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國符號:中國書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095414
- 條形碼:9787563095414 ; 978-7-5630-9541-4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符號:中國書院 本書特色
千年書院,承載遺風。講學會友,取善輔仁
在千年歷史長河中
勾勒出中國儒學和中國思想史的基本脈絡
書寫中華文明的韌性與蓬勃的生命力
中國符號:中國書院 內容簡介
“中國符號”系列叢書是一套全面而精致的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性讀物,該系列圖書選取了樂器、神話、剪紙、匾額、書法、石窟、篆刻、家具、書院、科舉等影響世界的中國文化符號,以通俗的語言解讀其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內核,闡述其發展歷史和思想流變,力求多角度地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獨特魅力。
《中國書院》一書系統地梳理了中國書院從唐代到晚清的成長軌跡,圍繞著書院與官學的離合嬗遞關系對書院進行縱向的歷史考察。中國書院發展的背后暗藏的是學術、文化的暗流涌動。本書以中國書院為觀照點,旨在勾勒出中國儒學的基本發展脈絡。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中國書院在各個時代凸顯著獨特的文化特征,并逐漸累積而成一個具有中華特色的文化符號,不僅走向了一衣帶水的日本,毗鄰的朝鮮,還影響到了海外,彰顯著中華文化的魅力與自信!
中國符號:中國書院中國符號:中國書院 前言
序
我們知道,符號是一種標識或印記。它是人類生命活動的積淀,具備明確而且醒目的客觀形式;也是精神表達的方式,承載著豐富的意義。文化符號,可以說是一個民族的容顏。
一國與他國的區別,很重要的是精神和文化。中國歷史數千年,曾遭遇無數次兵燹和災害,卻總能絕處逢生,生生不息,至今仍生機勃勃,是因為我們擁有著深入血液、代代相傳的強大文化基因。我們生于斯長于斯,身上都流淌著飽含中華文化基因的血液。
文化發展濃縮到一定火候,自然會擁有符號功能,產生符號意義。中華文化以其鮮明的外在表現和深刻內涵,凸顯著我們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形象。
作為符號的中華文化,遍布中華大地,也潛藏于我們的心靈。我們在很多古宅前見過“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是中國家庭的古訓,耕田事稼穡,豐五谷,養家糊口,以立性命;讀書知詩書,達禮儀,修身養性,以立高德。類似的楹聯還有很多。再說匾額,“正大光明”懸于廟堂之上,“紫氣東來”“和氣致祥”“厚德載福”則多見于官邸民宅。它們是中華景觀的點睛之筆,也是我們的精神底蘊。
中國符號:中國書院 目錄
003·**節 自發性與官學化的離合嬗遞——中國書院發展的基本特征
005·第二節 教、祀、學、藏——中國書院的基本功能
008·第三節 文化暗流的涌動——中國書院的學術價值
012·第四節 書院與官學的互動—中國書院與科舉
生命軌跡的追尋:中國書院的歷史考察
018·**節 書院的發源與暗流涌漲——唐五代書院的韜光養晦
034·第二節 補闕官學與內源演變——北宋書院與官學的互動
050·第三節 圣學重振與蓬蓬勃興——南宋書院與理學的交織
066·第四節 遺民助推與文化政策——元代書院的“北向”成長軌跡
088·第五節 榮衰更替與劫后余生——明代書院的跌宕起伏
117·第六節 中興徘徊與華麗落幕——清代書院的運蹇命舛
思想爭鳴:中國書院與講學活動
137·**節 泰山三賢的講學活動
151·第二節 濂溪講學與宋學發源
158·第三節 二程講學與洛學發展
171·第四節 東南三賢與儒學中興
199·第五節 南吳北許與元代講學
209·第六節 陽明講學與心學繁盛
217·第七節 顏元講學與實學振興
文化符號:中國書院的文化形態
228·**節 北宋書院:名院薈萃與書院文化
234·第二節 南宋書院:制度化、規范化發展
