流。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我們如果再不采取措施保護地球的自然生態,就會失去物質的家園;同樣,我們如果再不努力保護我們的文化生態,就會失去精神家園。如果說保持自然生態平衡是使地球得以可持續發展的保證,生態式藝術教育就成為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使人本身得以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藝術在調節人的精神生態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自有人類的那天起,人就不斷通過與周圍環境的接觸以及想象的力量,形成對現實的視覺、聽覺和其他感覺的意象。這些意象隨著社會的變化,總是處于一種變幻不定的狀態中,唯有通過藝術的再現或表現,變成鮮明的形象,它們才能變得清晰和穩定。正是在為這些變幻不定的意象賦予形式的過程中,人類發現了自我,發展出了清晰的自我意識,強化了對自我的認識和控制,進而對周圍環境有了更清醒的認識。
進入21世紀后,隨著社會和科技向信息時代的飛速邁進,視覺形象和聲音形象開始進入世界的各個角落,充斥于人們生活的每時每刻,感受、篩選、解讀和創造這些形象的藝術能力,隨之成為這個社會所看重的綜合性素質的不可缺少的部分。為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具有這種新型素質的人才,全球教育日益重視藝術課程的建設,出現了“沒有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識。
與此同時,由于社會對具有藝術素質的綜合型人才的渴求,促使藝術教育自身也不斷向綜合的方向發展,形成各藝術學科之間相互交叉、滲透和綜合的大趨勢。在這一綜合趨勢的推動下,基礎教育階段的藝術課堂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不僅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影視等不同藝術門類開始以生態的方式交叉和融合,美學、藝術批評、藝術史、藝術創造等不同領域間也開始相互滲透。這一“生態式綜合”趨勢使人們的藝術教育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具體表現為:
——由僅僅重視藝術技能的傳授轉向關注人的整體生命存在。
——由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傳遞過程轉向研究人的感性生成、理解和反思過程。
——由有限性的知識把握轉向無限性的人生理解。
——由單純的集體性教學轉向重視學生的個體發展、個人選擇、個人參與和個人創造。
——由孤立性的單科教學轉向探討藝術各學科之間的相互聯系,分析不同藝術的共同美學價值,研究如何使各種藝術相融,以發展學生的通感能力,使其聽覺、視覺、動覺等多種感官發生綜合作用。
——由機械的學段劃分轉向充分研究義務教育各個階段以及義務教育階段與幼兒階段以及高中、大學階段藝術教育的銜接,建立整體藝術教育觀念。
——由單純的學校藝術教學轉向充分利用社會文化資源(如家庭、藝術社團、美術館、音樂廳、民俗藝術活動場所),并把這些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
由此而形成的藝術課程為學生展現出一個五彩繽紛、充滿奇妙幻想的藝術世界和人生境界,由此激發出來的藝術活動和藝術形象必將產生震撼學生心靈的力量,并給學生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學生的品德、人格和審美意識,以及他們的感知、情感、想象、思維和創造力,都會在這種新型藝術課程中得到健康的發展。
當代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發展,強化了人們對這種新型藝術教育的共識:只要擺脫單純追求技能的傾向,藝術教育就能開發人的多種智能——不僅激發人的直覺和想象能力,還能開發包括語言智能、空間智能、數學一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身體一動感智能、交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環境適應智能在內的多元智能。在按照生態規律施行的綜合性藝術教育中,人的每一種智能都不是孤立的,各種智能相互交叉、相互對話和融合,不斷產生新的智慧和新型人格。
由此而造就的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正是這個信息社會歡迎的人才。在這一社會中,僅具有某一種專業知識的人不再被視為智慧的人。因為在這個信息高度發達的社會中,專門知識可以發展成智慧,也可以損壞智慧——如果僅僅是把各種知識硬塞進頭腦,每種知識在頭腦中各占一格,互不聯系,知識塞得越多,心靈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斷的領地就越小。當頭腦完全被塞滿時,智慧就失去存身之地,F代智慧是信息與自我在頭腦深層碰撞出的明麗火花。只有多領域、多方面的知識在人的頭腦中相互聯系和對話,才有可能培養出具有這種智慧的“全面發展的人”、“文化人”、“貫通而求洞識的人”、“通達而識整體的人”,和經常獲得“芝麻開門式發現”的人。
2.當代生態學的啟示
在這個不同領域的理論和事實相互聯系和相互啟發的時代,當代教育學從哲學和生態學中得到大量啟示,一個提倡師生對話和互動、多學科互補的生態式教育觀正在逐漸形成。這種新型教育觀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強大的哲學、生態學理論基礎的,更有事實作為依據。
