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醫學文化史Ⅲ·文藝復興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90454
- 條形碼:9787020190454 ; 978-7-02-019045-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醫學文化史Ⅲ·文藝復興卷 本書特色
從古代到現代的2500年里,人類對疾病、健康和醫學的理解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醫學史大家羅杰·庫特領銜編撰,匯聚55位全球頂級文化歷史學家,
人類醫學文化跨學科綜述史開創性著作。
六卷本,240幅插圖,打破傳統編年體,八大主題貫通2500年醫學文化演變,
海量、系統、專業、前沿,包羅萬象、生動有趣的醫學文化百科全書,
北京大學醫學史教授張大慶審校推薦。
醫學文化史Ⅲ·文藝復興卷 內容簡介
由英國醫學史家羅杰·庫特領銜編撰的“醫學文化史”系列是人類醫學文化跨學科綜述史開創性著作,按時代分為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時代、帝國時代、現代六卷,每卷均有環境、食物、疾病、動物、物品、經驗、心靈/大腦、權威八章,展示了從古代到現代的2500年里醫學文化演變的歷史圖景,包括醫學知識和實踐的變遷,以及人類對疾病、健康和醫學理解的變化。
《醫學文化史:文藝復興卷》立足20世紀80年代“文化轉向”以來對文藝復興時期醫學文化的諸多討論,通過書籍、插圖、病人自述、日記等印刷文本,以及顯微鏡、醫學院、解剖演示廳、出土文物等物質文化資料,跨學科綜述歐洲近代早期醫學。
醫學文化史Ⅲ·文藝復興卷醫學文化史Ⅲ·文藝復興卷 前言
總主編前言
羅杰·庫特(Roger Cooter)
醫學文化史包羅萬象。幾乎沒有什么可以被排除在外,包括不同時期文學及其他形式對身體的呈現、關于文明與人類的觀念,以及健康與福祉方面的社會學、人類學和認識論,更不用說疼痛、疾病、痛苦和死亡這些存在體驗,以及專業人士努力應對它們的方式。為囊括這些浩瀚的內容,本系列叢書聚焦八個與當代息息相關的類別:環境、食物、疾病、動物、物品、經驗、心靈/大腦和權威。從古代到后現代世界,專家們以批判性的廣度、深度和新穎性探究了這些主題,跨國視角被廣泛接受。*重要的是,本系列關注并闡明了究竟什么是醫學文化史——一個研究范疇和一個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認識論概念。
醫學文化史Ⅲ·文藝復興卷 目錄
目錄
001總主編前言
羅杰·庫特(Roger Cooter)
001導言
克勞迪婭·斯坦(Claudia Stein)
037 |**章 環境
納塔莉·卡烏吉(Natalie Kaoukji)
071 |第二章 食物
麗貝卡·厄爾(Rebecca Earle)
101 |第三章 疾病
奧利維婭·魏瑟爾(Olivia Weisser)
133 |第四章 動物
卡琳·埃克霍爾姆(Karin Ekholm)
172 |第五章 物品
桑德拉·卡瓦洛(Sandra Cavallo)
213 |第六章 經驗
艾麗莎·蘭金(Alisha Rankin)
248 |第七章 心靈/大腦
安格斯·高蘭(Angus Gowland)
287 |第八章 權威
楠川幸子(Sachiko Kusukawa)
329參考文獻
409索引
435譯后記
438譯叢跋
醫學文化史Ⅲ·文藝復興卷 相關資料
|病人眼中的疾病
近代早期病人對疾病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由當時對身體的流行態度決定的。當時,人們認為人體是由四種體液組成,體液之間獨特的平衡、組合方式和流動決定著健康。這是一個靈活、有適應能力的系統,人們用它來解釋一系列身體現象,包括衰老、性別差異、月經和疾病。每個人獨特的體質和生活方式決定其體液的性質和黏稠度,而正是體液的性質和黏稠度影響著健康。例如,無節制或不恰當的飲食、鍛煉或睡眠可能會造成體液淤堵或腐敗,進而導致各種身體不適。最重要的是,病人對這些癥狀的描述揭示了將疾病定義為一組獨特癥狀的傾向。該觀點有助于解釋這一時期個人作品中相對稀少的疾病類別。人們通常會提及發燒、腫脹、痙攣、嗜睡等癥狀。在許多情況下,他們并不把這些微恙視作其他更大疾病的標志,而是將它們理解為疾病本身。例如,1680年安妮·諾斯(Anne North,1614–1681)的兒子生病時,她沒有使用特定的疾病名稱,而是提到孩子“病得很重,伴有疼痛,還吐出了非常怪異的有色穢物”。[7]17世紀中葉,瑪格麗特·貝克(Margaret Baker)編寫的一本藥方書也是根據癥狀而非疾病編列的。藥方書條目的標題有“針對持續咳嗽”“止瀉”和“骨痛”等等。[8]
