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西方服飾史:從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紀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79230
- 條形碼:9787218179230 ; 978-7-218-17923-0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服飾史:從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紀 本書特色
全面、系統的講述西方服飾史的著作,從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2020,一本書講清西方5500年間服飾的發展變化
多版塊、多角度、多欄目,以豐富的角度完整展現服飾
20余幅圖表:清晰、直觀呈現服飾的演變與發展
“時代評論”版塊:引用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獻,呈現各個歷史時期對自身服裝的真實評論 ,具有史料價值
“現代影響”版塊:歷史上的服飾,仍在一定程度影響著今天的時尚追求
“服裝版型概覽圖”版塊,搭配手繪圖,總結各個歷史時期版型特色
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歐洲各國、美國……呈現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
《西方服飾史》全新升級至第七版,在**版出版后的30年間內容不斷完善不斷補充,本書新一章講述了2010—2019年的時尚潮流變化,時效性強
不止講述服飾本身,更從歷史背景、社會背景出發,講述歷史事件、科技進步對服飾的影響,一本以服飾為主題的百科全書
20世紀至21世紀,每10年為一章,從知名設計師到知名品牌的誕生,細致講述近代令人眼花繚亂的時尚變遷
全書包含600余幅精美圖片,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服裝版型圖、服裝設計圖,經典海報、時尚雜志圖、秀場攝影圖
16開精裝大開本,裝幀典雅,優質特種紙四色印刷,完美呈現插圖細節,一本不可多得的典藏珍品
西方服飾史:從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紀 內容簡介
《西方服飾史》以時間為軸,回望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2020年西方服飾的時尚變遷,在地理、歷史的多元素影響下,不同國家和地區發展出了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它們材料不同,風格各異,展示著各種工藝技術。而在現代,時尚品牌頻出,在一眾設計師的帶領下,服飾文化不斷涌現出新的潮流趨勢。全書包含600余幅精美圖片,繪畫、雕塑等藝術作品,服裝版型圖、服裝設計圖,經典海報、時尚雜志圖、秀場攝影圖……堪稱一本服飾百科全書。
西方服飾史:從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紀 目錄
前言 
導論
**部分 古文明時期 約前3500—600年
第 1 章 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文明
第 2 章 希臘和羅馬
第二部分 中世紀 約330—1500年
第 3 章 拜占庭帝國時期和中世紀早期
第 4 章 中世紀晚期 
第三部分 文藝復興時期 約1400—1600年
第 5 章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 
第 6 章 北方文藝復興
第四部分 巴洛克和洛可可 約1600—1800年
第 7 章 17 世紀
第 8 章 18 世紀
第五部分 19 世紀 約1800—1900年
第 9 章 督政府時期及帝政時期
第 10 章 浪漫主義時期
第 11 章 克里諾林時期 
第 12 章 巴斯爾時期及19世紀90年代
第六部分 從20世紀到21世紀 1900—2020 年
第 13 章 愛德華時代與一戰時期
第 14 章 20 世紀 20 年代:爵士時代
第 15 章 20 世紀 30 年代:大蕭條時期
