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納蘭詞典評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1341308
- 條形碼:9787561341308 ; 978-7-5613-4130-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納蘭詞典評 本書特色
納蘭容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王國維
容若就是一面適合許多人的鏡子
我們總是能在他的身上發現自己抑或是臆想中的自己
生于溫柔富貴,卻滿篇哀感頑艷
身處花柳繁華,心卻游離于喧鬧之外
真正的八旗子弟,卻喜結交落拓文人
行走于仕途,一生卻為情所累
風華正茂之時,卻匆匆離世……
一位幾乎擁有世間一切的惆悵男子
一段三百年來傾倒無數后人的傳奇
納蘭詞典評 內容簡介
在現代的鋼筋水泥從林中,人們似乎漸漸喪失了對于古典精神的繼承,直到重新閱讀納蘭。我們幾乎想象不出,這個名滿京國的貴公子是怎樣在浮華中守望著一種純凈的人生、一方精神的自由。他已不再是詞論家眼中那個“以自然之眼觀物”的滿族詞人,而是人們心底對于生命*本真情懷的深切關注。于是,面對人類柔弱的心靈,親近納蘭,就成為了一次重生的精神洗禮。
納蘭性德的主要成就于詞。其詞現存349得。刊印為《側帽集》和《飲水集》兩冊,后多稱《納蘭詞》,他的詞清新婉麗,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在他身后,納蘭被譽為“滿清**詞人”、“**學人”。本書收錄了納蘭的減字木蘭花、蝶戀花、菩薩蠻、山花子、浪淘沙等詩詞,供大家欣賞。
納蘭詞典評 目錄
一 減字木蘭花(相逢不語)
二 畫堂春(一生一代一雙人)
三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四 夢江南(錯鴉盡)
五 蝶戀花(辛苦*憐天上月)
六 采桑子(誰翻樂府凄涼曲)
七 采桑子(彤霞久絕飛瓊字)
八 采桑子(桃花羞作無情死)
九 采桑子(非關癖愛輕模樣)
十 采桑子(謝家庭院殘更立)
十一 采桑子(而今才道當時錯)
十二 臨江仙·謝餉櫻桃(綠葉成陰春盡也)
十三 臨江仙·寒柳(飛絮飛花何處是)
十四 臨江仙(點滴芭蕉心欲碎)
十五 虞美人·為梁汾賦(憑君料理花間課)
十六 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
十七 浣溪沙(十八年來墮世間)
十八 浣溪沙(殘雪凝輝冷畫屏)
十九 菩薩蠻(飄蓬只逐驚飆轉)
二十 菩薩蠻(催花未歇花奴鼓)
二十一 菩薩蠻(霧窗寒對遙天暮)
二十二 虞美人(銀床淅瀝青梧老)
二十三 憶王孫(西風一夜剪芭蕉)
二十四 于中好(獨背斜陽上小樓)
二十五 于中好(雁帖寒云次第飛)
二十六 于中好(另緒如絲睡不成)
二十七 于中好(塵滿疏簾素帶飄)
二十八 于中好(小構園林寂不嘩)
二十九 于中好·送梁汾南還,為題小影(握手西風淚不干)
三十 山花子(風絮飄殘已化蘋)
三十一 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韞家)
三十二 山花子(欲話心情夢已闌)
三十三 山花子(昨夜濃香分外宜)
三十四 山花子(小立紅橋柳半垂)
三十五 虞美人(黃昏又聽城頭角)
三十六 浪淘沙(紫玉撥家灰)
三十七 浪淘沙(眉譜待全刪)
三十八 采桑子(撥燈書盡箋也)
三十九 眼兒媚·中元夜有感(手寫香臺金字經)
納蘭詞典評 節選
一 減字木蘭花•
相逢不語,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暈紅潮,斜溜鬟心只鳳翹。
待將低喚,直為凝情恐人見。
欲訴幽懷,轉過回闌叩玉釵。
《減字木蘭花》,一個溫柔婉轉的詞牌,每句一短一長,回環往復,流連不歇。詞家多以這個詞牌來寫一些生活中的細碎柔情、‘溫柔好夢。容若卻特別,以長于抒情的詞牌來作寫人的白描,筆端輕柔勾勒,竟是一幅活生生的仕女圖,嬌羞宛然,冰雪輕盈。
但這不是隨便的一幅圖畫,不是憑空而來的臆想,也不是詩人們常作的那樣以美人香草寄托君子之情。這是一幅實實在在的寫真,畫中的女子當時就真實地站在容若的面前,風容盡現,咫尺天涯。
是的,咫尺天涯。
那是一張美麗的臉,也是一張熟悉的臉,熟悉得足足度過了兩個年輕人的半生,熟悉得驚醒過容若多少輾轉反側的夢寐。但是,僅僅是咫尺間隔,卻只有“相逢不語”,而這一相逢,更無情地成為他們的*后一見。不知道此時此刻的容若若是預知了這個結局,還會不會不顧一切地沖開人群,沖開禁忌,沖開漫無邊際的風險與藩籬,沖上前去,僅僅和她說上一句話呢?