塞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1633–1703)異常坦率的日記提供了另一個例證(見圖3.2)。佩皮斯是一名海軍行政官員,他在1660—1669年間一直在寫日記,內容包含了對王政復辟時期生活的豐富觀察,還詳細記錄了他自身的健康狀況,尤其是與腎結石的終身斗爭。他時常抱怨背痛、排尿時的刺痛、睪丸腫痛和令身體無力的腸胃脹氣。但他并不總是像我們一樣,將這些病痛視為慢性疾病的癥狀。例如,當1663年佩皮斯感到“下身有些疼痛”時,他將其歸因于著涼。可推測的是,著涼可能使佩皮斯的腸道不太通暢,因為他吃了一些外科醫生開的通腸藥丸,幾天后又進行了灌腸。疼痛持續不斷,以致他無法下床,排尿也很困難。佩皮斯并沒有把這些癥狀和結石復發聯系起來,而是將其歸因于“沒排氣,也沒排便”,并且外科醫生向他保證疼痛與結石無關。8天后,佩皮斯在妻子的幫助下使用了一種用啤酒、糖和黃油制成的灌腸劑,他的癥狀才終于得到緩解。[9]
佩皮斯是一位細心的自我觀察者。他持續關注著自己的身體,追蹤自身疼痛的部位、原因和嚴重程度,以確定這些疼痛是否預示著他的“老毛病”、結石或其他疾病的發作。他甚至聲稱自己能識別出其他人體內的結石,他曾為自己的仆人診斷出患有結石或“其他類似疾病”。[10]因此,1663年發生的這一事件并不意味著人們無法識別癥狀或無法進行適當的自我診斷,而是揭示了一種與我們當下截然不同的疾病認知。佩皮斯并不將腎結石視為一種長期以相同方式折磨自己的慢性疾病。相反,他不斷重新評估自己的癥狀,有時將其與結石聯系起來,有時將其與看似不相關的環境或知覺聯系起來,例如寒冷、感到“被束縛”、彎腰或竭力抬起重物。
|病人眼中的疾病
近代早期病人對疾病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由當時對身體的流行態度決定的。當時,人們認為人體是由四種體液組成,體液之間獨特的平衡、組合方式和流動決定著健康。這是一個靈活、有適應能力的系統,人們用它來解釋一系列身體現象,包括衰老、性別差異、月經和疾病。每個人獨特的體質和生活方式決定其體液的性質和黏稠度,而正是體液的性質和黏稠度影響著健康。例如,無節制或不恰當的飲食、鍛煉或睡眠可能會造成體液淤堵或腐敗,進而導致各種身體不適。最重要的是,病人對這些癥狀的描述揭示了將疾病定義為一組獨特癥狀的傾向。該觀點有助于解釋這一時期個人作品中相對稀少的疾病類別。人們通常會提及發燒、腫脹、痙攣、嗜睡等癥狀。在許多情況下,他們并不把這些微恙視作其他更大疾病的標志,而是將它們理解為疾病本身。例如,1680年安妮·諾斯(Anne North,1614–1681)的兒子生病時,她沒有使用特定的疾病名稱,而是提到孩子“病得很重,伴有疼痛,還吐出了非常怪異的有色穢物”。[7]17世紀中葉,瑪格麗特·貝克(Margaret Baker)編寫的一本藥方書也是根據癥狀而非疾病編列的。藥方書條目的標題有“針對持續咳嗽”“止瀉”和“骨痛”等等。[8]
塞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1633–1703)異常坦率的日記提供了另一個例證(見圖3.2)。佩皮斯是一名海軍行政官員,他在1660—1669年間一直在寫日記,內容包含了對王政復辟時期生活的豐富觀察,還詳細記錄了他自身的健康狀況,尤其是與腎結石的終身斗爭。他時常抱怨背痛、排尿時的刺痛、睪丸腫痛和令身體無力的腸胃脹氣。但他并不總是像我們一樣,將這些病痛視為慢性疾病的癥狀。例如,當1663年佩皮斯感到“下身有些疼痛”時,他將其歸因于著涼。可推測的是,著涼可能使佩皮斯的腸道不太通暢,因為他吃了一些外科醫生開的通腸藥丸,幾天后又進行了灌腸。疼痛持續不斷,以致他無法下床,排尿也很困難。佩皮斯并沒有把這些癥狀和結石復發聯系起來,而是將其歸因于“沒排氣,也沒排便”,并且外科醫生向他保證疼痛與結石無關。8天后,佩皮斯在妻子的幫助下使用了一種用啤酒、糖和黃油制成的灌腸劑,他的癥狀才終于得到緩解。[9]
佩皮斯是一位細心的自我觀察者。他持續關注著自己的身體,追蹤自身疼痛的部位、原因和嚴重程度,以確定這些疼痛是否預示著他的“老毛病”、結石或其他疾病的發作。他甚至聲稱自己能識別出其他人體內的結石,他曾為自己的仆人診斷出患有結石或“其他類似疾病”。[10]因此,1663年發生的這一事件并不意味著人們無法識別癥狀或無法進行適當的自我診斷,而是揭示了一種與我們當下截然不同的疾病認知。佩皮斯并不將腎結石視為一種長期以相同方式折磨自己的慢性疾病。相反,他不斷重新評估自己的癥狀,有時將其與結石聯系起來,有時將其與看似不相關的環境或知覺聯系起來,例如寒冷、感到“被束縛”、彎腰或竭力抬起重物。