第 16 章 20 世紀 40 年代:二戰和“新風貌”時期 
第 17 章 20 世紀 50 年代:時尚統一化
第 18 章 20 世紀 60 年代:風格部落的出現
第 19 章 20 世紀 70 年代:行動主義和時尚
第 20 章 20 世紀 80 年代:變化的角色
第 21 章 20 世紀 90 年代:時尚碎片化
第 22 章 21 世紀初:新千年
第 23 章 21 世紀 10 年代:現代時期
術語表
參考書目
致謝
西方服飾史:從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紀 相關資料
服裝的起源
裝飾品——從珠子項鏈到文身、服裝、化妝品——通過裝飾身體表達了人們的審美,揭示了某一特定時期和地區的社會和文化規范。在與服飾有關的書面記錄出現之前,考古學證據是提供服飾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們從全球的考古發現中知道,裝飾身體是人類的一種普遍行為或“沖動”,用以創造性地表達新奇和美。
珠子項鏈可能是擁有最豐富例證的早期服飾?脊艑W家在摩洛哥東部的一處石灰巖洞穴中發現了一些世界上最早的貝殼裝飾品,這些裝飾品可追溯到11萬年前。在以色列發現的珠子項鏈大約可以追溯到10萬年前,南非的在7.2萬年前,黎巴嫩的在4.1萬年前。從這些發現來看,珠子的制作顯然是在不同文化中獨立產生的。人們收集、交易這些珠子項鏈用來裝飾和美化身體,珠子項鏈也因此具有了文化價值和意義。
由于織物經常會腐爛、降解,考古學家通過印在未燒制或燒制的黏土碎片、泥漿和石膏上的紡織品、纖維繩的印記來推測織物的可能用途,探尋有關技術和跨文化聯系的問題。除了紡織品的印記,發現的帶孔針也表明,梭織紡織品的生產已經存在了幾萬年。
我們已經在雕塑方面,骨頭、犄角和鹿角上雕刻的人物方面,洞穴和巖石上的彩繪藝術方面發現了對人類的風格化描繪。盡管許多雕像(約前 2.5 萬年)都未穿衣服,但有些似乎身著可能用纖維制成的服飾元素。帽狀頭飾、裙帶、胸部上方和背部周圍的飾帶,這些暗示裝飾是一種有目的、必要的行為。
這座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The Venus of Willendorf)雕 像 高 不 到 4.5英寸(約 11.4厘米),用手便可以輕松搬動,這表明其對舊石器時代的創造者和所有者的重要性。考古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帽狀頭飾似乎是按照螺旋式樣,手工編織而成,像籃子一樣。
目前,考古學家發現的最古老的紡織品纖維可以追溯至約3萬年前。這些亞麻纖維是在位于歐亞交匯處的格魯吉亞一處洞穴中發現的,這種纖維捻成的方式很復雜,向考古學家表明這些纖維是紡成的。這些纖維可能用于制作細繩、衣服和籃筐,它們被染成各種顏色,包括黃色、紅色、藍色、紫羅蘭色、黑色、棕色、綠色和卡其色。
人們在美國密蘇里州中部的阿諾德研究洞穴(Arnold Research Cave)發現了約公元前 8300 年的涼鞋和便鞋。這些鞋子的材料不同,風格各異,展示了各種工藝技術。不過,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人們穿鞋的歷史比現存最古老的鞋子的時間還要久遠。比如,在4萬年前的人類化石中發現的小趾頭弱化,就被認為是人類早期穿鞋的證據。根據視覺材料和手工制品的證據,人類最可能穿的是由毛皮、獸皮和植物纖維制成的衣服,這些材料以某種紡織結構連在一起。
在世界上某些地方,服裝并不是生存必需品,但大多數文化都會使用某種形式的服裝。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提出人類穿衣的四個基本動機:裝飾、保護、禮儀和威望。在這四個原因中,裝飾通常被認為是首要的。
服裝的起源
裝飾品——從珠子項鏈到文身、服裝、化妝品——通過裝飾身體表達了人們的審美,揭示了某一特定時期和地區的社會和文化規范。在與服飾有關的書面記錄出現之前,考古學證據是提供服飾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我們從全球的考古發現中知道,裝飾身體是人類的一種普遍行為或“沖動”,用以創造性地表達新奇和美。
