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味生活·茶道(32開平裝)
-
>
炊煙食客
-
>
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
-
>
面包與黃油的故事 歷史·文化與食譜
-
>
蔬食記憶
-
>
茶知識108問:今天您喝茶了嗎
-
>
銀勺子(漫畫版)(軟精裝)
口腔里的中國人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1866509
- 條形碼:9787801866509 ; 978-7-80186-65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口腔里的中國人 本書特色
[中國人自我認知的新視角:經由獨特、幽微的食文化,來梳理和解讀中國文化和國民性。] 李波找到了一種研究中國人新的方法,他把“吃”提升到認識論的高度上,把“口腔文化”當作透視中國歷史的獨特視角,來考察中國人以及中國人與世界的關系。他挑起到底是“民以食為天,還是食以民為天”這個爭議。在他筆下,食物、食欲、饑餓、味覺、器官、咀嚼、烹飪、禮儀、酒、美食家等食文化元素都化為“坐標系”、“顯微鏡”和“解剖刀”,來窺視和解構中國的歷史、文化、人格、國民性、現實以及一切……。李波以“沒有*的自由作家”自況,他自以為不入流的方法卻取得了學院派不能及的結果;而他界于小說家和學者之間的語言,則將冷冰冰灰蒙蒙的歷史變得栩栩如生,盡管更多的時候,他呈現給我們的歷史像杯盤狼藉的殘宴,面目猙獰。 ——著名歷史學家 孫隆基(美) 李波振聾發聵地提出了:“中國人主要靠味覺認知自己,認同同類,認知這個世界,也是通過未覺來表達這個世界。”這一命題是一個能夠產生豐富文化研究成果的富礦。作為一個極具本土特色的研究課題,個人認為倘若能夠深入下去,甚至可以福柯的“性史”、精神病院研究那樣產生出極其豐富的研究成果。 ——清華大學教授蔣勁松
口腔里的中國人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帶有追問、自剖、懺悔、既顛覆又具建設性的獨特的大眾文化讀本。作者經由獨特、幽微的食文化、來梳理和解讀中國的母文化和國民性,為中國人的自我認知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
作者的追溯、論證及結論頗具警示意味:中國口腔文化對味覺的片面追逐,導致了中國人的饑民心理、饑民人格、現世感和身體化生存,并形成了和他人、環境、信仰以及自我的緊張關系。
作者認為必須將“民以食為天”予以顛覆,回歸為“食以民為天”,中國人才能走出“口腔化生存”的精神囚籠,凝視自己,仰望星空。
口腔里的中國人 目錄
序二:食以民為天——以“食”為鑒
**章 好了腸胃,忘了痛
(一) 由亞當和夏娃的“國籍”說起
(二) 天譴已經降臨——從“非典”到“甲肝”的警示
(三) 吃的就是心跳
第二章 “口腔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一) 我食,故我在
(二) 民以食為天
(三) 中、西方口腔文化主要差異
第三章 口腹之欲怎么就成了文化
(一) 審美、文化源于味覺
(二) 文人讓“吃”看上去很美
第四章 超級美食大國的盛宴
(一) 瓷器:中國的名字
(二) 中國是個大餐桌
(三) 滿漢全席——中國封建社會的殉葬品
第五章 中、西方口腔文化主要差異
(一) 理論根源:基督血(饕餮罪)VS“吃”教
(二) 態度:罪惡感VS使命感
(三) 技術:復雜VS馬虎
(四) 目的偏重:味覺VS營養
(五) 食禮儀:繁瑣VS簡單
(六) 消費方式:浪費VS節儉
(七) 支付方式:AA制VS地主制
(八) 進餐方式:聚餐制VS分餐制
(九) 食物安全:危險VS保險
第六章 饑民和饑民社會
(一) 饕餮的傳人
(二) 饑民:吃出來的國民人格
第七章 讓我們吃喝,因為明天我們就會死去——中國國民吃喝風透析
(一) 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饕餮
(二) 生當封侯,死當食廟——公務員大吃大喝動機、人格分析
第八章 “吃”是一種秘密武器——“吃”異化了中國人的人際關系
第九章 “吃”等于立場和榮譽
第十章 中國已經被吃垮過N次
第十一章 在魔鬼泡制的液體里迷失——可悲的中國酒文化
第十二章 多好的材料,卻用去做了馬桶——我看美食家(寫食主義者)
第十三章 別了,美食故鄉——我為什么離開四川
第十四章 “我們會一覺醒來變成甲殼蟲嗎?”——食品安全:達摩克利斯之劍
第十五章 我們還有多少家底可吃
第十六章 誰來養活中國——吃出來的糧食安全問題
第十七章 誰來捍衛動物的權利
第十八章 素食主義救中國
附:誰讓我們變成了病人——李波專訪
口腔里的中國人 作者簡介
李波,祖籍山西,60年代末生于四川。當過舞廳歌手、文秘、翻譯、記者、編輯……有心沒肺,刀槍不入,一塌糊涂。現居北京,自由寫作。作品:長篇小說《回頭無岸》(2002年4月中國電影出版社)、社會評論《老板是靠不住的》(2002年10月西苑出版社)、文化評論《吃垮中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