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人性城市設計:人文主義與空間社會學的雙重視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7215778
- 條形碼:9787577215778 ; 978-7-5772-1577-8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人性城市設計:人文主義與空間社會學的雙重視角 本書特色
本書對我國城鄉規劃、建筑學、風景園林、社會學等專業師生及研究人員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人性城市設計:人文主義與空間社會學的雙重視角 內容簡介
人性城市不僅是學術概念,也是一種城市設計價值觀。 本書以人文主義與空間社會學的雙重視角,闡述人性城市設計的理論基礎、哲學思辨和當代內涵,探討人文導向的城市空間形態營造方式和實踐路徑,展望數字時代人性城市的未來發展趨勢,助力人民城市建設。 本書可供廣大城市規劃師、建筑師、城市設計師、城市管理人員、城市設計愛好者等閱讀參考。
人性城市設計:人文主義與空間社會學的雙重視角人性城市設計:人文主義與空間社會學的雙重視角 前言
前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我國城市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城市開發建設方式也從粗放型外延式轉向集約型內涵式。城市是人類聚居的主要空間形態,具有土地開發密集、空間功能復合、人群行為匯聚等特征,但城市的高效率易引起人文性的失落。日常活動場所的擠占、安全可達路徑的缺失、封閉阻隔的視線、匆忙緊張的氛圍,導致城市變成了冰冷的機器。城市是人的城市,人體基準是城市空間塑造的底線。城市發展不能以人文性缺失為代價,人文性這一古老命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建設中應被賦予新的含義。人文主義之光已經輝映了三千年。從普羅泰戈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到西塞羅的公共利益價值,從達??芬奇畫下完美比例的維特魯威人,到彼特拉克在十四行詩中寄托的人學信仰,從伏爾泰的“歐洲的良心”,到盧梭的自由和平等理想,人文主義重新定義了人類與世界的關系,建立起比神學秩序、科學秩序更廣闊的人學秩序,肯定人存在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能力。在人文主義視野下,人是物質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是身體、信仰、情感、道德、審美的總和。物質生活固然應該得到保障,而精神生活具有高于物質生活的價值,是人的高級天性使然,無法用功利標準來衡量。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生活需求,是人性城市的終極目標。人性城市不僅是學術概念,還是一種城市設計價值觀。崇尚人本的雅典衛城、世俗煊赫的羅馬都城、文藝復興的佛羅倫薩、極盡平等的協和新村、擁抱自然的田園城市、高技高效的光輝城市……這些或理想或現實的追尋,記錄著人們對城市人文性的深刻思辨。城市的文化本質和文化功能賦予人們充滿價值與意義的生活方式。當代的人性城市研究,面向藝術與哲學,也面向物理空間與社會現實;面向細微的生活日常,也面向全人類的共同福祉。城市設計正從高效率同質化的空間塑造轉向多樣性的人文需求,從宏觀規模增長轉向日常活力營造。人性城市設計的核心價值在于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實助力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永續發展。社會生產社會空間,社會空間也生產社會。列斐伏爾將空間引入社會研究,發展出空間社會學理論。城市不只是物質與功能的堆砌,也是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的物理依托。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設計具有空間的實踐、空間的再現、再現的空間三重屬性。物質空間可觸可感,建筑、道路、廣場、公園等構成了城市存在的實體基礎,反映了人類對世界的改造能力,是空間的實踐。精神空間是思維中建構的空間概念,是對空間理解和構想的結果,由邏輯抽象和形式抽象而來,通過語言、符號等表達和傳遞,反映空間認知及其影響下的行為方式,是空間的再現。社會空間是社會活動過程中形成的空間形態,是物質空間與精神空間相互作用的產物,既包含物質的實體性,又包含精神的抽象性,是社會關系下人們對空間感知、想象和創造的結果,并反過來作用于社會關系,是再現的空間。人的生理、精神、社會三元空間需求能否通過城市的物理空間得到滿足,是表征城市人文性的重要標準。