珠子項鏈可能是擁有最豐富例證的早期服飾?脊艑W家在摩洛哥東部的一處石灰巖洞穴中發現了一些世界上最早的貝殼裝飾品,這些裝飾品可追溯到11萬年前。在以色列發現的珠子項鏈大約可以追溯到10萬年前,南非的在7.2萬年前,黎巴嫩的在4.1萬年前。從這些發現來看,珠子的制作顯然是在不同文化中獨立產生的。人們收集、交易這些珠子項鏈用來裝飾和美化身體,珠子項鏈也因此具有了文化價值和意義。
由于織物經常會腐爛、降解,考古學家通過印在未燒制或燒制的黏土碎片、泥漿和石膏上的紡織品、纖維繩的印記來推測織物的可能用途,探尋有關技術和跨文化聯系的問題。除了紡織品的印記,發現的帶孔針也表明,梭織紡織品的生產已經存在了幾萬年。
我們已經在雕塑方面,骨頭、犄角和鹿角上雕刻的人物方面,洞穴和巖石上的彩繪藝術方面發現了對人類的風格化描繪。盡管許多雕像(約前 2.5 萬年)都未穿衣服,但有些似乎身著可能用纖維制成的服飾元素。帽狀頭飾、裙帶、胸部上方和背部周圍的飾帶,這些暗示裝飾是一種有目的、必要的行為。
這座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The Venus of Willendorf)雕 像 高 不 到 4.5英寸(約 11.4厘米),用手便可以輕松搬動,這表明其對舊石器時代的創造者和所有者的重要性。考古學家得出的結論是:帽狀頭飾似乎是按照螺旋式樣,手工編織而成,像籃子一樣。
目前,考古學家發現的最古老的紡織品纖維可以追溯至約3萬年前。這些亞麻纖維是在位于歐亞交匯處的格魯吉亞一處洞穴中發現的,這種纖維捻成的方式很復雜,向考古學家表明這些纖維是紡成的。這些纖維可能用于制作細繩、衣服和籃筐,它們被染成各種顏色,包括黃色、紅色、藍色、紫羅蘭色、黑色、棕色、綠色和卡其色。
人們在美國密蘇里州中部的阿諾德研究洞穴(Arnold Research Cave)發現了約公元前 8300 年的涼鞋和便鞋。這些鞋子的材料不同,風格各異,展示了各種工藝技術。不過,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人們穿鞋的歷史比現存最古老的鞋子的時間還要久遠。比如,在4萬年前的人類化石中發現的小趾頭弱化,就被認為是人類早期穿鞋的證據。根據視覺材料和手工制品的證據,人類最可能穿的是由毛皮、獸皮和植物纖維制成的衣服,這些材料以某種紡織結構連在一起。
在世界上某些地方,服裝并不是生存必需品,但大多數文化都會使用某種形式的服裝。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提出人類穿衣的四個基本動機:裝飾、保護、禮儀和威望。在這四個原因中,裝飾通常被認為是首要的。
大多數人類文明使用服裝來表明身份地位,但這一功能可能是在人們首次使用服裝之后才與之聯系起來的。社會不同,對禮儀的定義明顯不同,在一個地方是符合禮儀的行為,在另一個地方則可能相反。禮儀這一動機也可能是在服裝被廣泛使用后才開始與之聯系在一起的。
對抗惡劣天氣的身體保護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但人類似乎起源于氣候溫暖的地區,而不是苦寒之地。此外,藏身處和火也提供了溫暖,來自不同地理區域的人對周圍環境的溫度反應也不同。
另一種保護可能與服裝的起源和功能有關:一種超自然的保護,或使人類免受巫術危害的保護。在大多數文明中,人們都會佩戴幸運符和護身符。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的埃及古墓和公元前3200年的阿爾卑斯山脈冰川中發現了一些疤痕文身(scarification)的證據。在某些地區,用來保護生殖器免受生理和巫術傷害的圍裙可能演變成了裙子或遮羞布(loincloth)。
認為裝飾是人類使用服裝的主要動機(即便不是最主要的動機)的理由令人信服。不是所有人都用服飾來抵御自然力量和“邪靈”,但用服飾來裝飾身體的行為是普遍的。有些文化不存在與其他文化類似的服裝,但所有文化中都存在某種相似形式的裝飾。合理的結論是,裝飾自我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實踐。裝飾身體可能是從裝飾自我中產生的,保護、禮儀和地位可能是精心設計復雜服裝款式的重要動機。
服裝設計的局限性
服裝的設計也有其局限性。除了只用于儀式目的的服裝外,服裝都是功能性的:穿衣者要能夠移動,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并且在穿著衣服時能執行一定的任務。個人的工作職責直接影響著他能穿什么樣的衣服: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和在電腦前工作的人穿著明顯不同。