對發燒的描述揭示了近代早期疾病的第二個關鍵特征(見圖3.3)。病人并不把身體疾病定位在局部,而是傾向于認為它們在身體內部不斷移動。尤其是發燒,人們認為它會在體內各個不相關的部位游蕩和停駐。一名女子忍受著腿部的發燒,而另一名女子則因“陷入左眼”的發燒而連續三周喪失行為能力。[11]諾福克一位名叫伊麗莎白·弗里克(Elizabeth Freke,1641–1714)的女子忍受了一連串身體上的折磨,直到1697年,她的左半邊身體開始高燒,高燒最后轉移到了腳踝。這件事發生在她去倫敦看望姐姐的時候,使她臥床休養了兩個月。她解釋道:“這次發燒從我的左半邊身體開始,又轉移到腳上,我的腳踝變成像甘藍一樣的紫褐色。我將近三個月都躺在床上動彈不得。”當終于退燒時,她哀嘆:“沒有外科醫生會診病。”這個小故事同樣說明疾病可能同時被視為個人經歷和對更多人造成折磨的傳染病。看起來,弗里克所遭受的這場發燒的發病軌跡獨屬于她的個人境況和體質,然而,她還認為自己的侄女在一個月后是死于同一種發燒。她將自己和侄女的病視為一場更大的流行病的一部分,她對此這樣解釋道:發燒“在倫敦大量出現”,“許多人因此死去”。弗里克之所以將侄女的病情和自己的進行比較,或許是由于發燒的部位。實際上,她的女仆據稱也患有同樣的疾病,但女仆的發燒卻“停駐在背部”,這表明是其他因素導致弗里克將兩起病例聯系在一起。
......
醫學文化史Ⅲ·文藝復興卷 作者簡介
總主編:羅杰·庫特(Roger Cooter),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學史中心榮譽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社會生物學、社會理論、歷史學、醫學史等。
分卷主編:伊萊恩·梁(Elaine Leong),中文名梁韻婷,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歷史系副教授。曾獲2019年科學史學會瑪格麗特·W·羅西特獎。發表多篇有關近代早期醫學與科學、性別史和圖書史的文章。克勞迪婭·斯坦(Claudia Stein),英國華威大學副教授,目前從事人性文化史方面的研究。
譯叢主編:張大慶,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醫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監事長兼醫學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醫學人文素質課程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際醫學史學會(ISHM)科學委員會顧問。蘇靜靜,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史博士,北京大學醫學史與醫學哲學系副教授。美國哈佛大學、瑞士日內瓦國際關系及發展高等學院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全球健康史、醫學社會文化史。
總主編:羅杰·庫特(Roger Cooter),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醫學史中心榮譽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社會生物學、社會理論、歷史學、醫學史等。
分卷主編:伊萊恩·梁(Elaine Leong),中文名梁韻婷,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歷史系副教授。曾獲2019年科學史學會瑪格麗特·W·羅西特獎。發表多篇有關近代早期醫學與科學、性別史和圖書史的文章。克勞迪婭·斯坦(Claudia Stein),英國華威大學副教授,目前從事人性文化史方面的研究。
譯叢主編:張大慶,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醫學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醫學史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監事長兼醫學哲學專業委員會主任,***醫學人文素質課程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國際醫學史學會(ISHM)科學委員會顧問。蘇靜靜,北京大學科學技術史博士,北京大學醫學史與醫學哲學系副教授。美國哈佛大學、瑞士日內瓦國際關系及發展高等學院訪問學者。研究方向為全球健康史、醫學社會文化史。
譯者:張珊,中國人民大學世界史博士,研究方向為英國近代史、醫療社會史。張君言,中國人民大學世界史博士生,研究方向為英國近代史、醫療社會史。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