2.1 世界存在的真相
大量事實證明,由于地球資源的過量開采和使用,土地沙化速度日增,環境污染嚴重,地球上的物種正以每天幾百種的速度減少,而物種的減少又導致了地球生命力的日益降低。按照生態學的原理,生命的繁衍生長是靠不同物種之間的共生和互生來支撐的。正如美國科學院院士劉易斯所說,地球上的微生物,“大多數不能單獨培養。它們在密集的、相互依賴的群體中共同生活,彼此營養和維持對方的生存環境,通過一個復雜的化學信號系統調整著不同物種間數量的平衡”。
“地球是一個結構松散的球狀生物,其所有的有生命部分是以共生關系聯系在一起的”。 “生物結成群落,群落結成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結成生物圈,是這個世界存在的真相”。
很明顯,地球作為一個巨大生物體,其生命力表現為其自身生命的交替和延續能力,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而可持續發展又來自于不同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支持。物種越多,不同物種之間相互作用的機會就越多,而機會越多,產生新的生命和物種的機會也就越多。
2.2 馬克思的解釋
這一生態原理不僅在現代科學中日益得到證明,在古今哲學,如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箴言中,以及馬克思主義經典哲學中都得到強調。馬克思在其《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同今日生態學家一樣,特別強調自然中“物物相需”的關系。他論述說,太陽是植物依賴的對象,植物離開太陽就無法生長,是太陽保證了其生命——但與此同時,植物也是證明太陽之巨大力量的對象,因為只有植物的成長才表現出太陽之煥發生命的力量。不僅自然事物“物物相需”,人作為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與整個自然以及自然中的其他事物相互依賴、互生和共生。當然,與其他事物相比,人是一種比較積極的自然生物。一方面,人也同其他動物和植物一樣,是感性的、有血有肉的,因而受其他事物的限制和制約。舉例說,人生活在自然中,人要活下去,就必須不斷地與自然相互交換,不斷地與自然中的其他事物相互作用和聯系。所謂人的生理生命和精神生命與自然緊密相聯,說到底不過是自然不同部分之間的相聯,因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人一方面與其他生物有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其他動物。人與動物的本質不同主要表現在其取得延續生命的食物和能量的方式上。人的獨特性表現在制造和使用工具和語言的能力。動物的工具多是自己的身體的某些部分,在改造和影響自然方面無多大作為。人就不同了,他是通過社會合作和大規模使用工具而改造自然的。當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人類組織其工具和勞動力進行生產的方式各不相同。迄今為止,人類已經歷了集體狩獵式,園藝式,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等不同的生產方式,上述各種生產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改造了自然。
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要點,是它對人類與自然相互作用史的研究。在馬恩看來,早期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區別就在于它們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不同。游牧社會是游走性的,其游走是為了從自然中獲取自己需要的東西。農業社會是定居性的,這個社會的特點是人占有土地,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能力為自己的生存服務換句話說,在農業社會中,人類必須改造自然,利用本地區的氣候、地理、植物和動物,為自己服務。這種定居社會的本質是把土地當成一個巨大的生產車間,以人類勞動為一方,以土地(包括土壤、水分和作為勞力的牲畜)為另一方,二者相互作用,以維持人類生命的可持續發展。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土地開始作為私有財產自由買賣,但人們拍賣土地完全是為了盈利。馬克思指出,土地本來是人類的一切,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此時卻成為販賣的對象。這意味著,人類已經到達自我異化的頂點,因為販賣土地無疑等于販賣自我。更嚴重的是,在資本主義對土地的盈利性占有中,所有來自土地的原材料,如煤炭、石油、石頭、礦藏等自然礦藏,都變成自然贈送給資本主義的豐厚禮物。自然生產出它們,資本主義又通過付錢給勞動者,讓他們反過來改造自然。同樣,自然力量,如水、蒸汽和電力等,本不需花費什么,但它們也像勞動力一樣,被資本主義驅使和剝削。