242·第三節 元代書院:出版刊刻的繁榮發展
249·第四節 明代書院:平民化發展新態勢
258·第五節 清代書院:書院普及與近代化進程
中國書院的世界影響
265·**節 中國書院對朝鮮的影響
267·第二節 中國書院對日本的影響
269·第三節 中國書院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影響
中國符號:中國書院 相關資料
中國書院概說
自發性與官學化的離合嬗遞——中國書院發展的基本特征
中國書院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它肇始于唐代,在兩宋、元、明、清代都散發著屬于自身的時代之光。從獨立的生命體角度來看,貫穿于中國書院始終的是其自發性與官學化的博弈。書院在唐代誕生之時便是在以最高統治者為主導的背景下成立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自身的成長,書院漸漸擁有了自身的自主性而獨立發展,并且在與官學互動的過程中發生著離合嬗遞的關系。正是在這種博弈中,中國書院慢慢形成了日漸成熟的文化形態。
在北宋時期,書院最初是以官學化的身份進入統治者的視野中的。北宋王朝結束了唐五代以來的混戰局面,建立了新政權。然因政權建立之初并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因此在北宋開國之始,統治者仍然要興兵征戰、繼續進行結束割據的戰爭。而政權內部又推行“崇文”政策,亟須培養大批人才,這樣便造成了官府無力興學與人才需求高的矛盾。在這樣的背景下, 書院進入了統治者的視野,臨時代替官方學校,從而確立了其補闕官學的特殊地位。隨著北宋政權的逐步穩固與興學能力的
提升,書院本身漸漸發生了新變化。一部分書院逐步被納入官方教育體系,譬如“潭州三學”,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曾言及: “及慶歷中,詔諸路州郡皆立學,設官教授,則所謂書院者,當合而為一。”另一部分書院則開始另辟蹊徑,致力于書院自身的發展。也就是說,這一部分書院拒絕被納入官方教育體系,而是秉持著書院自身的屬性,進一步成長。如果說士人進學于官方學校是為了仕途與科舉,那么未曾被官學化的純書院便是以醇正讀書、向學為目的。于是,這一部分書院開始朝著無功利的讀書、講學的方向發展,也正是這部分書院里洋溢著思想綻放的光芒。可以說,北宋書院的這兩種成長動向構成了中國書院的基本發展路徑,后代書院的發展也基本不離此二途。
書院發展到元代,迎來了又一次官學化的大趨勢。由于元代政權統治的特殊性,象征著中原文化的中國書院在蒙宋對峙時期便受到蒙古統治者的維護。因此在元代建立之初,書院被施以積極的政策,元朝統治者也開始介入書院發展的方方面面。然而,歷經南宋理學的輝煌與長期“忠孝節義”的觀念浸染, 一部分漢族的有志士人在面臨異族統治之初多數選擇不仕與拒絕合作。于是,書院為堅守大節卻無力回天的南宋遺民提供了一方身體與心靈的棲息之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元代書院亦沿著“官學化”與“自主化”的二元路徑成長。
中國書院概說
自發性與官學化的離合嬗遞——中國書院發展的基本特征
中國書院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它肇始于唐代,在兩宋、元、明、清代都散發著屬于自身的時代之光。從獨立的生命體角度來看,貫穿于中國書院始終的是其自發性與官學化的博弈。書院在唐代誕生之時便是在以最高統治者為主導的背景下成立的。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自身的成長,書院漸漸擁有了自身的自主性而獨立發展,并且在與官學互動的過程中發生著離合嬗遞的關系。正是在這種博弈中,中國書院慢慢形成了日漸成熟的文化形態。
在北宋時期,書院最初是以官學化的身份進入統治者的視野中的。北宋王朝結束了唐五代以來的混戰局面,建立了新政權。然因政權建立之初并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因此在北宋開國之始,統治者仍然要興兵征戰、繼續進行結束割據的戰爭。而政權內部又推行“崇文”政策,亟須培養大批人才,這樣便造成了官府無力興學與人才需求高的矛盾。在這樣的背景下, 書院進入了統治者的視野,臨時代替官方學校,從而確立了其補闕官學的特殊地位。隨著北宋政權的逐步穩固與興學能力的