基于人文主義與空間社會學的雙重視角,當代城市的人性化設計更為澄明——既關懷人作為個體的生理、精神和價值實現,也關懷人作為群體的情感、信仰和社會歸屬。本書內容涵蓋溯源人文主義思想、人文主義城市生發、從主體性到空間社會學、當代城市的人文性思辨、需求導向的人性城市營造,以及人文性構筑城鄉社會空間。基本按照從歷史到現實、從國際到本土、從理論到實踐的順序展開。溯源人文主義思想,重點梳理了自古希臘古典時代開始,到文藝復興時期、啟蒙運動時期、工業革命時期,直至21世紀的人文主義思想發展脈絡;闡述了不同于唯物、唯神主義的“唯人”的人文主義世界觀,以及其多樣化的應用范式;對比了東西方人文主義的差異,崇尚騎士美德還是士大夫精神,強調個體價值還是社會人格,是東西方人文主義差異的內核。人文主義城市生發,圍繞人文主義影響下的城市營造展開論述。歷史上西方城市建設的主導力量為神權、君權、人權往復更迭,城市的實體營造、經濟發展、社會文化等也隨之變化。神權統治沒落、資本主義新生、科學技術進步等潮流,使城市建設經歷了融合自然與人工干預復雜的相互制衡過程。從主體性到空間社會學,基于“我思故我在”蘊含的、人作為思維主體的近代哲學研究,論述人文性與主體性的內涵,分析人文主義哲學在現代哲學主體性理論學派中的影響。通過對認識論與實踐論的探討,厘清人文性、空間社會學與主體性的內在關聯,探索怎樣的城市具備人文性,怎樣的城市在客觀上存在非人文性的缺陷。當代城市的人文性思辨,討論新城市主義思潮的人文性形態塑造觀點,對比新城市主義、景觀都市主義、環境保護主義等20世紀后期至21世紀的主要城市設計思想流派,分析基于形態譜系的城市設計理論、方法體系和技術工具,探討空間形態塑造下的城市社會梯度。需求導向的人性城市營造,歸納當代城市空間的人文需求,包括生理、精神、審美、情感、歸屬等多個層面。從健康的生態環境、富足的精神空間、美感的城鄉形態、友好的人群社會等角度,提出人性城市設計的原則,建構實現城市人文性發展的方法邏輯。人性構筑城鄉社會空間,從當前我國城市建設實際出發,選取典型的城市設計問題,如人性城市更新、適老化城鄉社會、數字化城市社區、生態友好的城市形態、鄉村公共空間的重塑等,提出參數模型、人工智能、數字孿生、人因技術等賦能城市設計的多種方式,探索人性城市社會空間的具體路徑。城市是多種功能土地的集合,多個形態空間的集合,多樣人群活動的集合,兼具功能特征、形態特質和社會特性。城市設計自誕生之日起,就在探求空間更為人性化的可能。步入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科技發展極大地豐富了物質和精神世界,琳瑯滿目的商品、安全舒適的居所、瞬息萬變的信息獲取方式,無不彰顯著時代的進步。城市承載了密集的人口和多元的文明,應是體現人文關懷、蘊含人文溫度的美好家園。在繁華背后,人們對于精神富足的追求,尤其是對人文關懷的渴求,愈發顯得迫切而重要。當代的人性城市設計,內涵更復雜,意義也更深遠。本書既是立足當代現實需求對城市設計的思考,也是面向未來發展對理想城市社會的展望希望本書的出版能為讀者們帶來一點啟發。限于水平,誠懇期待讀者們提出寶貴的意見!
人性城市設計:人文主義與空間社會學的雙重視角 目錄
目錄1回歸本原:溯源人文主義思想 1.1緣起與泛化1.2 思想脈絡演進1.3東、西方人文主義2世俗理想:人文主義城市生發2.1 人性城市基石2.2黃金時代 2.3歷史車輪的轟響 2.4現代城市人文性探索 3哲學之思:從主體性到空間社會學 3.1人文性與主體性 3.2從認識論到實踐論3.3主體性的多元發展3.4 空間社會學 4形態范式:當代城市的人文性思辨 4.4新城市主義4.2人性城市空間形態4.3形態理論工具4.4形態與社會梯度5設計轉譯:需求導向的人性城市營造5.1城市空間的人文需求5.4健康的生態環境 5.3富足的精神空間 5.4美感的城鄉形態 5.5友好的人群社會 5.6建構方法邏輯 6路徑求索:人文性構筑城鄉社會空間 6.1空間形態研究及其在地化 6.2人性城市更新 6.3適老化城鄉社會 6.4數字化城市社區 6.5生態友好的城市形態 6.6鄉村公共空間的重塑 結語 參考文獻
人性城市設計:人文主義與空間社會學的雙重視角 作者簡介
張穎異,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博士,北京建筑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海外人才項目青年學者,北京建筑大學雙塔計劃優秀主講教師項目入選者。長期從事數字化城鄉規劃設計研究,發表 SSCI/SCI 檢索論文20余篇。兼任新西蘭數字建筑研究實驗中心專家,《Buildings》特刊主編、專題顧問,《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期刊編委,多個SCI期刊審稿人,美國規劃協會會員,新西蘭女建筑師學會會員。研究成果被美國計算機協會、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美國國家圖書館,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建筑科學協會等轉載。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