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資源循環工程理論與實踐(劉維平 )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472304
- 條形碼:9787122472304 ; 978-7-122-47230-4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資源循環工程理論與實踐(劉維平 ) 內容簡介
《資源循環工程理論與實踐》分為三篇,共11章內容。**篇以資源循環工程理論基礎為主線,闡述了資源循環利用的基本內涵、資源循環利用與城市礦產的相互關系,以及資源循環的基本原理及其分析方法。第二篇針對資源循環工程技術與應用, 論述了工業固體廢物、農林生物質資源、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退役動力電池資源化技術以及能源循環利用與低碳技術。第三篇結合作者的科研工作,闡述了資源循環工程創新與發展,主要包括生物質材料化技術與應用、膜分離技術與貴金屬回收、生物電化學技術在資源循環中的應用等內容。 本書可作為我國普通高等學校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等相關專業的教材或教學參考用書,也可供資源循環利用及其相關領域的科技人員參考。
資源循環工程理論與實踐(劉維平 )資源循環工程理論與實踐(劉維平 ) 前言
在浩瀚的人類文明進程中,資源的開發利用始終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然而,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傳統的“資源-產品-廢棄物”線性經濟模式日益暴露出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等嚴峻問題。在此背景下,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應運而生。資源循環以促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以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為構建循環經濟體系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證明,資源循環在貫徹落實生態環境理論,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助力污染防治攻堅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資源循環是應對資源危機的必然選擇。資源的有限性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回避的現實,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資源循環工程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實現了資源從“廢棄”到“再生”的轉變,有效緩解了資源供給壓力,為破解資源危機提供了新思路。礦產資源日益枯竭、水資源分布不均且污染嚴重、土地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頻發,這些無不警示我們傳統的資源消耗型發展模式已難以為繼。隨著傳統資源的逐漸枯竭,如何尋找新的資源來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已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本書基于資源循環利用的理論與實踐,提供了應對資源危機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通過這些方法和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緩解資源短缺的壓力,為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資源循環工程理論與實踐(劉維平 ) 目錄
**篇資源循環工程理論基礎1
第1章緒論 2
1.1資源與再生資源 2
1.1.1資源概念 2
1.1.2資源屬性 3
1.1.3再生資源 5
1.2資源循環利用概念、特征和系統模型 6
1.2.1資源循環利用概念 6
1.2.2資源循環利用特征 7
1.2.3資源循環利用系統模型 8
1.3城市礦產與資源循環 9
1.3.1城市礦產概念 9
1.3.2城市礦產環境效益 10
第2章資源循環基本原理 12
2.1資源循環生態學原理 12
2.1.1生態學基本概念 12
2.1.2物質循環的生態學原理 13
2.2可持續發展理論 14
2.2.1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過程 14
2.2.2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本原則 14
2.2.3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核心內涵 15
2.3循環經濟理論 16
2.3.1循環經濟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16
2.3.2循環經濟理論基礎 17
2.3.3循環經濟與資源循環利用的關系 18
2.43R 原則及其拓展 18
2.4.13R 原則 18
2.4.25R 原則 20
2.5資源循環利用微生物技術 21
2.5.1微生物技術基本原理 21
2.5.2微生物浸出 22
2.6有色金屬材料循環利用冶金原理 22
2.6.1火法冶金 22
2.6.2濕法冶金 25
2.7高分子材料循環利用理論基礎 27
2.7.1物理循環 27
2.7.2化學循環 29
2.7.3能量循環 30
第3章資源循環分析方法 31
3.1物質流分析 31
3.1.1物質流分析基本概念 31
3.1.2物質流分析類型與分析方法 32
3.1.3物質流分析步驟與指標體系 36
3.2生命周期評價 38
3.2.1生命周期評價基本概念 38
3.2.2生命周期評價框架與程序 38
3.2.3生命周期評價應用案例 40
第二篇資源循環工程技術與應用43
第4章工業固體廢物循環利用 44
4.1廢雜有色金屬循環利用 44
4.1.1有色金屬簡介 44
4.1.2金屬材料循環利用預處理 46
4.1.3廢雜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實例 53