可是,以容若的顯赫家世,世間又能有幾多禁忌、幾處天涯?
沒有,算來算去也只有一處,那就是當時的世界上幾乎唯一高過他們的東西——皇權。
皇權,就是他們的天涯。
為了這次見面,容若已經冒上了天大的風險,他偷偷地換過了裝束,裹挾在人群之中,近近地望了她一眼,但在這*后關頭,卻終于只是“相逢不語”,讓刻骨的愛戀在皇權下無可奈何地枯萎下去。那一刻,那偷偷的一望,便如一朵秋葉從樹梢落下,在墜入泥土之前的那片刻懸空時候的小小的凄婉的掙扎。
相逢不語,雙方都看見了對方,那女子在容若的眼中宛如秋雨飄搖中的一株芙蓉,艷麗、哀戚、淚泫,那臉龐泛起的無法遮掩的紅暈正是對癡情容若的**直白的傾訴——傾訴了一顆心、多少事、怎般情。那云發問的鳳釵也只顧著回應著陰晴不定的光線,明明暗暗,迷離如當年的往事。
當年,明珠府的花園,文靜的小容若永遠都有一個*好*好的玩伴,兩個孩子一起,花花草草秋千架,蜻蜓蝴蝶小風箏,對于容若和他的表妹來說,這都是一段無比快樂的童年。
快樂,只因為在一起。
容若從小就是一個落落寡合的孩子。同齡的玩伴中只有表妹一人適合他那文靜孤單的性格和吟詩填詞的癖好。他們是童年的玩伴,也是少年的詩友。“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既有兩小無猜的天真。也有蒙嚨難言的情愫。他們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喜歡拴在一起,只知道只要他們不在一起,日子總會變得漫長難挨。
韶光流轉,當表妹已經彈得一手好琴的時候,容若也已經能夠寫出**流的詞章了,而那些美麗無倫的詞句本來就是要跟著琴聲而入樂歌唱的。
上天從不會為一個天才制造幸福,如果有時候真的賜給了幸福,其目的也往往是為了毀壞。
容若沒有成為例外。當他深深地陷入這種莫名幸福而無法自拔的時候,表妹卻按著旗人的規矩被選為了秀女。一入深宮,旋成陌路。都道侯門深似海,皇宮的大門又豈是侯門能比!
這位顯赫的公子也許**次感到了刻骨的無助,他無法留下表妹,無法奪回她.更無法向奪走她的那個男人復仇。他知道自己*心愛的人就在那紅墻璧瓦之內,卻一步也邁不進那個禁忌森嚴的院落。
這樣的一道深深陰影也許正是容若此后怠惰于仕宦生涯的真正原因——當他隨著滿朝文武三跪九叩的時候,當他追隨皇帝出入宮廷院落的時候,他怎能忘記,就在這宮闈深處、*深處,正無聲地藏著他那個童年的玩伴、少年的詩友、畢生的愛侶!
