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新哲學:第一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48723
- 條形碼:9787100248723 ; 978-7-100-24872-3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哲學:第一卷 本書特色
本書系作者積14年功夫深入鉆研的成果,就哲學的一系列根本問題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新哲學:第一卷 內容簡介
哲學是關于宇宙一切事物的普遍性的科學,分為元哲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與社會哲學四個哲學學科。因為宇宙一切事物分為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意識三大領域。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意識三大領域一切事物的普遍性的科學,就是元哲學,亦即所謂**哲學、形而上學;該學科的研究對象,按照從抽象到具體等范疇排列順序之原則,依次是:“事物”、“變化和不變”、“相對和絕對”、“原因和結果”、“內容和形式”、“同一和差別、普遍與特殊以及單一、抽象和具體、一般和個別、邏輯與歷史”、“偶然和必然、自由、可能和現實”、“現象、性質、規律和本質”、“質和量”、“對立”、“矛盾”、“價值”等12組34個范疇。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意識三大領域各自特 有的一切事物的普遍性的科學,則分別是自然哲學、社會哲學和精神哲學。因此,自然哲學僅僅研究“物質”范疇;精神哲學僅僅研究意識”范疇;社會哲學僅僅研究“社會”范疇。
新哲學:第一卷新哲學:第一卷 前言
《國家治理叢書》是一套由商務印書館組織國內外專家學者撰寫的,以“國家治理”為主題,涵蓋哲學、政治學、倫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的綜合性圖書。叢書致力于發掘“國家治理”的科學內涵,探索國家治理體系的創新道路和創新方法,系統總結和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實踐和發展成就,為推動新時期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知識保障。
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實踐,使中國模式成為世界各國理論研究和輿論討論的焦點,國際社會需要“國家治理叢書”這樣一個窗口來了解中國發生的變化。
新哲學:第一卷 目錄
緒論
一、哲學:定義、對象和分科
二、胡塞爾問題:哲學還不是一門科學
三、哲學方法
四、哲學與其他科學關系
五、哲學體系順序
**卷 元哲學
**章 事物
一、事物:概念分析
二、自然、人類社會和人類意識
三、實體與屬性
四、客觀事物和主觀事物
五、主要事物與非主要事物:折衷主義和詭辯論
第二章 變化與不變
一、變化與不變:概念分析
二、變化與不變基本性質:運動是變化原因
三、矛盾之有無:變化與不變之本質
四、新舊之有無:變化與不變之重大結果
第三章 絕對與相對
一、絕對與相對:概念分析
二、絕對與相對關系
三、相對主義和絕對主義:關于絕對與相對的理論流派
第四章 原因與結果
一、原因和結果:概念分析
二、因果律:因果關系本性
三、內因與外因在事物發展變化中的作用
四、穆勒五法:因果關系判定規律
第五章 內容與形式
一、內容與形式概念
二、內容和形式基本屬性
三、內容與形式發展變化規律
第六章 同一與差別
一、同一與差別
二、普遍、特殊、單一
三、抽象與具體以及一般與個別
四、關于抽象與具體以及普遍、一般與個別關系之理論
五、邏輯與歷史
第七章 必然與偶然·可能與現實·自由
一、必然與偶然
二、可能與現實:必然和偶然的結合物
三、自由——按照自己意志利用必然性來改變偶然性從而選擇實現某種可能性的行為
四、偶然、必然、可能、現實與自由五者之關系
第八章 質與量
一、量變引發質變規律
二、量變引發質變規律:類型分析
三、量變與質變基本屬性
第九章 對立
一、對立的基本屬性
二、對立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三、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理論
四、對立規律:對立面的斗爭與平衡規律
第十章 矛盾
一、矛盾:概念分析
二、矛盾根源
三、矛盾基本屬性
四、矛盾學說
第十一章 價值
一、價值:概念分析
二、事實
三、價值的存在屬性
四、價值產生和推導過程
本書所引證的主要文獻
索引
新哲學:第一卷 相關資料
從科學研究對象上看,哲學與其他科學是一般與差別關系,而非一般與個別關系。因為哲學研究的是一切事物的共同部分,而不是一切科學對象的共同部分。其實,一切科學的研究對象也不應有共同部 分,就是兩門科學的對象也決不應有共同部分。科學分門別類之本質,正是在于研究對象的完全不同。如果若干門科學研究對象有共同部分,那么,這個共同部分就沒有必要一一放在這若干門科學里研究了。因為若干門科學都一一來研究這同一個部分,不但是重復,而且使科學領域混亂不清。不同科學的對象,其共同部分越少,那么重復和混亂便越少;共同部分越多,重復和混亂便越多;完全相同,不同科學便失去存在根據而化為一門科學了。科學史表明,科學分門別類越來越多,各門科學研究對象的共同部分越來越少,各門科學相互間的重復和混亂越來越少,科學領域越來越清晰。因此,各門科學對象不應有共同部分。在這點上,科學對象與客觀事物以及認識是大相徑庭的:客觀事物有一般事物和包含一般事物的個別事物;認識也相應地有一般認識和包含一般認識的個別認識。但是,科學對象雖有一般科學(譬如各門哲學)的對象,卻沒有包括 一般科學對象的個別科學對象,而只有關于個別事物中除去一般事物所剩下的差別性的科學對象(譬如各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精神科學的對象)。所以,哲學對象與其他科學對象的關系,乃是互不包含的一般與差別關系,而決非包含與被包含的一般與個別關系。因此,懂得哲學,并不能就懂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精神科學:懂得共同部分,并不能就懂得不同部分。反之,懂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精神科學,也同樣并不能就懂哲學:懂得不同部分并不能就懂得共同部分。一句話,共同部分的認識和不同部分的認識絲毫不能互相替代。 這就是為什么,一個人的哲學理論是真理,他的物理學理論卻可能是謬論;反之亦然。
與哲學對象與其他科學對象的關系是一般與差別 ——而非一般與個別 ——相反,從科學體系、科學本身來看,哲學與其他科學卻是一定程度的一般與個別關系,而并非純粹的一般與差別關系。因為任何科學都是概念體系,都是研究概念的。而概念只有“一般概念”與 “個別概念”,卻決無“差別概念”。譬如,只有一般概念“生產”和個別概念“資本主義生產”,而決無關于“資本主義生產”剔除“生產”所剩下的差別性的概念。 因此,雖然哲學對象是客觀事物的一般部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精神科學對象是客觀事物的差別性部分,并且研究哲學對象的是 一般概念;但是,研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精神科學對象的,卻不可能是差別概念,而只能是個別概念。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精神科學把這些個別概念中哲學所研究的一般部分,當作已知的知識來應用, 以其指導研究這些個別概念的差別性部分。
新哲學:第一卷 作者簡介
王海明,現為三亞學院國家治理研究院特聘教授;1950年生,吉林省白城市鎮賚縣人;1984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1987年獲哲學碩士學位;1993年調入北京大學,歷任哲學系教授和倫理學教研室主任以及北京大學應用倫理學中心秘書長;2013年于北京大學哲學系退休后,被聘為三亞學院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曾在《中國社會科學》等刊物發表論文三百余篇;在商務印書館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新倫理學原理》、《國家學原理》和《中國經濟特色》等學術專著十余部;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和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倫理學原理》(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等獨著教材6本。《新倫理學原理》獲2018年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并于2020年在英國盧德里奇(Routledge)出版社出版英譯本(全四冊)。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
- >
莉莉和章魚
- >
推拿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