4.1.4有色金屬資源循環利用工程實踐 59
4.2黑色金屬循環利用 64
4.2.1廢鋼鐵來源及分類 64
4.2.2廢鋼鐵加工 66
4.2.3廢鋼鐵循環利用 66
4.3耐火材料循環利用 67
4.3.1耐火材料簡介 67
4.3.2耐火材料循環利用方法 69
4.3.3耐火材料循環利用實例 71
4.4廢舊塑料循環利用 71
4.4.1廢舊塑料來源 71
4.4.2廢舊塑料分類與鑒別 72
4.4.3廢舊塑料循環利用技術 76
4.5廢舊橡膠循環利用 82
4.5.1廢舊橡膠概述 82
4.5.2廢舊輪胎循環利用 82
4.6廢舊催化劑循環利用 92
4.6.1廢舊催化劑來源 93
4.6.2催化劑失活 94
4.6.3常見廢舊催化劑再生 96
4.6.4廢舊催化劑性能的改進 98
第5章農林生物質資源循環利用 100
5.1生物質概述 100
5.1.1生物質概念 100
5.1.2生物質種類 101
5.1.3生物質組成結構 101
5.2生物質能概述 103
5.2.1生物質能概念 103
5.2.2生物質能特征 104
5.3生物質熱解氣化技術及應用 105
5.3.1生物質熱解氣化概述 105
5.3.2生物質熱解氣化工藝與設備 109
5.3.3生物質熱解氣化工程實踐 112
5.4生物質熱裂解液化技術及應用 113
5.4.1生物質熱裂解液化概述 113
5.4.2生物質熱裂解液化工藝與設備 121
第6章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資源化技術 125
6.1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概況 125
6.1.1建筑垃圾組成及分類 125
6.1.2生活垃圾分類收運體系 126
6.1.3生活垃圾衛生填埋 126
6.2建筑垃圾資源化技術 127
6.2.1建筑垃圾預處理 127
6.2.2廢棄磚瓦資源化 128
6.2.3廢棄混凝土資源化 129
6.2.4廢棄瀝青資源化 130
6.3生活垃圾資源化技術 131
6.3.1生活垃圾焚燒熱能利用 131
6.3.2生活垃圾堆肥利用 133
6.3.3生活垃圾資源化新技術 135
第7章退役動力電池資源化技術 136
7.1動力電池簡介 136
7.1.1動力電池基本概念及分類 136
7.1.2動力電池關鍵技術指標 137
7.1.3幾種典型動力電池簡介 139
7.2退役鋰離子動力電池資源化技術 144
7.2.1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資源化 144
7.2.2鋰離子動力電池資源循環利用設備 148
7.3退役鎳氫動力電池資源化技術 153
7.3.1正負極材料回收利用 153
7.3.2廢舊鎳氫電池循環利用冶金技術 154
7.4退役鉛酸動力電池資源化技術 155
7.4.1鉛酸動力電池廢酸資源化 155
7.4.2廢鉛膏資源化 158
第8章能源循環利用與低碳技術 164
8.1能源與低碳經濟 164
8.1.1能源及其分類 164
8.1.2低碳經濟 165
8.2主要工業行業的節能降碳技術 166
8.2.1鋼鐵行業余熱利用 166
8.2.2水泥生產中的二次能源回收技術 167
8.3能源利用中的低碳技術 168
8.3.1燃燒前脫碳技術 168
8.3.2富氧燃燒捕集技術 168
8.3.3燃燒后脫碳技術 169
8.4二氧化碳利用及封存技術 170
8.4.1二氧化碳利用 170
8.4.2二氧化碳封存 171
8.4.3國內外碳捕獲技術發展情況 171
8.4.4二氧化碳利用及封存示范項目 173
第三篇資源循環工程創新與發展175
第9章生物質材料化技術與應用 176
9.1生物質組分結構 176
9.1.1纖維素 176
9.1.2半纖維素 178
9.1.3木質素 179
9.2纖維素基功能材料 181
9.2.1纖維素功能紙材料 181
9.2.2纖維素膜材料 182
9.2.3纖維素氣凝膠材料 183
9.2.4其他纖維素基功能材料 184
9.3半纖維素基功能材料 185
9.3.1半纖維素膜材料 185
9.3.2半纖維素基水凝膠材料 186
9.3.3其他半纖維素基功能材料 187
9.4木質素基功能材料 188
9.4.1木質素納米材料 188
9.4.2木質素基薄膜材料 190
9.4.3木質素基復合水凝膠 193
9.5生物質衍生碳基功能材料的技術與應用 194
9.5.1纖維素衍生碳基功能材料 194
9.5.2木質素衍生碳基功能材料 196
9.5.3生物質本征結構碳材料 196
第10章膜分離技術與貴金屬回收 197
10.1膜分離技術概述 197
10.1.1膜分離技術原理及主要類型 197
10.1.2膜分離技術主要問題與對策 201
10.2貴金屬回收技術概述 205
10.2.1貴金屬二次資源 205
10.2.2貴金屬回收方法 206
10.3膜分離技術在貴金屬回收中的應用 207
10.3.1吸附膜分離技術回收貴金屬 208
10.3.2離子交換膜分離技術回收貴金屬 208
10.3.3膜蒸餾技術回收貴金屬 209
10.3.4其他膜分離技術 209
第11章生物電化學技術在資源循環中的應用 211
11.1生物電現象與產電微生物 211
11.1.1生物電現象 211
11.1.2產電微生物簡介 212
11.1.3產電微生物生理特征 213
11.2微生物燃料電池 218
11.2.1微生物燃料電池基本原理 218
11.2.2微生物燃料電池基本結構 219
11.2.3電極與質子交換膜 220
11.2.4電解液與底物 222
11.3微生物電解池 224
11.3.1微生物電解池基本原理 224
11.3.2微生物電解池與微生物燃料電池的區別 224
11.4微生物燃料電池在金屬回收中的應用 225
11.4.1微生物燃料電池金屬回收實例 226
11.4.2微生物燃料電池金屬回收影響因素分析 227
參考文獻 229
資源循環工程理論與實踐(劉維平 ) 作者簡介
劉維平,江蘇理工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環境工程專業的教學與科研工作,2006年至今一直承擔《資源再生利用》《資源循環利用》《資源綜合利用》等課程的教學工作。以有色金屬資源綜合利用及微生物燃料電池為主要科研方向,主持完成了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高校自然科學基金及常州市社會發展和國際科技合作等科研項目,主持完成了江西省科技廳科技計劃項目及橫向科研項目20余項;發表研究論文、譯文2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3件;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5項;出版專著與教材3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