提升,書院本身漸漸發生了新變化。一部分書院逐步被納入官方教育體系,譬如“潭州三學”,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曾言及: “及慶歷中,詔諸路州郡皆立學,設官教授,則所謂書院者,當合而為一。”另一部分書院則開始另辟蹊徑,致力于書院自身的發展。也就是說,這一部分書院拒絕被納入官方教育體系,而是秉持著書院自身的屬性,進一步成長。如果說士人進學于官方學校是為了仕途與科舉,那么未曾被官學化的純書院便是以醇正讀書、向學為目的。于是,這一部分書院開始朝著無功利的讀書、講學的方向發展,也正是這部分書院里洋溢著思想綻放的光芒。可以說,北宋書院的這兩種成長動向構成了中國書院的基本發展路徑,后代書院的發展也基本不離此二途。
書院發展到元代,迎來了又一次官學化的大趨勢。由于元代政權統治的特殊性,象征著中原文化的中國書院在蒙宋對峙時期便受到蒙古統治者的維護。因此在元代建立之初,書院被施以積極的政策,元朝統治者也開始介入書院發展的方方面面。然而,歷經南宋理學的輝煌與長期“忠孝節義”的觀念浸染, 一部分漢族的有志士人在面臨異族統治之初多數選擇不仕與拒絕合作。于是,書院為堅守大節卻無力回天的南宋遺民提供了一方身體與心靈的棲息之所。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元代書院亦沿著“官學化”與“自主化”的二元路徑成長。
清代書院的官學屬性更加明顯。清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后一個王朝,其本身便是中西交匯與封建時代向民主時代過渡的縮影;清代又是一個文化管控嚴苛、思想束縛性極強的時代, 因此清代書院基本是按照清政府的意愿與構想發展。隨著西方的堅船利炮打開“天朝上國”的國門,清政府開始了“師夷長技” 的洋務運動。在此背景下,清代書院便成了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學習之所,也在統治者的詔令下發展而成為遍布各行省的教育中心,并隨著清代政治的變革而逐漸改制為近代學校,成為遺留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符號,消逝在歷史長河中。
在自發性與官學化的博弈過程中,南宋書院和明代書院可謂閃耀著思想的光輝。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宋明理學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南宋書院與明代書院可謂在南宋和明代儒學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書院講學使理學家們的思想肆意綻放,而思想的繁盛同樣反哺于書院的成長。可以說,南宋書院與明代書院詮釋著書院自主性發展的新動向。
第二節 教、祀、學、藏—中國書院的基本功能
從唐代開始,中國書院便形成了教、祀、學、藏的四大基本功能。唐代麗正、集賢書院便是以修書、藏書為基本職能。隨著北宋書院的發展,教育、學田、祭祀功能也逐漸突顯于書院中。隨著書院在后期的發展,此四大功能又在不同的時期衍生出多種分支。
書院之“教”即教育功能。書院教育功能的涵蓋面很廣, 不單單指的是教員的“教”與生員的“學”。其中十分重要的當屬發生于書院中的講學與學術研究。以南宋書院為例,東南三賢張栻、呂祖謙、朱熹正是在各自的書院實踐中完成了自身學術體系的構建,因此書院便成了其進行學術研究的重要陣地。如朱熹曾在福建考亭書院中完成了《四書章句集注》《伊洛淵源錄》《論語精義》《孟子精義》等著作。除了是學術研究的重要陣地,書院亦成為學者進行思想傳播的文化場域。其一,理學家們依托書院將自己所建構的學術文化體系通過講學的方式傳播給前來問學的學子,從而擴大學術及學派的影響力;其二, 理學家們通過書院會講的方式進行學術交流與傳播,如朱熹、陸九淵的“鵝湖之會”與朱熹、張栻的“朱張會講”,都以會講、辯論的形式促成自身學術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其三,理學家們還可以通過普及性的講學將自身學術傳播給普羅大眾,形成社會影響力。