服飾穿著還有其他的限制。在大多數社會中,復雜的服飾是在演變中產生的。早期人類可能使用動物毛皮作為衣物。毛皮的懸垂特性不同于布料,因此對可以制成的服裝外形有所限制。
人們一旦學會了紡紗和織布,便會將這些技術用于制作衣服。在20世紀人造纖維出現之前,人類只有天然材料可以利用。每一種材料都有其內在的特性,從而影響其所制成織物的特性。有些材料如樹皮布,是由樹木的內層皮制成的,相對較硬;其他纖維如棉花、羊毛或亞麻,則相對更有彈性。
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們只能使用當地的材料。區域間的貿易使得材料在不同地方流轉使用。絲綢在歐洲鮮為人知,直至基督教創立之初,羅馬人才開始從印度和中國進口絲綢。歐洲北部氣候寒冷,不適宜棉花生長,所以直到十字軍從近東地區進口數量有限的棉織物后,棉布才在中世紀的歐洲為人所知。
如何談論穿著
雖然身體裝飾已經存在了一千多年,但描述它的術語卻各不相同。“costume”一詞通常為博物館和研究人類穿著的歷史學家所用。“dress”一詞是指個人為裝飾身體所做的任何事情,任何附著在身體上或放置在身體周圍的東西。
服裝一般通過立體剪裁或裁剪的方式制成。垂褶服裝(draped dress)是通過將布料以各種方式——折疊、打褶、用別針別住或系上腰帶——包纏身體形成的。垂褶服裝通常寬松,可能是在人們學會織布以后發展起來的。
相比之下,獸皮或皮革的使用可能促進了裁剪服裝(tailored dress)的發展。在裁剪服裝中,布料或皮革剪裁后縫合在一起。它們比垂褶服裝更貼合身體,也更暖和;因此,在氣候涼爽的地區更有可能穿著裁剪服裝。氣候溫暖的地區則適合穿垂褶服裝。有些服裝則結合了這兩大特點。
技術對服裝產生了重要影響。一些地區的紡紗和織布技術比其他地區先進很多。18世紀以后歐洲和北美的服裝發生了許多變化,這些變化直接或間接地歸功于機械化紡紗機、縫紉機以及美國成衣工業等方面的發展,由此產生的大規模生產可能有助于簡化服裝款式,加速時尚變化。
服裝也受到風俗習慣的限制。“costume”和“custom”來源于同一詞根。違反當地文化甚至社會經濟階層服飾習俗的人往往被認為離經叛道或反社會。即使后現代社會,著裝規范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小群體內部。
歷史學家威爾特斯(Welters)和利勒森(Lillethun)認為,時尚是“一群人在任何給定的時間和地點所采用的不斷變化的服裝風格”。時尚并不局限于服裝,汽車、房屋或家具的設計,文學風格,度假目的地,都可以體現它的存在。時尚變化可以是引人注目的,也可以是隱蔽微妙的,可以根據文化、社會和時代的不同表達不同的含義。比如,19世紀法國女作家喬治·桑(George Sand)穿男性的服裝,被認為是個“古怪的人”。
20世紀早期,作家拉德克利夫·霍爾(Radclyffe Hall)等女性用男性的服裝來表達性別身份。20世紀30年代,受電影產業的影響,當時女性穿的男用面料制作的寬肩男式夾克風靡一時,但女性穿褲子卻飽受爭議,不受歡迎。直到20世紀70年代,褲子作為女性在幾乎任何場合下穿著得體的衣服才被廣泛接受。
“時尚”一詞在中世紀晚期是指一種風格或行為方式,當時西方男性的腹墊(peascod belly)或男緊身上衣(doublet)前襟的襯墊被稱為一種新“時尚”。到20世紀初,服裝開始大規模生產,特別是在美國,發展出一種復合型產業,將紡織品生產、服裝設計、服裝制造、零售分銷和服裝推廣聯系起來。這種時尚體系(fashion system)使得人們可以買到各種價位的時尚服裝。因此,在20世紀和21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各種收入水平的男女都喜歡追隨當前的時尚。所以,服裝的歷史就是時尚服裝的歷史。
潮流和一時的風尚也是時尚,但通常是短暫的或只受到小部分人的追捧。
西方服飾史:從公元前3500年到21世紀 作者簡介
薩拉·馬爾基特,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教授,研究方向為服裝學。
菲利斯·托托拉,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榮譽教授,國際紡織品和服裝協會會員、美國服裝協會會員,曾教授服裝歷史、服裝和紡織品等課程。
- >
月亮虎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