要見一見表妹,一定要見一見表妹!
機會終于來了。適逢國喪,皇宮要大辦道場。容若靈機一動,買通了進宮誦經的喇嘛,裹挾在袈裟大袖的僧人行列中偷偷地混進了皇宮。
混入皇宮,偷見內眷,容若怎會不知這是何等的罪名。但他還是去了,不是在一時的沖動之下,而是在周詳的計劃之后,這一節,尤為感人。
皇天辜負過這對有情人,這一次也終于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容若見到了表妹,她也在人群之中,偷偷地發現了容若。這是容若的初戀,慘痛而刻骨銘心的初戀,曾經不知不覺地開始,終于天人懸隔地結束。
想要開口低喚,又怕被人聽見;想要一訴離愁,卻只能拔下玉釵在回闌輕叩。回廊九曲,心思九曲;玉釵恩重,你我心知。就這樣,千言萬語,只化作頰上紅潮、釵頭脆響、眉眼無聲。這便是他們*后的相見,*后的別離。
容若這首小令,寫得似明似暗、欲說還休,總有些隱衷心曲難與人言。反復讀來,既像是容若自己的心間私語,又像是模擬表妹的口吻來摹寫她對自己的相思。字里行間似有本事,而才要落實便轉眼無跡,只有那段刻骨銘心的苦楚定是真實地發生在當時,直到三百五十年后的今天也沒有一絲一毫的消褪。
二
畫堂春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漿向藍橋易乞,藥成碧海難奔。
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
焰火為什么美麗,因為那是多樣的粉末交匯在一起,燃燒、困頓,而終于爆發于一剎那;詞章為什么絢爛,因為那是詞人的萬千心事糾
結于眉、郁結于心,而終于脫口而出于一瞬間。
我手寫我心,便是此番道理。
由暗火而郁結,由郁結而困頓,由困頓而渴望解脫,由渴望解脫而終于爆發,這樣的流露往往*是真切感人。這樣的詞,正是眼前的這一首《畫堂春》。
劈頭便是“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明白如諾。更無絲毫的妝點;素面朝天,為有天姿的底蘊。這樣的句子”并不曾經過眉間心上的構思、語為驚人的推敲、詩囊行吟的揣摩,不過是脫口而出,再無其他道理。
明明天造地設一雙人,偏要分離兩處,各自銷魂神傷、相思相望。他們在常人的一日里度過百年,他們在常人的十分鐘里年華老去。縱使冀北鶯飛、江南草長、蓬山陸沉、瀚海揚波,都只是平白變故著的世界,而不是真實發生過的人生。萬千錦繡,無非身外物外,關乎萬千世人,唯獨非關你我。
容若何堪,借他人杯酒澆自己胸中塊壘。——上片實為化用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非贈道士李榮》詩中成句:“相憐相念倍相親,一生一代一雙人。”詩詞之化用,有稍加點染者,有原文照錄者,此為文人成法,非自容若始。詩詞史上,大有名句原版藉藉無聞,而一經他人化用,反為世人千古傳誦的佳話——林和靖“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便是承襲有自;近年發掘曹雪芹的詩作,“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亦有所本。而眼前這首《畫堂春》,駱賓王的原句不知還有幾人記得,容若的詞章卻遍傳于有井水處。
下片轉折,接連用典。小令一般以頻繁用典為大忌,此為通例,而才子手筆所向,再多的禁忌也要退避三舍。這,就是容若。
“漿向藍橋易乞”,這是裴航的一段故事:裴航在回京途中與樊夫人同舟,贈詩以致情意,樊夫人卻答以一首離奇的小詩:“一飲瓊漿百感生,玄霜搗盡見云英。藍橋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嶇上玉清。”
裴航見了此詩,不知何意,后來行到藍橋驛,因口渴求水,偶遇一位名叫云英的女子,一見傾心。此時此刻,裴航念及樊夫人的小詩,恍惚之間若有所悟,便以重金向云英的母親求聘云英。云英的母親給裴航出了一個難題:“想娶我的女兒也可以,但你得給我找來一件叫做玉杵臼的寶貝。我這里有一些神仙靈藥,非要玉杵臼才能搗得。”
裴航得言而去,終于找來了玉杵臼,又以玉杵臼搗藥百日,這才待到云英母親的應允。——這不僅僅是一個愛情故事,在裴航娶得云英之后還有一個情節:裴航與云英雙雙仙去,非復人間平凡夫妻。
“漿向藍橋易乞”句為倒裝,實為“向藍橋乞漿易”,容若這里分明是說:像裴航那樣的際遇于我而言并非什么難事。言下之意,似在暗示自己曾經的一些因緣往事。到底是些什么往事,只有詞人冷暖自知。
那么,藍橋乞漿既屬易事,難事又是什么?