但是,對自然的改造卻帶來意料不到的后果。正如恩格斯在其《自然辯證法》中指出的,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和實踐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事物都影響其他事物,反過來又受其他事物的影響。當人類變得飄飄然,認為自己有能力主宰自然時,這種征服卻為人類帶來有害的后果。舉例說,當山羊在希臘的山坡上吃草時,就阻礙了植被的再生。當那些來到希臘島嶼的航海者把山羊和豬引進來時,就破壞了希臘土地的植被,進而激發了莊稼和牧草的種植。可惜的是,這些物種淹沒了當地的物種,甚至消滅了糧食的野種祖先。在希臘、美索不達米亞和小亞細亞,那些砍掉森林種植莊稼的人決沒有料到,他們在種植莊稼的同時又消滅了土地賴以保護水分的植被。那些砍掉了阿爾卑斯山樹林的意大利人決沒有料到,他們砍伐森林的同時就已經破壞了他們剛剛引進的牛奶工業依賴的水源,與此同時又制造了淹沒下游平原的條件。
恩格斯警告說,這一切都向我們證明,我們絕不可能像一個征服外國領土的征服者那樣去征服自然。對于自然來說,我們不是外人,我們與自然是一體的,我們的血肉和大腦,都屬于自然,我們就生活在自然中。所謂主宰自然,在于我們優于其他動物,并能認識它的規律和正確運用它的規律。但是,我們越是了解自然規律,越是了解人類行為造成的后果,就越是了解到,人與自然是一體的,在精神和物質、人與自然、靈魂和身體之間沒有內在的矛盾。關于物質與精神、人與自然等的二元對立的思想觀念,源自于古希臘哲學,并在中世紀的天主教中得到強化,又進一步被17世紀的科學家和哲學家確定為法典。解除這種二元對立不僅是馬克思主義的目標,也是今日生態主義者奮斗的目標。
2.3 社會生態學的解釋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世界流行的社會生態學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有很多一致的地方。這一理論不僅從馬克思和恩格斯那兒吸收營養,而且從以往的部落社會和東方文化中吸收營養,從對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第三世界國家的生態危機的分析中吸取思想營養。在許多社會生態學家看來,健康的地球生態來自于自然、過程、多樣性、自發性、自由和整體性之間的平衡。社會生態學的理想是消除一切等級,包括生態中的等級和社會中的等級。在社會生態學看來,未來的生態社會將會重新采取史前原始社會的那種基本是有機的和無等級的關系模式。作為一種有機的社會,史前社會的人雖然存在著年齡、性別和血緣等方面的差別,但人們從不把自己看成高于或低于非人類的自然。在那時的人看來,人就生活在自然中,與自然是一致的和平等的。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雖有區別,這種區別也全都服從“統一”,即黑格爾所說的“多樣性統一”或“各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統一”。舉例說,如果男性在公共事業領域中起“決定者”的作用,女性就會在家務中成為“決定者”;如果女人在烹調和園藝方面起中心作用,男人就會在狩獵方面起中心作用。二者總是達到平衡。
但遺憾的是,這種原始的有機平衡以后并沒有維持下去。隨著男性的權威和威望日益增強,原始時代的有機統一的社會形態漸漸解體,等級性摧毀了原始的平衡,男人成為婦女和孩子的主宰。隨著戰爭的增加和窮困的加劇,主宰者和被主宰者、低等人和高等人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明顯,這種非平等的文化在后來的社會中一直延續下去。到今天為止,主宰者和被主宰者的區別以及其他各種等級差別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腦力勞動壓倒體力勞動、工作壓倒休閑、理性主宰感性等。社會生態學聲稱,它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所有這些二元對立的狀況,使未來社會恢復原始的社會生態平衡。
具體說來,在未來社會中,主宰、控制和等級將被平等與自由代替,各種分裂和對立將由自然與人、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聯系代替。史前人的世界觀,尤其是史前人的生態意識將和現代科技結合起來。也就是說,科技的發展將會繼續下去,但必須與一種符合生態學的生活方式融合,使人類越來越看重人類和非人類自然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
社會生態學所提倡的這種“自由生態”觀念,主要植根于一種“生態整體”概念。按照這一概念,整體永遠大于其各部分相加之和(或者說1加1永遠大于2)。
社會生態學高揚的“多樣性統一”,則意味著生命過程的展開和發展:花蕾總是被花朵取代,花朵進一步被果實取代,*后的“統一”是在經歷了各個不同的發展時的基礎上獲得。
……
回歸生態的藝術教育 作者簡介
滕守堯,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學院特聘教授、美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常務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委員,美育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藝術課程標準”研制組負責人,藝術課程國家實驗教材主編,《中國藝術教育》雜志主編。曾任英國杜倫大學、德國明斯特大學客座教授。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著作有《審美心理描述》、《中國懷疑論傳統》,《藝術與創生》等。主要譯著有《藝術與視知覺》、《視覺思維》等。主編《生態式藝術教育示范叢書》(共16種)等圖書。
- >
回憶愛瑪儂
- >
自卑與超越
- >
我與地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