這一點在明代講學中尤為突出。本書第四章第四節將具體論述明代書院的平民化特征,茲不贅述。總之,書院“教” 之功能是書院的重要職能,也是中國書院發展史上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書院之“祀”即祭祀功能。一般認為,祭祀是書院的一個重要活動,因為其關系到書院建立與發展的宗旨與目標。也就是說,書院通過祭祀先賢的活動來確立書院的學術追求,是宗孔孟還是宗朱子,是宗朱學還是宗王學,這些對于書院內部的走向與發展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問題。黃溍曾在《送東川書院陳山長序》中說道:“非其師弗學也,非其學弗祭也。”書院作為學術門派意識頗強的場所,其對師從宗法有著嚴格的規定, 因此祭祀便是十分重要的內容。除此之外,書院祭祀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鼓勵、獎掖后學。書院通過祭祀先賢形成尊師重道的風氣,進而通過尊師宗法來鼓勵從學者后來居上,通過勤學類聚而卓然有成,有所作為。
書院之“學”即學田功能。學田在書院的日常運轉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書院要通過學田來供給書院師生的日常開銷。在書院官學化特征突出的時期,書院可以依托政府的政策來維持日常運轉。但大部分時候,書院都要通過學田收益來進行自給自足。從學于書院的學子大多是出身下層的貧寒之士,而學子溫飽問題的解決是其安心讀書的重要基礎。婁性曾在《白鹿洞學田記》中言“(書院)不可無田,無田是無院也”, “院有田則士集,而講道者千載一時;院無田則士難久集,院隨以廢”。據婁性所說,書院不能沒有學田,如果沒有學田那便不能稱為一個獨立的書院,因為有了學田作為基礎,書院才能聚集四方從學之士,才能延續講學的千載不衰;而書院沒有學田就難以使讀書人群聚,書院便會漸漸衰落。高斯得也在《公安南陽二書院記》中談及學田對書院的重要性,其曰:“無闔廬以辟燥濕,無短褐以御風寒,無糲粱之食以活軀命。”如果沒有學田的收入供給書院教員與生員的吃穿住之日用,解決其后顧之憂,那么讀書人便很難專心向學,可見學田在書院中的重要作用。
書院之“藏”即藏書功能。如果說學田是讀書人從學于書院的經濟之基,那么藏書便是書院的文化之本。歸根結底,書院是提供給讀書人的一方“讀書”之所,因此擁有豐富的藏書應為書院的基礎。班書閣曾在《書院藏書考》中有過這樣的論述,其曰:“書院所以教士者,而書籍為教士之具,使有書院而無書,則士欲讀不能,是書院徒有教士之名,已失教士之實。故凡教士之所,皆有廣搜典籍之必要,以供學者之博覽,不獨書院而已也。”書院之所以能夠教育生員,為士子提供一方學習之所,最基本的便是擁有作為教學工具的藏書。如果書院沒有藏書,那么學生即使想要學習也不能實現,這樣的書院徒有書院之名而沒有書院之實,更是失去了教育、為學的本真。因此, 只要書院創立,便要保證書院內藏書的豐富,來供學生博覽通讀。可見,藏書對書院學術、文化運行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 在唐代,麗正、集賢書院便擁有修書、藏書的功能,因此藏書當屬書院最早的一個基本的功能。
中國符號:中國書院 作者簡介
朱輝,男,1985年畢業于河海大學。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小說委員會主任、《雨花》雜志主編。系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已發表長篇小說《我的表情》《白駒》《牛角梳》《天知道》《萬川歸》,出版《朱輝文集》(十卷)。曾獲“魯迅文學獎”。
靳超,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曾出版《中國詩詞》一書,在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貴州師范學院學報》 等刊物發表過相關論文十余篇,曾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致力于中國古代文學、王陽明心學的研究。
- >
朝聞道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