是為“藥成碧海難奔”。這是嫦娥奔月的典故,頗為易解,而容若借用此典,以縱有不死之靈藥也難上青天,暗喻縱有海枯石爛之深情也難與情人相見。這一嘆息,油然又讓人想起那“相逢不語”的深宮似海、咫尺天涯。
“若容相訪飲牛津”仍是用典。——古老傳說,大海盡處即是天河,海邊曾經有人年年八月都會乘槎往返于天河與人間,從不失期。天河世界難免令人好奇,古老的傳說也許會是真的?于是,那一日,槎上搭起了飛閣,閣中儲滿了糧食,一位海上冒險家踏上了尋奇之路,隨大海漂流,遠遠向東而去。
也不知漂了多少天,這一日,豁然見到城郭和屋舍,舉目遙望,見女人們都在織布機前忙碌,卻有一名男子在水濱飲牛,煞是顯眼。問那男子這里是什么地方,男子回答:“你回到蜀郡一問嚴君平便知道了。”
嚴君平是當時著名的神算,上通天文,下曉地理,可是,難道他的名氣竟然遠播海外了嗎!這位冒險家帶著許多的疑惑,調轉航向,返回來時路。一路無話,后來,他當真到了蜀郡,也當真找到了嚴君平,嚴君平道:“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牽牛宿。”掐指一算,這個“某年某月”正是這位海上冒險家到達天河的日子。那么。那位在水濱飲牛的男子不就是在天河之濱的牛郎么?那城郭、屋舍,不就是牛郎、織女這一對金風玉露一相逢的戀人一年一期一會的地方么?
“若容相訪飲牛津,相對忘貧”,容若用典至此,明知心中戀人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親,只得幻想終有一日寧可拋棄繁華家世,放棄世間名利,縱令貧寒到骨,也要在天河之濱相依相偎、相親相愛、相濡以沫。
這樣的誓言,若放在《花間集》里,或許只是文人的戲仿;若放在《納蘭詞》中,卻不由得令人不信。
三
浣溪沙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細思量。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西風乍起,人間天上。
除卻我心而外,蕓蕓誰會秋涼?
不忍見蕭蕭黃葉,匆忙忙閉鎖疏窗。
閉鎖疏窗。幾多舊事,幾度思量。
當年,春光窄窄,春睡足足,春意芳芳。
與你詩詞對壘,酒濃茶醉,勝如為你梳妝。
而今只影空懷遠,不解香魂何處,
卻曉得當時笑語、當時樂事,非是尋常。
容若詞章,題為《飲水集》,其義取自“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正是,詞以抒懷,以摹寫心頭那一點欲說還休的情愫,寓于詞章字里、簫管聲中,縱然傳唱于世間,獲譽于海內,而詞中低徊不去的款款心曲其實也只有詞人“冷暖自知”而已。
這樣的詞是不可解的,因為一旦詞句離開了那位深情的作者,便如同花兒隕落枝頭,如同葉子飄零塵土。一花一葉,其美麗之處正在于絢爛的生機,而誰能從一朵離開了枝頭的夏花那里捕捉到那棵花樹的全部秘密呢——這也許正是花兒那短暫一生的全部意義。
那么,我們所傳唱的、所著迷的,究竟又是什么?
