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原理與技術(張海涵)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463142
- 條形碼:9787122463142 ; 978-7-122-46314-2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碳中和原理與技術(張海涵) 內容簡介
《碳中和原理與技術》針對我國碳中和技術重大需求,追溯了國內外碳中和發展歷程,系統介紹了各個領域的碳排放現狀、發展趨勢,碳中和技術基本原理、技術特點和案例分析。全書共包括“雙碳”目標概述、大氣碳排放與低碳技術、森林碳匯與碳中和、農業碳匯與碳中和、新材料在碳中和發展中的作用、交通運輸領域碳中和與低碳轉型、建筑領域碳中和、“雙碳”目標下的污水處理技術八章內容。在每章后附有思考題,便于學生自學和總結。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環境、農業、林業、材料、建筑、交通等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從事碳中和領域的管理和技術人員參考。
碳中和原理與技術(張海涵)碳中和原理與技術(張海涵) 前言
碳中和原理與技術(張海涵) 目錄
第1章 “雙碳”目標概述001
1.1 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基本概念001
1.2 聯合國“雙碳”發展歷程002
1.2.1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003
1.2.2 《京都議定書》004
1.2.3 《巴黎協定》004
1.3 國外“雙碳”政策005
1.3.1 歐盟“雙碳”政策006
1.3.2 英國“雙碳”政策007
1.3.3 日本“雙碳”政策008
1.3.4 美國“雙碳”政策009
1.3.5 其他國家“碳中和”政策011
1.4 中國“雙碳”目標012
1.4.1我國“雙碳”發展歷程和目標012
1.4.2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013
1.4.3“雙碳”目標帶來的挑戰和機遇022
思考題024
參考文獻024第2章 大氣碳排放與低碳技術026
2.1 溫室效應與氣候變化026
2.1.1 溫室效應及對氣候變化的影響026
2.1.2 氣候變化的危害029
2.2 大氣碳排放現狀032
2.2.1 碳排放概念、來源032
2.2.2 碳排放現狀033
2.2.3 行業碳排放現狀036
2.3 大氣碳排放監測及典型低碳控制技術041
2.3.1 碳排放監測041
2.3.2 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術045
2.3.3 典型大氣低碳控制技術048
思考題052
參考文獻052第3章 森林碳匯與碳中和056
3.1 森林碳匯與碳中和介紹056
3.1.1 森林碳匯的概念與特點057
3.1.2 森林碳匯國內外研究進展058
3.1.3 我國森林碳匯現狀及碳匯潛力預測060
3.2 森林碳匯研究與預測062
3.2.1 森林碳匯研究方法062
3.2.2 森林碳匯的影響因素066
3.3 森林增匯的技術措施067
3.3.1 增加森林面積和凈生產力068
3.3.2 完善森林經營管理措施069
3.3.3 林業碳匯市場的作用073
思考題074
參考文獻074第4章 農業碳匯與碳中和077
4.1 農業碳匯與碳中和介紹077
4.1.1 農田生態系統碳源/匯相關概念077
4.1.2 我國農田生態系統碳源/匯現狀078
4.1.3 我國農業碳匯潛力預測080
4.2 農業碳匯研究方法與影響因素081
4.2.1 農業碳匯評估方法081
4.2.2 農業碳匯研究方法083
4.2.3 農業碳源/匯的影響因素087
4.3 農業碳中和技術089
4.3.1 種植碳減排技術089
4.3.2 農田土壤固碳增匯技術092
4.3.3 農業碳匯市場的作用095
思考題095
參考文獻096第5章 新材料在碳中和發展中的作用099
5.1 “雙碳”目標下新材料的機遇與挑戰099
5.1.1 新材料的研究現狀099
5.1.2 “雙碳”背景下新材料的發展方向、機遇與挑戰100
5.2 生物質基新材料101
5.2.1 生物質基碳材料101
5.2.2 生物質基塑料104
5.2.3 生物質基復合材料105
5.3 CO2制備高性能材料106
5.3.1 CO2制備可降解塑料106
5.3.2 CO2制備石墨烯108
5.3.3 基于CO2合成碳納米管109
5.4 廢棄物材料回收和循環利用的碳減排111
5.4.1 塑料廢棄物的回收與利用技術111
5.4.2 金屬廢棄物的回收與利用技術114
5.4.3 廢舊建筑材料的回收與利用技術117
思考題120
參考文獻120第6章 交通運輸領域碳中和與低碳轉型123
6.1 交通運輸發展和碳排放現狀123
6.1.1 我國交通運輸發展現狀123
6.1.2 交通運輸領域碳排放現狀124
6.1.3 我國交通運輸領域碳減排面臨的嚴峻形勢126
6.2 交通運輸領域低碳發展政策與關鍵路徑127
6.2.1 交通運輸領域碳中和目標127
6.2.2 交通運輸領域低碳發展政策127
6.2.3 交通運輸領域低碳發展關鍵路徑129
6.3 交通運輸領域實現碳中和的關鍵技術130
6.3.1 替代燃料技術130
6.3.2 節能減排技術132
6.3.3 顛覆性技術139
思考題142
參考文獻142第7章 建筑領域碳中和145
7.1 建筑領域碳排放145
7.1.1 建筑領域碳排放分類145
7.1.2 建筑領域碳排放現狀146
7.1.3 我國建筑領域碳減排面臨的挑戰147
7.2 建筑領域碳中和政策與實施路徑148
7.2.1 建筑領域碳中和目標148
7.2.2 建筑領域低碳發展政策149
7.2.3 建筑領域碳中和實施路徑150
7.3 綠色建筑及建筑節能技術151
7.3.1 綠色建筑概念151
7.3.2 綠色建筑設計要點152
7.3.3 綠色建筑節能技術154
7.4 國內外綠色建筑案例159
7.4.1 國外綠色建筑案例159
7.4.2 中國典型綠色建筑案例164
思考題167
參考文獻167第8章 “雙碳”目標下的污水處理技術169
8.1 污水處理中的碳排放及能耗169
8.1.1 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現狀169
8.1.2 污水處理過程碳排放現狀172
8.1.3 污水處理運行能耗174
8.2 污水處理節能降耗措施177
8.2.1 污水運輸環節的節能降耗措施177
8.2.2 污水提升泵的節能降耗措施177
8.2.3 曝氣設備的節能降耗措施178
8.2.4 污泥處理環節的節能降耗措施178
8.3 污水低碳處理工藝179
8.3.1 厭氧氨氧化179
8.3.2 反硝化除磷181
8.3.3 微藻-菌顆粒污泥183
8.4 能源回收利用技術184
8.4.1 污水源熱泵技術184
8.4.2 生物質及其衍生能源185
8.4.3 熱化學處理和有機燃料生產186
8.5 國內外污水處理碳中和技術應用案例187
8.5.1 荷蘭污水處理新框架——NWEs及其實踐187
8.5.2 美國希博伊根(Sheboygan)污水處理廠190
8.5.3 新加坡Kakolanm??ki污水處理廠191
8.5.4 國內污水處理碳中和運行技術初步成效193
思考題195
參考文獻196
展開全部
碳中和原理與技術(張海涵) 作者簡介
張海涵,微生物學博士、教授/博導,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工程學院副院長、陜西高校青年創新團隊帶頭人,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西安市政協委員。主要從事水源微生態調控機制與污染控制技術研究,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和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國際期刊發表SCI論文76篇,出版英文專著2部,有關水源水庫微生物種群結構與代謝功能研究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擔任中國生態學會微生物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任Springer旗下SCI期刊Microbial Ecology副主編,《環境科學研究》編委。以主要完成人獲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