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考古里的中國史3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1185594
- 條形碼:9787221185594 ; 978-7-221-18559-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考古里的中國史3 本書特色
以發現者的眼光看歷史
從考古的視角出發,帶領讀者從歷史遺跡回到歷史現場,讓知識更有趣、更深刻地印入腦海。
歷史與文明史并行,統觀朝代歷史和中華文明發展脈絡
考古史=古代歷史 古代文明,通過文物走進各個朝代、梳理歷史,同時揭露每個朝代所體現的文明進程,讓讀者深刻理解是什么造就了偉大的中華文明。
真正用得到的歷史書
我們鼓勵更多人走進歷史博物館,閱讀本書后,當再次走進博物館,終于可以知道怎么觀看文物、回顧歷史。
大方美觀的設計,大人孩子都愛看
封面由中國ZUI美的書獲獎設計師設計,內文使用雙欄排版,美觀疏朗,閱讀無壓力。
n
n
考古里的中國史3 內容簡介
本冊從多個政權并立的遼宋夏金時期講起,隨后是中國歷史上疆域*廣闊的元朝、君主制度發展到頂峰的明朝,以及*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從這本書,可以看到“南海1號”從南宋悠悠駛來,這艘載重約800噸、出水文物多達18萬件(套)的巨輪,再現了中國古代航海盛景;在元朝,錢幣制度已經高度成熟,中國成為世界上*早統一推行紙幣的國家;從明朝開始,年號成為帝王的代稱,它蘊含了帝王希望河清海晏的美好祝愿;在清朝,景德鎮御窯廠的燒造工藝達到頂峰,讓中國瓷器聞名于世界。
本書脈絡為:
“南海1號”沉船風采——遼宋夏金歷史脈絡——中國古代航海文化
元上都遺址風采——元朝歷史脈絡——中國古代錢幣文化
本冊從多個政權并立的遼宋夏金時期講起,隨后是中國歷史上疆域*廣闊的元朝、君主制度發展到頂峰的明朝,以及*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
從這本書,可以看到“南海1號”從南宋悠悠駛來,這艘載重約800噸、出水文物多達18萬件(套)的巨輪,再現了中國古代航海盛景;在元朝,錢幣制度已經高度成熟,中國成為世界上*早統一推行紙幣的國家;從明朝開始,年號成為帝王的代稱,它蘊含了帝王希望河清海晏的美好祝愿;在清朝,景德鎮御窯廠的燒造工藝達到頂峰,讓中國瓷器聞名于世界。
本書脈絡為:
“南海1號”沉船風采——遼宋夏金歷史脈絡——中國古代航海文化
元上都遺址風采——元朝歷史脈絡——中國古代錢幣文化
明定陵風采——明朝歷史脈絡——中國古代年號文化
景德鎮御窯廠遺址風采———清朝歷史脈絡——中國古代瓷器文化
考古里的中國史3 目錄
序
遼宋夏金(公元907年—公元1279年)開篇:遺址發現
**部分:考古挖掘
第二部分:回到歷史現場
第三部分:中國航海文化
元(公元1206年—公元1402年)開篇:遺址發現
**部分:考古挖掘
第二部分:回到歷史現場
第三部分:中國錢幣文化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開篇:遺址發現
**部分:考古挖掘
第二部分:回到歷史現場
第三部分:中國古代年號文化
清(公元1636年—公元1911年)開篇:遺址發現
**部分:考古挖掘
第二部分:回到歷史現場
第三部分:中國瓷器文化
總結陳詞
考古里的中國史3 作者簡介
汪丹
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對中國古代珍貴的文物、遺址如數家珍,并有多年歷史類科普讀物創作經驗。他希望更多讀者和他一樣愛上歷史,不再認為歷史只是課本上枯燥的條目,而是真正對歷史、對中國古代文明產生興趣,從中收獲知識、智慧和接受審美熏陶。
汪丹老師現為資深教材編輯,長期致力于教材類書稿的審核,因此十分了解大眾讀者關于歷史的知識需求、閱讀習慣和理解水平。經過近三年的撰寫與打磨,創作出這套知識詳盡、形式有趣,更適合大眾讀者閱讀、學習的歷史科普書。。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