——那正是我們自己的心事,自己的心曲,是纏繞于自己心頭那郁郁而不得發散的情愫。別人的華美詞章不過是一根神仙的手指,使得詞人自己的“冷暖自知”共鳴出我們自己心頭同樣的事件、同樣的思念、同樣的愛恨、同樣的沉迷……在這個蕓蕓眾生的紛繁世界上,沒有誰是超然孤立的,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塊巖石、一粒塵埃,而被風雨侵蝕掉的那些巖石與塵埃既是一個個獨立的身影,也是我們所有人的一部分。于是,這一首“冷暖自知”的小詞,其感動人心之處既來自于容若那獨一無二的才華與身世,也來自于我們每個人和容若、每個人和每個人的心心相通。容若所沉吟悵惘的,是他自己的故事;而我們所傳唱的,既是對這位情深不壽的濁世佳公子的無限追懷,也是對我們自己、對每一個血肉之軀所必然經歷的人生體驗的深刻感動。
容若此詞,上片是此時此地的沉思,下片是對往時往事的回憶;上片是容若此時此地的孤獨,下片是容若和妻子在曾經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暫而無邊的歡樂。
“誰念西風獨自涼”。西風送涼意,對每個人都是一樣,也吹進皇宮大內,也吹進民間草舍。而在容若詞中,這涼意卻似乎僅僅是為他自己而來,也僅僅是他自己才體會得出。——不合常理的敘述構成了突兀料峭的修辭,那是一番難以言傳的清決與蕭壯,似乎世人盡知,其實只有容若獨會。
西風冷冷,黃葉蕭蕭,疏窗閉合,幾多蕭瑟。由景及人,由物及我,容若,一個才華橫溢的詞人,一個天真憂郁的孩子,韶華未逝,便已經往事縈懷。有多少“成熟”的大人直到臨終還來不及回憶,而一個敏感的孩子卻總是早早地就有了心事。
容若是一個孩子,天真爛漫,敏感多情,詞章即心事的流露、天性的抒發,故而毫無做作之態。正是因此,容若才被眼高于頂的王國維譽為五代之后的詞壇**人。是論絕非過譽。容若有顯赫的家世,又早早地成名,在他以睥睨天下的俊彥之姿指點詞壇的時候,又有幾人能夠洞悉他那顆孩童一般純真的心?——也許,只有他的妻子,伴了他三年便匆匆離去的妻子,在這秋風乍起的剎那勾起容若無限懷想的妻子。(容若是:內心酷似小孩,外表卻是大人;名偵探柯南是:外表酷似小孩,內心卻是大人。大家別搞混了。)
這世上還有什么比美更美?
有,那就是把美當著你的面摔得粉碎。
三年短暫的快樂也許只是為了讓容若日后的回憶更為沉痛悲苦,人生的悲劇也許只是上天殘忍地安排在天才生活中的藝術素材。我們讀著這首小令,由上片的蒼涼突然轉入下片的歡樂,由上片的孤獨突然轉入下片的合歡,但我們一點也感受不到歡樂,只覺得歡樂之情寫得越深,背后的孤獨之情也就越重。容若那甜美的夫妻生活,醉酒而春睡不起,賭書而對笑噴茶,以李清照與趙明誠千古**的夫妻佳話來比擬自己的二人世界,水乳之得,情意之切,以樂事寫愁心,以合歡寫孤獨,令人但覺天地之大,縱然可以包容萬物,卻容不下一個人內的愁苦。
……
納蘭詞典評 相關資料
納蘭詞典評:不辭冰雪為卿熱
2008年08月22日 10:22:01 來源:大眾日報
常常想,假如時代是可以選擇的,那么納蘭容若最應該生在哪個年代?
漫長的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有哪個朝代可以慷慨容忍為“情”而生,為“情”而死的“情種”?也許,還是在魏晉時代吧——有這樣一個故事:荀奉倩與妻子感情深篤,大冬天的妻子病重發熱,奉倩脫掉衣服跑到院子里讓風雪冰冷自己的身體,再回來熨帖到妻子的身上給她降溫……盡管他的深情最終并沒有留住妻子的生命,妻子去世后,奉倩亦哀哀而卒。但即便是在那個宣稱"一往情深"的時代,奉倩的"驚世駭俗"之舉仍不免“獲譏于世”。
在中國詩歌史上,兩千多年也可以被簡單地劃分為兩段,以宋代為界,之前是“情禮沖突”的時期,之后是“情理沖突”的時期。情,本來是詩歌靈魂中最活躍最本質的因素,也是人的靈魂中最活躍最本質的因素,可是在中國的詩學理念當中,偏偏要以“禮”和“理”來制約它,甚至是扼殺它。于是,“情”的偶然釋放反而顯得如此珍貴,如此令人珍惜:比如那個以身殉情的荀奉倩,比如那個嘔心瀝血吶喊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李商隱,再比如那個反反復復吟誦著“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的納蘭容若。“不辭冰雪為卿熱”,卿,是容若早逝的妻子,也是容若一生的追念——當愛情已然成為一種信仰,那么“禮”也好,“理”也好,還有什么力量能夠阻擋容若以三十一歲的短暫生命義無反顧地奔赴他關于愛情的全部信仰?
其實沒必要去挖掘容若的生命中到底如曇花一般開放過幾個女子,這些女子姓名如何、家世如何、容貌如何、才華如何,那都是學者們的事。而我們,只須倚著窗前的藤椅,捧著一本納蘭的詞,書翻過了一頁又一頁,幾上的茶晾了很久忘了喝,滿世界里就只有暗夜中的微雨點點滴滴仿佛灑在心上,滿世界里就只有容若的聲音在耳邊低吟“幽窗冷雨一燈孤。料應情盡,還道有情無”……不知道什么時候,有一滴淚,無聲地滑落,打開窗,告訴自己:雨還在下。
“這么多年過去了,情再深也應該淡了、盡了,但在這個雨打芭蕉的夜晚,為什么我還會想起你來?為什么我還會淚流滿面?”容若已經離我們太遙遠太遙遠了,那樣執著的追問,那樣癡絕的守候,那樣苦苦的愛戀,就真的可以跨越幾個世紀,在任何時刻、任何地方,將同樣多愁傷感的你輕而易舉地俘獲,讓你心甘情愿地,和他一起“相看好處卻無言”?
這樣一本寫納蘭容若的書——《納蘭詞典評》,我翻開書的第一頁的時候,就告訴自己:這是一次旅行,目標是納蘭容若,作者蘇纓,就當是這次旅途中要經過的陌生風景。
很幸運,途中的風景竟然也一再讓我驚喜。我甚至還驚喜地發現:似乎蘇纓也和我一樣,是一個有點漫不經心的旅行者。可正是因為蘇纓的“漫不經心”,他才在本來很可能乏味的“旅途”中“漫不經心”地發現了一個又一個值得驚喜的風景。因為沒有刻意,才會有驚喜。 (楊雨)
納蘭詞典評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 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清朝著名詞人。其祖于清初入關,戰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權傾一進的首輔之臣。容 若天資穎慧,博通經史,工書法,擅丹青,又精騎射,十七為諸生,十八舉鄉試,二十二歲殿試賜進士出身,后晉一等侍衛,常 伴康熙出巡邊塞,三十一歲時因塞疾而歿。
納蘭性德的主要成就于詞。其詞現存349得。刊印為《側帽集》和《飲水集》兩冊,后多稱《納蘭詞》,他的詞清新婉麗,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在他身后,納蘭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后世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王國維有評:“北宋以來,一人而。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自卑與超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